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英
(集美大学体育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理论与方法探索
高校举重训练教学方法探讨
王红英
(集美大学体育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举重运动具有悠久的历史,侧重于对力量的极致追求,并在不断的自我突破中锻炼人的体力和意志力。举重运动以运动员双手将杠铃举过头顶为主要形式,杠铃的实际重量就是该运动员的举重成绩。举重运动作为高校体育专业训练的重要组成,担负着培养举重人才的重要教育职责。举重运动员日常训练较为枯燥、艰苦,运动员训练积极性、自主性较差。笔者结合自身教育经验,就如何科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训练积极性,加深学生对于举重训练的认识,提出几点看法。
高校;举重运动;训练教学;方法
举重训练在现代高校体育专业训练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承载着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体育精神以及向社会输送优质举重人才的重要教育职责。举重运动项目历史悠久,表现了人们对于力量和形体健美的追求,以及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意志。传统举重运动训练教学内容单一、形式枯燥,学生训练积极性、自主性较差,整体训练质量和效率较低。因此,针对举重训练教学方法进行深入探究,优化训练过程,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提高对学生主观训练需求的关注度,对促进举重教学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学意义。
举重运动历史悠久,在古代人们利用石块或固定重量的金属杠铃锻炼自身力量,从而逐渐演变为一种规范的竞技体育形式。经过多年发展,现代举重运动具有自身独特的运动规范体系,在世界竞技体育范围内具有广泛的影响。
举重运动形式较为简单,运动员双手将目标重量杠铃举过头顶,即为完成1次举重运动,杠铃重量也就是运动员的举重成绩。但举重训练是一个复杂、系统的过程,通过多种训练形式促进运动员综合身体素质水平及力量的提升。其训练目的具体包括以下几点:(1)教授学生举重运动理论知识,帮助学生了解、掌握举重基本技术技巧;(2)通过系统的举重训练,不断强化学生的训练自觉性和目的性;(3)通过训练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水平,进而提高学生举重成绩。
传统举重训练侧重于学生举重成绩的提升要求,相对忽略了学生主观训练需求,训练教学较为枯燥,学生训练自觉性较差,整体训练质量和效率较低。为进一步提高举重训练教学质量,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要求:(1)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教师应强化举重训练过程中的思想教育内容,明确告知学生举重训练各项内容,提高学生的对举重训练的了解和认识,为举重训练顺利进行,奠定相应的思想基础。(2)重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科学看待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在举重训练过程中,应保持与学生良好的交流、沟通状态,积极了解学生的主观训练需求和思想动态,科学调整训练强度和内容,以调动学生训练积极性,提高训练效果。此外,教师还应科学看待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科学安排训练内容,以促进学生整体水平的提升。(3)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科学规律。举重运动看似简单,事实上具有自身独特、系统的训练理论和训练方式,教师在训练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科学规律,科学控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重,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应用训练。(4)严格要求,严格训练。
举重运动带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危险性,举重训练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训练过程,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重点控制举重训练的完整性,从整体训练教学目标入手,科学制订各个训练分阶段的实际教学目标。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确定由整体至分解再到整体的举重训练顺序,以强化学生对举重整体技术动作的掌握情况,确保技术训练的连贯性和协调性。
2.1 举重技术动作分解训练教学
在教学初级阶段,教师可结合举重实际技术动作结构和要求,将整体连续的技术动作分解成几个动作片段,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举重练习。分解动作训练教学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技术动作片段的重点讲解和示范,使学生逐项掌握举重运动各部分动作要领,在宏观意识层面,形成对举重技术动作的整体概念,最终完成举重技术动作初级技术要领的教学。分解教学阶段学生由于对举重运动缺乏系统的认识,不同的分解动作间缺乏协调性,对于技术动作的控制能力较差,且动作规范性较差,常出现多于动作。
2.2 轻杠铃改进训练教学
学生通过分解动作教学,对举重动作具有一定的了解,且掌握一定的举重动作初级技巧之后,即可组织学生利用轻杠铃进行动作强化练习。在这一阶段训练教学中,教师应侧重针对性的重点动作示范教学,强调动作规范性和技术质量,通过不断的纠正练习,逐渐消除学生举重技术动作中夹杂的多余动作,并帮助学生形成规范的动作习惯。学生在经历第一阶段的学习之后,对于举重实践练习期望值普遍较高,轻杠铃实践动作练习,可有效调动学生训练积极性,提高学生训练注意力,学生在这种训练心态下,较容易把握动作要领,从而达到提高训练效率的目的。这部分训练虽然引入轻杠铃组织学生进行动作的连贯训练,但重点在于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举重技术动作要领,提高动作规范性,是一种从宏观到微观的理解过程。
2.3 增加训练重量
学生经历第一、第二阶段的训练学习之后,应对举重动作具有完整的整体认识,并且熟练地掌握轻杠铃的举重动作技巧,举重动作规范、标准。学生符合上述标准,教师可逐渐增减杠铃重量组织学生训练,以进一步巩固技术动作,帮助学生提高整体技术水平。杠铃增加重量之后,举重运动的难度提升较为明显,此时教师应重点要求学生在难度增加的情况下保障动作的规范性。为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除需科学控制杠铃重量增加量外,还需针对学生训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侧重点的讲解,帮助学生调整技术动作,并在一定量的训练中逐渐形成对相应重量杠铃的适应感。该阶段的训练,教师的指导应更加细致、有针对性,重点对学生的细节动作错误进行纠正指导,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规范性的举重动作,培养学生顽强、坚韧的意志。学生经过这一阶段的训练,应完成动力定性的形成和巩固,可较为轻松、准确、熟练地完成举重动作。
3.1 总结箭步上挺动作要点
箭步上挺动作要点,主要分为以下几点:(1)挺胸。运动员需用力吸气,气沉丹田,随后挺胸而出。(2)直体。进行该动作时,运动员需保持上体挺直,不可出现弯屈。(3)直颈。运动员需保持脖颈挺直,以满足杠压三点的动作需求。(4)适度屈膝,保障下降平稳。(5)猛蹬。运动员蹬地动作依靠大腿完成,要有力量,完成猛蹬后,快速分开双腿站立,保持身体和手臂挺直。(6)运动员后脚蹬地应有力,同时保障前腿屈膝平稳,屈膝角度需保持90°以上。收腿时,现收前腿,再收后腿。
3.2 箭步上挺动作训练教学分析
3.2.1 挺预备姿势教学 预备姿势教学是学生学习、掌握箭步上挺动作技术的基础,对举重挺举动作的完成情况,有着直接影响,在挺举动作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强调预备姿势教学的重要性,以提高学生对预备姿势的关注度和重视度。预备姿势技术主要包含以下要求:(1)杠压三点,其中三点是指锁骨和两肩位置。(2)挺胸吸气,同时保持身体直立状态,以支撑杠铃部分重量压力。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增加学生的实践体验,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技术要点。
3.2.2 上挺技术教学 上挺是箭步上挺动作的重点部分,具体包含蹬地、屈髋及屈膝3部分内容。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分组分解练习的方式进行,即每两名学生为一组,其中一名同学负责帮助另一名同学压住肩部,二者利用助力方法,进行重复练习,以充分感受蹬地、伸臂等动作的技术要领。屈膝的角度是上挺技术的控制要点,需保持在100°~120°之间。屈髋及屈膝动作应保持同步,以避免动作时运动员重心前移,破坏整体平衡。此外,运动员在动作过程中应始终保持脖颈挺直、双眼注释上前方的状态,屈膝动作需保持匀加速,以发挥四头肌收缩、拉伸的最大效用。
3.2.3 分腿及手臂支撑 分腿和手臂支撑是整套动作的结尾动作,直接决定了动作的完成情况。教师在教学时,应侧重学生动作的规范性教学,帮助学生完成精准的动作定位,逐渐形成规范的动作习惯,为重量的提升奠定基础。手臂支撑动作需与分腿动作同步进行,教师需指导学生对身体重心的控制,以确保动作的完成情况。
4.1 示范法
示范法是举重训练教学最常见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标准示范,向学生直观展示动作技术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对技术动作产生直观的影响。教师在亲身示范过程中,应重点控制动作的规范性,利用简洁、凝练的语言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快速了解动作要点。
4.2 动作练习法
练习法是举重训练教学的基础内容,包括上文提到的分解练习、分组练习以及整体练习等,其中还可以分为实物练习和徒手练习。学生只有在一定量的练习基础上,才能深入了解动作技术要点,从而形成规范性的技术动作,提高自身举重水平。
4.3 提问法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围绕教学内容进行提问,以加强师生交流,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动作技巧。
举重训练在高校体育专业训练中占据重要地位,为进一步提高举重训练教学质量和效率,教师需对其训练教学方法进行相应的优化调整,提高对学生教学主体的认识,增强学生的训练积极性,并对举重训练教学进行重点优化,合理使用示范法、练习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 1 ]梁广民.高校举重训练教学方法探讨[ J ].新课程学习·上旬,2014(8).
[ 2 ]董晶.辅助练习在举重训练中的价值分析[ J ].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18).
[ 3 ]黄梓进.对举重训练科学性及青少年身体生长发育规律的思考[ J ].广东科技,2013(16).
G884
A
1674-151X(2016)10-095-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6.20.051
投稿日期:2016-09-25
王红英(1970—),讲师,本科。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