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抓实干筑牢为民根基

2016-07-21 08:55姚远杨刚
当代贵州 2016年23期
关键词:第一书记村干部驻村

姚远 杨刚

编者按:如何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为贵州指明了路径:“基层基础工作的依托在基层组织,在各类基层组织中,党组织是核心。”贵州抓牢抓实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推进从严治党,不断深化作风建设,让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成为凝心聚力的战斗堡垒。

“做好各项工作,都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基础在基层,重心在基层。”

“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

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贵州抓牢抓实抓好基层党建工作,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推进从严治党,不断深化作风建设,不断深化“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充分发挥党建扶贫的关键作用,为“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凝聚了强大的正能量。

抓核心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5月27日,遵义市枫香镇花茂村的党员们收到了一条好消息:中央组织部拟表彰300个全国基层党组织,花茂村党总支名列其中。

与他们同时入选的,还有台江县老屯乡长滩村党支部、威宁自治县迤那镇党委等5家基层党组织。这些先进基层党组织,有的在乡村、有的在社区、有的在行业单位,但有着共同的特征:发展态度昂扬向上、发展规划目标明确、发展理念与时俱进。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党支部就是咱们村的火车头!”正如花茂村村民王伟所说,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核心领导作用,不仅组织强、班子强、党员强,还发展了产业、壮大了集体、富裕了群众。

这些先进基层党组织只是贵州基层党建工作的典型代表。近年来,全省党委(党组)和组织人事部门围绕推进发展型、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在强化整体功能上下功夫,推动提升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面对全省社会组织蓬勃发展新形势,2015年底,省委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全省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贯彻落实中央要求的25条具体措施,先后开展两轮社会组织党组织集中组建工作,推动“应建尽建”。

如今,这一系列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组合拳”,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干部队伍不断优化、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工作方式不断创新、领导水平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凸显。

“思想不统一,干事就扯皮。”这是2015年初修文县龙场镇马家桥村党组织的真实写照。驻村干部胡涛多次走访摸底,寻找问题根源,通过抓教育凝聚共识、抓发展形成合力,制定了党员培训教育、促进产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等措施,统一了村支“两委”干部的思想和行动,改变了之前村党组织软弱涣散的局面。如今的马家桥村,“心往一处放,劲往一处使”,发展面貌大为改观。

2015年,全省像马家桥村一样实现整顿提升的村共946个。从软弱涣散村到先进村、模范村,这些村寨的变化得益于各级部门派驻的“第一书记”。他们紧扣大扶贫战略行动和“十三五”规划制定,帮助所驻村拟订发展规划或工作计划、打造党建示范点、引来智力和资金帮扶,让村支部真正成为发展的“火车头”。

好的领头人,能带强班子、带活队伍。在各级部门派出精兵强将到基层驻村或任“第一书记”的同时,一批能干事、想干事、愿干事的致富能人、技术专家、企业负责人被推选为村支书。他们怀有强烈的桑梓之情、利用多年积累的资源,积极为家乡出谋划策、助推发展。

惠水县濛江街道赤土村支部书记陈德权便是其中的一位。这位年仅36岁的村支书,原本在惠水经营自己的几家公司,年收入逾千万。在村民的强烈要求下,他将公司转给朋友,自己回村担任领头人。

在他的带领下,集体经济“一穷二白”的赤土村很快实现了“空壳村”的华丽转身,村里有了自己的企业、带动数百位村民致富,还修建了老年活动中心、1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5条通组路,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小康村”。

施秉县甘溪乡望城村党支部书记曾维军则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总体思路,着力提升党组织凝聚力和示范带动效应。这位思路清晰、真抓实干的村支书,带领村“两委”积极提升服务功能,探索推行服务信息公开化、服务态度公正化、服务流程便捷化、服务水平优质化的“四化服务”便民利民工作机制、“3+2”村干部轮流坐班制、“三找”党组织活动,充分发挥支部的堡垒作用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大大提升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带动效应。

抓作风

从严治党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基层干部是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教育、管理、监督,深化作风建设,“注意干部在群众中的口碑”。

好干部从哪里来?来自基层、来自前线、来自人民的心间——

2015年,全省有9502名村“第一书记”、1.1万个“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5.5万名干部吃住在村、工作在村,与群众一块苦、一块干、一块过。今年,新一批4.3万名驻村干部接过了真情帮扶的接力棒,组建8500多个驻村工作组,其中1.8万人连续驻村2年以上,第一书记7072名,覆盖所有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

“驻村干部的作风好不好,直接影响所在村‘两委的工作态度,甚至会影响整个村的发展氛围。”正如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所说,驻村干部带到基层的,不仅仅是智力和资金,更应该是真抓实干、清廉为民的工作作风。

为此,全省各级党委(党组)和组织人事部门坚决向中央从严管党治吏新理念新部署新要求看齐跟进,加大从严管理干部工作力度,着力把好干部选出来、用出来、管出来、带出来。2016年4月,贵州省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工作目标、岗位责任、正向激励保障、负向惩戒约束“四位一体”从严管理干部机制的意见》,强调要着力完善干部管理机制措施,促进干部敢作敢为、善作善成,为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以贵阳市为例。为了推进同步小康驻村工作,贵阳市严格选人标准,实施精准选派,挑选精兵、派出强将,确保每一名驻村干部选得准、派得对。2015年,全市选派到村任“第一书记”和开展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的1752名干部中,“80后”年轻干部达878名,确保每村均有1名以上的市派干部。

在选派的管控上,贵阳市注重到基层干部群众中、在乡语口碑中了解干部情况,发现和储备一批表现突出、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干部。注重通过年度考核、谈心谈话、民主生活会、巡视、审计等途径跟踪了解干部,建立日常考核档案,完善干部信息库,为发现和使用干部积累基础资料。

2015年,贵阳市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走访群众50万余人次,排查困难群体4.6万余名,帮助解决困难问题1.2万个,涉及群众32725名,协调帮扶资金11936万元。对此,清镇市新店镇三合村困难群众林居付深有体会:“驻村干部通过走访,主动和我家‘结亲戚,还经常帮助我们家,真心感谢党的这些好干部。”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被村民用几十个红手印留下来的驻村干部、被村民当作自家人的“第一书记”、累倒在工作岗位上的基层干部、坚守到生命最后一刻的县委书记……类似的感人事迹层出不穷。2015年,全省各级驻村干部累计走访群众980万余人次,帮助谋划思路点子25万条,办理好事实事35.7万件,争取帮扶资金35.1亿元——群众的一句“好”,便是对他们工作作风、办事能力的最佳评价。

靠作风吃饭,靠实干兴省。为了营造真抓实干、风清气正的干事环境,深化干部作风建设,全省各级各部门以“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抓手,不断加强干部思想教育、统筹培养配备机制、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绷紧监督监察之选,从严教育干部、从严管理干部、从严约束干部,培养造就一支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干部队伍。

2016年4月,在全省同步小康驻村工作2015年总结表彰暨2016年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上,30个先进集体、100名优秀村第一书记、200名优秀驻村干部受到表彰。

随后的5月4日,贵州省纪委通报了第一季度纪检监察相关数据。数据显示,在信访举报量同比下降11.98% 的情况下,执纪审查的主要指标继续保持高位增长。其中,立案3066起、结案2124起、处分2340人,分别同比增长78%、63.3%、55%。纠正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方面,查处440起问题,处理570人,其中给予党政纪处分386人,查处问题数、处理人数和党政纪处分人数分别同比增长92.14%、74.31%、169.93%。

激励与约束结合,表彰与惩戒并重,既纪律严明又团结教育党员干部,贵州多举并进,切实树立严的意识、制定严的规矩、营造严的风气,赢得了马凯副总理的称赞:“贵州干部精神好,一好带百好!”

抓关键

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检验党建成效

贵州是全国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目前尚有493万农村贫困人口,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总数的8.8%,是扶贫开发的“主战场”。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强调:“要把扶贫开发同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省委坚持把党建扶贫作为“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重点工作来谋划和推进,作为助推“大扶贫”战略行动的有效抓手来深化和拓展,始终坚持“党建”“扶贫”两个“轮子”一起转。2015年6月,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贵州省领导干部遍访贫困村贫困户试行办法》,组织8.63万名领导干部遍访全省所有贫困村和所有贫困户,制定具体帮村扶户措施,切实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

各级党委(党组)坚持把抓党建促扶贫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始终强化工作责任落实,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按照“六个精准”的要求,因地制宜、大胆探索——

安顺市抓好农村同步小康决战决胜的关键节点,向农村派入“帮村书记”“第一书记”“双书记”。帮助搞好乡村建设规划1007个、发展致富产业1798个、培育农民合作社357个、培养致富带富能人3485名,协调项目资金1.7亿元集中打捆注入农村,帮助548名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发展,增强了农村发展的“造血”功能。

铜仁市玉屏县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研发了“民情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鼠标一点、民情尽显,精确识贫、精准滴灌”的管理格局,进一步延伸和拓展了“民心党建”工程的内涵,形成了“干部驻村惠民生,精准扶贫促发展”的生动局面。

六盘水市钟山区民宗局干部杨波“三上海嘎”连续7年当“第一书记”,将把大山里的“土疙瘩”变成了“金元宝”,农民人均收入从1600元提高到7230元。

26名中直单位选派的“第一书记”一头扎到贵州基层,把青春献给了黔山秀水,把汗水洒在了田间地头,深得当地干部群众好评,仅2015年就有8名同志被评为全省优秀村“第一书记”。

……

在实现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全省干部群众苦干实干、攻坚克难,创造出一批又一批党建扶贫的典型案例,涌现出一茬又一茬攻坚拔寨的先进能手,探索出一个又一个可学可鉴的工作法,勾勒出党建扶贫探索创新的累累硕果。其中,台江“十户一体”等党建扶贫新模式已经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贵州样本”。

“把扶贫开发同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带领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5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赵乐际到贵州调研党建扶贫工作情况,对台江长滩村“十户一体”党建扶贫新模式探索给予肯定。

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庄,在村“两委”的带领下,“抱”出了好日子——10户左右居住相邻、技能相似和产业发展愿望相同的农户“抱”成一个发展主体,均衡将富户、一般户、贫困户和党员、非党员等几类农户安排到一个发展主体中,通过精准扶贫、项目扶持、资金扶持等外部集中帮扶措施和内部强户带弱户、富户帮穷户等帮带作用,实现农户取长补短、互促共进。

全村形成了19个发展主体,13名党员和6名致富带头人担任户长。2015年,长滩村群众人均收入达到6800元,人均增收2000元——党建扶贫的成效显而易见。

“党的领导是扶贫开发的关键。扶贫开发是检验党建成效的主战场。”5月13日,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在长滩村调研时指出,全省各级党组织要坚持把党建扶贫作为助推大扶贫战略行动的有效抓手,最大限度凝聚精准扶贫正能量。

抓核心,夯实基层基础;抓作风,营造干事氛围;抓关键,检验党建成效,贵州正在以实践证明: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是同步小康的坚实保障。

猜你喜欢
第一书记村干部驻村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前郭县严抓善管强保障促村干部担当作为
驻村干部拼命干,村干部靠边站?
驻村第一书记
驻村干部切勿“喧宾夺主”
中办国办发文要求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
克山县做好“三加强三提升”,助力驻村工作队打赢脱贫攻坚战
大兴安岭地区 切实抓好“第一书记”到村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