关联复合模式下的隐喻认知机制探微

2016-07-22 07:26贺华丽陈入云谢春林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关联理论隐喻

贺华丽,陈入云,谢春林

(1.武昌理工学院 文法与外语学院,武汉 430223; 2.湖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湖北 黄石 435002)



关联复合模式下的隐喻认知机制探微

贺华丽1,陈入云2,谢春林1

(1.武昌理工学院 文法与外语学院,武汉430223; 2.湖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湖北 黄石435002)

摘要:在立足于概念整合理论和关联理论这两大主要的认知、语用推理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关联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视角的隐喻在线推理机制,分析了两者在隐喻意义推导中的优势和不足,提出了两者优势互补的关联复合模式,并分析了该模式对隐喻阐释的优势。

关键词:隐喻;关联理论;概念整合理论;关联复合模式

引言

长期以来,语言学界对隐喻的研究一直都没有停止。传统的隐喻理论以形式研究为核心,把隐喻看成是一种修辞手段,如“对比论”“替代论”“相互作用论”等理论。这些理论都在一定的层面上和一定的深度上说明了隐喻的本质和特征,然而,这些理论都对隐喻的形成原因和人们理解隐喻的具体过程和推理机制没有给出清晰的阐释。随着认知语言学向纵深发展,隐喻研究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内开创了新的局面。当代语言学家认为,人类认知体系是一个隐喻性结构系统。隐喻在本质上是认知的:它不再是简单的修辞格,也不是简单的、语言的附属品,而是一种通过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人们抽象概念和抽象思维的表达和完成更是离不开隐喻。

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由D. Sperber和D. 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1],可较清楚地分析隐喻的形成和理解过程。关联理论认为,无论是隐喻性话语还是非隐喻性话语,都是在关联理论的支配下被理解和使用的,因而从本质上来说都是最佳关联原则在交际中的具体体现。隐喻性话语的理解是在认知语境的参与下听话人解码和推理活动的最终结果。这是隐喻在交际和语用层面上的解释。以 Fauconnier为代表的学者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并用于阐释隐喻的内在工作机制,为隐喻研究开创了新思路。在概念合成的框架内,通过分析输入空间,跨空间的匹配以及最终得出的层创结构,能够从认知的视角对隐喻的推理和形成过程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2-6]。

一、关联理论视角的隐喻在线推理机制

Sperber 和Wilson从认知角度出发提出的“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是从格拉斯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根据关联理论,交际过程是谈话双方对话语的信息处理过程,听话人通过明示交际行为获得发话人要表达的信息提示。听话人通过对话语的语言形式进行解码,以及在假定话语具备最佳关联的基础上,利用背景知识构建假设前提和进行隐含推理。其中,对语言形式的解码是对语言字面意思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听者将语言形式转换成话语命题,并将字面意义与所具备的背景信息和语境假设相结合,比较分析得出具有最佳关联性的理解,从而推导出隐含意义。

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面展开隐喻研究有着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7]。基于关联理论来分析隐喻的实质、使用以及理解过程,我们可以看出,隐喻性话语同日常会话的其他话语一样,其使用和理解都是为了追求最佳关联而采取的一种方式。在关联理论的模型中,关联是前提条件,隐喻性话语形式上的有意违反其实是要表达特殊意图。由于隐喻性话语也是随意言谈的一种形式,言者并无需刻意去违反什么交际准则以达到交际意图,因此也无需遵循真实准则[8],从而使话语的字面意义和真实意图之间产生较大的偏差。由于这种偏差,对于隐喻性话语,听者必须调动自身关于喻体的百科知识,作出更大的认知努力,才能在话语与语境之间建立起最佳关联。隐喻、语境和推理在关联理论的隐喻认知推理中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

下面举例说明关联理论对隐喻的在线推理过程:

Time is money.

通过对该隐喻性话语的解码,听话人首先激活认知语境中关于“金钱”的概念,并联想到具有购买能力的支付手段。由于时间作为抽象的概念是无法用购买的方式来得到的,此处的话语意义不能仅从字面上获得满意的解释,因而必须挖掘其隐喻意义。此时,关于“金钱”的语境信息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扩展,使解码信息和语境假设之间形成匹配关系,也就是寻找最佳关联信息。其推理过程可简单解释如下:Money is important(隐含前提)→Time is money(明示前提)→Time is important(隐含结论)。

二、概念整合理论视角的隐喻在线推理机制

Fauconnier & Turner提出的概念合成理论[6],是在对人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认知过程进行阐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概念合成的理论框架从认知心理学的层面切入, 对意义建构过程中各心理空间之间的映射原理和心理机制进行了有效的分析,以期能够揭示人们在思考和交际等行为中创造新意义和新的概念结构的产生过程。在概念合成的模型中,两个输入心理空间通过跨空间的部分映射进行匹配,将两个输入空间里共有的图式结构有选择地投射到第三个空间,即合成空间。其中,层创结构的形成元素并不直接来自输入空间,而是通过组合,完善和扩展三种相互关联的方式而产生的。各心理空间之间的投射和映现形成新的联系和构造,并组成一个概念整合网络[9]。

图1 概念整合网络

概念合成理论可用于阐释隐喻的推理过程。由于隐喻是连接抽象概念与语言形式的一种普遍的心理认知过程,源域和目标域这两个输入空间的跨空间映射在隐喻的认知理解过程中构建起一个概念整合空间的初步模型。听话人将发话人的隐喻性话语和自己的认知语境作为输入空间的内容,并启动推理机制,通过组合,完善和扩展将输入空间中已经整合的信息推理迁移到新显结构中去,从而完成对隐喻,尤其是新奇隐喻的解读。概念整合实际上是听话人从各个输入空间汲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进行不断调整和确认的过程,即概念整合的认知模型中新显结构的不断调试与完善的过程,从而完成对隐喻的解读[10]。

三、关联复合模式对隐喻运作机制的阐释

(一)关联复合模式下隐喻意义的推理过程

关联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同属认知理论的范畴,都认为话语的理解离不开在线推理过程。概念合成理论强调实时联想能力在话语理解中的重要作用。由于人类和周围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复合概念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语境是理解的基础和前提,概念合成理论中来自输入空间的共有结构被投射到类属空间,并通过输入空间的跨空间映射有选择地投射到合成空间。在合成空间中,通过组合、完善和扩展三个相关联的心理认知过程形成层创结构,从而获得对话语实时意义的动态建构。由概念合成理论的意义建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该理论对隐喻意义的动态实时模拟做了较好的诠释,但缺乏指导其运作的总原则和过于模式化,忽略了认知主体思维能力的差别以及认知语境对于话语理解的作用,因而无法解释不同的认知主体为何对同样的话语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关联理论作为言语交际的前提和基础,以关联原则为核心来把握言语交际的方向,从而对输入空间中的关联信息进行跨空间映射和选择性投射起到关键作用,能较好地弥补概念合成理论的不足。虽然关联理论提出了交际的总体原则,但由于其对话语推理机制的阐释过于抽象,缺乏可操作性,无法具体演示隐喻意义构建的动态认知过程,而概念整合网络能够从微观的视角展示隐喻意义的解读过程,可以弥补关联理论的这一缺陷[11]。由此可以看出,两论的整合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完全切实可行的。

隐喻的关联复合模式的具体推导过程可以做如下分析:

首先,根据关联理论,在输入信息的刺激下,听话人以关联原则为导向,在认知语境中提取相关语境假设,寻求最佳关联的信息,并进行在线推理。其中,语言形式是作为输入信息来激活听话人的认知语境的,由于不同的语境假设,其关联程度会有强弱的差异,从而会直接影响到对话语理解所做的努力程度和结果。通常情况下,听话人希望以较小的努力来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这必然使得听话人从诸多的语境假设中选取最具关联的语境假设,并投射到相应的输入空间,而语境假设在输入空间的运作和推理,需要在概念合成网络中才能得以完成。在概念合成网络的输入空间中,通过跨空间的部分映射,来自输入空间的信息与具有最佳关联的语境假设在合成空间中通过整合产生一个层创结构,隐喻意义的解读也随之完成。

由此可见,关联复合模式下的隐喻含义是具有关联性且符合语境的解释,隐喻的在线关联复合过程是寻求最佳关联,产生新的意义的过程。新奇隐喻的产生会对语言形式产生影响,改善认知环境,进而参加新一轮的隐喻推理过程。关联复合模式不仅能解释隐喻的理解过程,还能诠释隐喻的产生动因。因此,只有将关联理论和概念合成理论有机地加以结合,才能为我们对隐喻进行认知语用探究找到一种相对较为合理的理论模型。关联复合模式的组合和交互运作机制,可以从图2的模型中得以解释:

图2 关联复合模式解读隐喻的认知过程模型图

(二)关联复合模式对于隐喻阐释的优势

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以研究言语交际为核心的关联理论和旨在研究意义建构的概念合成理论都将意义视为一个动态的在线推理过程。关联复合模式可从说话人和听话人两个方面对隐喻意义的生成和理解的过程以及隐藏在其背后的认知机制进行深入地探讨。言语理解是明示信息和隐含信息的在线复合过程,关联理论可用于解释受话者是如何利用关联原则对心理空间中相关联的概念结构进行筛选和复合的。而概念合成中的层创结构又具体体现了概念间的语用相关。由于言语交际既遵守认知相关,也遵守语用相关,由优势互补而形成的关联复合推理模式能有效地整合两论,在分析隐喻意义动态建构时更有说服力[12]。

具体说来,首先,在关联理论和概念合成理论为共同的理论基础上,关联复合模式能够从更客观的视角、更全面地阐释隐喻的理解和认知过程。概念整合理论的空间映射和新显结构等概念具有可形式化的操作性,能弥补关联理论由于对言语交际的阐释过于笼统化和理想化而造成的不足[13]。但概念合成对于心理空间的构建包括新显结构的生成,似乎缺乏一种有力的规律性的东西来作为其指导原则,而关联理论的明示-推理交际原则恰好能弥补其不足,两者具有很好的互补性。

其次,从言语交际的视角来看,关联理论强调了语用上交际的延续性,而概念整合理论则聚焦于话语意义的确定性,因此,当话语意义出现不确定性时,话语双方会使用概念整合理论来确定所指意义;而当话语双方对言语意义的理解没有出现偏差的时候,他们又会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使得话语交际能得以延续。从本质上来说,在实际言语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往往综合使用这两种理论以达到对话语意义最大程度的理解。

结语

本文在对关联理论和概念合成理论的在线推理机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找出了两者在隐喻解释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并运用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结合认知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研究和数学中的映射原理等对隐喻的工作机制进行细致分析,以期为隐喻的在线推理提供更为清晰和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结合关联理论和概念合成理论的

优势提出的关联复合模式,在整合的框架下能更充分地解释隐喻意义的在线推导过程,为隐喻的研究开创了新的思路。当然,任何新理论的诞生,都有一个逐步成长和完善的过程,隐喻的研究也不例外。隐喻作为一种复杂的认知语言现象和社会文化现象,更需要多学科的理论支持和多元研究。随着对隐喻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语言学界的研究者们应与时俱进,用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来解决认知隐喻研究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更科学地把握和探索人类认知的规律。

参考文献:

[1] Sperber D. Wilson 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2] Fauconnier G. Conceptual Integration [J].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2003, 144(2): 2-7.

[3] Fauconnier G. 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 [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4] Fauconnier G. Mental Spaces [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5] Fauconnier G. & Turner M. 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 [J]. Cognitive Science, 1998, 22(2) :133-187.

[6] Fauconnier G. & Turner, M. The Way We Think——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C].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2.

[7] 严世清. 论关联理论的隐喻观[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5(2):7-11.

[8] 郭翠. 国外隐喻研究刍议[J].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0,(3):62-64.

[9] 张明芳, 孔莹. 关联复合模式对动物词汇隐喻意义构建的阐释[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9(5):105-108.

[10] 苏晓军,张爱玲. 概念整合理论的认知力[J]. 外国语,2001,133(3):31-36.

[11] 谢颖梅. 新奇隐喻运作机制的模式探析与研究[J].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6(3):62-66.

[12] 卢美艳. 概念整合理论和关联理论的比较研究[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26(11):79-82.

[13] 王文斌,林波. 英语幽默言语的认知语用探究——兼论RT与CB的互补性[J].外国语, 2003,146(4):32-38.

(责任编辑:刘学伟)

On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of Metaphor Based on the Relevance-blending Model

HE Hua-li1, CHEN Ru-yun2, XIE Chun-lin1

(1. Law and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Wuch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430223;2.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Hu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ngshi Hubei435002 )

Abstract:Based on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and Relevance Theor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online inference mechanism of metaphor according to the two main cognitive and pragmatic inference theories, analyzes the merits and defects of the two models in their interpretation of metaphor, and puts forward the Relevance-blending Model by combining their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Finally, the merits of this new model are analyzed.

Key words:metaphor; Relevance Theory;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Relevance-blending Model

doi:10.3969/j.issn.1009-2080.2016.03.017

收稿日期:2016-04-28

基金项目:2015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隐喻的关联复合模式——一种基于关联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的隐喻认知模式新解”(15G178)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贺华丽(1980-),女,湖北当阳人,武昌理工学院文法与外语学院讲师,硕士;陈入云(1979-),女,湖北远安人,湖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谢春林(1975-),女,湖北武汉人,武昌理工学院文法与外语学院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2080(2016)03-0066-04

猜你喜欢
关联理论隐喻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描写·对照·隐喻——阿来《瞻对》艺术谈
一滴水里的隐喻
《生活大爆炸》中刻意曲解之关联理论探析
基于语用学的虚拟语气研究
关联视阈下的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研究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