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智 杨 洁 张雅婕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武汉:430080)
基于岗位群的高职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浅析
李智杨洁张雅婕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80)
摘要通过调研,分析行业企业对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的需求,利用岗位群的概念并结合往届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及岗位职责,对高职电气自动化岗位群进行了职业能力分析。通过分析,寻求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的技能人才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提出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中有待改进的方面。
关键词岗位群;高职;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
现代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使电气自动化专业面临良好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1]。为了使我校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能更快的适应社会的需求,满足现代型企业对从业人员在知识、技能、素质方面提出的高的要求,我校教师对往届的毕业生及其所在企业进行了就业回访。希望通过调研,分析岗位需求,从而进一步完善我校现行的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一批掌握电气自动化技术、具备电气设备生产、安装、调试、维护、售后服务和运行管理等相关岗位群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1人才培养需求调研分析
人才培养需求分析是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组成部分。为了完善人才培养方案,2014年6月至2015年9月,电气自动化专业老师先后到武钢自动化公司、神龙汽车有限公司、武汉富士康、天煌科技、武汉格力电器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了深入调研。调查中有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合资企业,涉及钢铁、机电、电子信息制造、家电制造等数十个行业。了解了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听取了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意见及建议。同时,我们对往届的毕业生进行调查与回访,收到近200份反馈调查表。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随着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以“懂技术,会操作”见长的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受到企业的青睐[2]。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的工作领域也非常广,因而所有回函单位在过去的五年里都录用了一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学生。根据行业性质和企事业单位的规模不同,录用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数从几人到上百人不等。调查显示(见表1),目前企业中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学生大多为本科生和高职生,主要从事生产、营销、管理和研发等工作。
表1 高职电气自动化毕业生所从事的岗位性质及能力表现
在对今后5年各单位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的调查结果显示,约有70%左右的企事业单位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呈上升趋势,另外30%左右与过去5年持平,且对高职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有所增长。
2基于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分析
在企业调研的过程中,通过与一线的电气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共同研究与探讨,了解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再经过教学团队集体研讨,专家论证,确定了本专业岗位职业能力。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在电气自动化领域从事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维修工作,分析得出本专业的主要岗位群及职业能力如表2所示。
表2 电气自动化专业职业岗位群[3]
3调研反映的问题
通过对比电气自动化专业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能力与学生在实际岗位中所表现出的工作能力,可以客观地反映出现行的教学模式下培养的人才与实际岗位所需求的人才之间还是存在着差距。这些差距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3.1专业知识面不宽
不少企业反映,现在电气类的岗位都是复合型岗位,需要的也是电气复合型人才。所谓的电气复合型人才就是既掌握电气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又对相关专业,如机械加工制造、数控、生产工艺等有一定的熟悉或了解。现在学校培养也是朝着这个方向在进行教学改革,但成效并不明显。对于企业而言,把这样的学生培训成满足符合岗位需求的员工将花费更多的时间和人力成本,因此对于专业面过窄的学生,在就业和职场竞争中都将处于劣势。
3.2市场意识和市场需求分析能力不足
对于理工类的学生,无论是学校培养目标还是学生自我职场定位,都十分看重专业水平。专业水平固然是衡量业务能力的重要指标但不是唯一指标。现在的高职电气类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从事的是与电气相关的销售岗位。这就要求培养的学生除了专业知识外还应该掌握必要的市场营销知识和市场需求分析能力,培养敏锐的市场意识。即使是从事电气产品的研发和维护,也需要市场意识,了解客户需求才能开拓产品营销市场。很多学校和学生对于这方面能力的欠缺和必要性都还未意识到,学校应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与指导。
3.3创新意识与策划能力不够
调查中企事业单位认为学生普遍“创新意识与策划能力”不足,说明我们培养的学生原始创新活动少,模仿性创新不多,高水平的创新成果更少。从教育的角度看,问题出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上。学生知识面狭窄,课程内容落后于时代,缺乏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新学科、新技术和新思维的知识,从而不能激发学生思考新问题、探讨新知识的创新欲望[4]。教学方法呆板,过于重视考试和成绩,缺乏启发式、研究式的学习氛围;重理论、轻实践,重计算推理,轻实验论证,理论脱离实际,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欠缺
现在的学生无论是口头表达还书面表达能力都是用人单位觉得有待提高的方面。虽然,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各种沟通交流的平台和机会,但是对于文字和语言的表达规范性、严谨性及其科技论文、工作报告甚至是一些日常的应用文写作方面的训练和培养还是稍显不足。学生的文字功底浅显、归纳总结能力不足,常常词不达意,这些都应该纳入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范畴。
4拟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为了缩小和消除这些差距,我们将以岗位群的职业能力为人才培养目标,从人才培养模式设置调整、课程体系构建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及运行三个方面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4.1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设置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自动化类人才培养模式一般采用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构成的三段式框架。基于这一框架,由主干课构成自动化技术类人才培养的主要知识系统,由其他课程构成关联知识系统和辅助知识系统。教育实践证明,三段式框架是符合工科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律的教育结构。但是对于高等职业三年制教育所培养的对象及培养目标定位的特定性,在这一基本框架下,如何处理专业与课程建设、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关系是在培养模式层面进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规划的重点。
学校应紧密跟随电气行业实际发展趋势,并打破“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 学科本位课程结构;以岗位群为依据,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向岗位能力本位转换。首先对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中具有代表性企业和岗位进行调研,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这一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然后,再组织相关教学人员,按照教学规律,将相同、相近的各项能力进行总结、归纳,制定教学大纲,构建课程体系,依此施教。其核心体现在它打破了以传统的公共课、基础课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保证职业能力和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4.2以能力为本位、素质为基础重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校能否培养出满足社会和企业需求人才的根本。通过对学生就业岗位进行跟踪调查,并根据反馈信息确定电气自动化专业岗位群的定位。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由学校的专业负责人、专业教师和企业电气首席等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根据归纳出的岗位群分布状况,并从人才培养的整体层面探讨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以区别于本科教育培养的宽口径就业特点的课程体系和中职教育培养的生产线操作型岗位为目标的课程体系(见图1)。
图1 课程体系构建流程图
4.3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及运行
第1、2学期:完成基础理论课程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基础理论不宜过深但要系统,为学生后期的提升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平台。基本技能则为后续的专业技能培养做必要的铺垫。同时重点加强数学、英语及计算机等工具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备较强学习能力和接受新技术的能力。
第3学期: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结合,并依托校内实训基地,采用任务驱动法、项目化教学等手段为培养学生电机控制、PLC、单片机技术应用能力打基础。
第4、5学期:通过变频器控制单元、PLC控制单元、单片机控制单元、传感器与测量单元、人机界面组态与网络应用单元、自动线安装与调试工厂单元、供配电单元的学习,并通过拓展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完成工业控制设备及系统的运行、维护维修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完成应用文写作、职业规划、商务礼仪等培养职业素养的课程教学,为最后一学期的顶岗实习和就业做好准备。
第6学期:顶岗实习与就业岗位相结合,实现专业教学与企业生产融合。教师与学生参与企业生产过程,企业技术骨干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学校老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对学生共同指导、管理和考核,将诚信教育、爱岗敬业等职业道德与素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
5小结
通过调研、收集和整理学生就业及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从中发现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实际岗位能力需求的不足。因此,对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系统进行调整是培养更适合现代电气自动化专业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能力人才的有效举措。调整后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也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组织和实施上也增加了难度。只有提高教师队伍水平,运用更灵活高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才能使得培养的学生具有职场竞争力。这种教学相长也正是不断进行教改的原动力。
参考文献
[1]郭继红,张咏梅.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3):75-78.
[2]尤向阳,刘志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与课程体系构建[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40-43.
[3]李智,张雅婕,杨洁.论基于岗位群的技能竞赛对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训教学的作用[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5,(6):65-69.
[4]姜秀英.论培养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复合型人才[J].实验室科学,2007,(4):130-131.
(责任编辑:李文英)
Post Group-based Electric Automation Talents Cultiv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
Li ZhiYang JieZhang Yajie
(Wuhan Engineering Institute, Wuhan 430080, Hubei)
Abstract:After studying enterprise demand of professional electric automation talents, the authors of this paper ran a professional capability analysis of electric automation post group by combining the concept of post group with positions and duties of our graduates. The gap between electric automation talents and the talent demand of enterprises is noticed.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our current talent training plan.
Key words:post group; vocational college; electric automation; talents cultivation
收稿日期:2016-03-14修回日期:2016-05-10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4年度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岗位群的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4B439)
作者简介:李智(1980~),男,硕士,讲师.E-mail:30106974@qq.com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524(2016)02-009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