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治文,白家瑛,张晓甜
(西北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兰州 730070)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的公平性研究
——基于对甘肃省326户农民家庭调研数据的分析
崔治文,白家瑛,张晓甜
(西北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兰州 730070)
摘要:公平公正地选择低保户是实现政府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目标的基础。本文采用对甘肃省326户农户的调研数据,通过构建低保户识别的二元Logistic模型和低保政策公平性评价的有序多值Logistic模型,判断和分析甘肃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的公平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低保户初步评估中村委会工作缺乏准确性、公正性,民众参与程度不高,农户对低保政策了解程度偏低,政策落实过程中存在“人情保”、“关系保”现象。说明基层相关工作与政策规定有所偏离,应加大力度规范政策落实的基层工作,使其公开化、透明化、民主化,强化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户对政策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低保户识别;公平性
实现社会公平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理念和终极目标。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会议公报明确指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2007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加快了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的步伐。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设计的合理性及实施的公平性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公平程度,进而影响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薛君,赵晓歌(2009)认为社会救助体系的最佳选择是把优先权交给公平,以保障每个公民的基本生存权利,同时要尽可能的避免效率损失[1]。然而,在制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公平现象严重扭曲了低保政策的初衷,李合伟和蒋玲玲(2012)认为制度落实过程中存在低保标准不公平问题,目前我国部分农村地区低保对象的选取不是以贫困线作为衡量标准,而是抛开政策精神,通过地方性的“土办法”来确定“低保”对象,以“轮流坐庄”、“均分‘低保’金”、“人情保”等形式分配低保资金,存在很大的随意性[2]。很多学者研究发现低保政策落实的程序不公平,张雪林和赵婷(2008)发现在个别农村地区,低保制度实施过程中没有组织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民主评议,而是由村干部依靠经验或对低保申请者的主观判断来确定低保对象,他们违规暗箱操作,不公开、不公示,没有公布举报电话[3]。肖云和吴维玮(2010)了解到,有些地方的基层工作人员很少直接对申请者家庭情况进行实地核查,仅在形式上公示后上报上级政府相关部门,上级政府相关部门在缺乏认真核实的情况下也只在形式上进行简单公示后直接批准村委会上报的低保户确定材料。程序公开程度低会直接影响到运用财富定位方法对农村贫困家庭财富的核定,从而导致低保对象的确定出现偏差[4]。方菲(2010)通过对山西省Y地区农村“低保”制度运行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村委会对低保相关信息的公示程度低,甚至存在不予公开现象,村干部对低保户实际经济状况并未进行深入调查,多为主观判断决定;另外,群众对政策的“无知”也是制度运行不规范原因[5]。丁建文和刘飞(2009)认为越是贫困落后地区,贫困农民诉求能力越是薄弱,民主意识越是不强,低保服务人员水平越是不高,入保公平越是难以保障,而不公正的入保必然导致低保资源使用效率降低。公平入保在低保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越显得重要[6]。邓大松和王增文(2008)研究发现,制度设计的不足和社会诚信的缺失会造成“养懒汉”、“骗保”等现象,严重影响了低保制度的公正性和保障功能。
基于上述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采用对甘肃省326户农户调研数据,通过构建低保户识别的二元Logistic模型研究目前基层政府在低保户识别方面的不公平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低保政策公平性评价有序多值Logistic模型,分析影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公平性的因素,力图为地方政府改进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一)低保户识别的二元Logistic模型及理论假设
理论上讲,低保户的确定应以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为标准,即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年①2011年11月29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扶贫标准(人民日报)。的农户应被确定为低保户。由于农民收入具有不完全货币化、分散性、核实难度大等特征,政府工作人员很难核实其具体收入情况,因此,通常以农户家庭的资产特征及劳动力人数估计其贫富程度;另外还存在着因病、因灾、因学等导致的政府没有及时了解或无法核实的贫困。为了较为准确地识别贫困家庭以确定低保政策实施对象,本文通过构建低保户识别的二元Logistic模型,以农户是否是低保户为因变量,以家庭年收入等级、医疗负担、教育负担为自变量,对样本地区低保户产生的公平程度进行客观分析。
结合制度设计初衷和对农户贫困状况与其对政策实施公平性判断的主观认识,我们做了如下理论假设:
假设一:家庭年人均纯收入等级与低保户识别呈正相关,即人均纯收入越少,农户越有可能享受低保。
假设二:医疗负担变量与低保户识别呈正相关,即医疗支出比例越大,农户越有可能享受低保。
假设三:教育负担变量与低保户识别呈正相关,即教育支出比例越大,农户越有可能享受低保。
(二)低保政策实施公平性评价的有序多值Logistic模型及理论假设
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目前低保户的初步确定大致有两种途径:一种是村干部根据农户家庭的资产状况确定,另一种是村民主动向村干部提出口头申请,村委会评议确定。总体来看“自愿申请”的村民很少,一方面是因为农户顾及“面子”,觉得享受低保会被别人“看不起”;另一方面是因为农户对评定程序了解程度低,许多农户根本不知道可以自愿申请,或者认为即使提出申请审批下来的几率也很低。所以,现实中的低保户初步确定大多由村干部直接决定。这种确定方法容易造成一些资产状况良好但实际却因病、因学致贫的家庭不被列为“低保户”,而且容易导致“人情保”、“关系保”等不合理问题。
从调查中我们感知到,村民对本村农户家庭情况的了解程度比低保基层工作人员更高,例如,邻里间较为清楚某家外出打工人数及大致收入状况,而基层工作人员对村民的接触较少,在低保户的评定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所以村民对低保政策落实的公平性评价更为客观。基于此判断我们做出以下三个理论假设,并通过构建农户对低保政策公平性评价的有序多值Logistic模型来分析影响政策实施的公平性的因素。
假设一:受访者个人特征与低保政策公平性评价有相关性。即不同年龄段、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受访者对低保政策的理解程度不同,对低保政策实施公平性的评价不同;健康状况越差的农户从政策中受益越多,其对政策的公平性评价越高。
假设二:农户是否为低保户与低保政策公平性评价有正相关性,即低保户对政策公平性评价会高于非低保户。
假设三:政策落实中农户的参与程度与政策的公平性评价有相关性。农户对当地低保政策了解程度越高、对村委会进行的低保家庭初步评估准确性的认可度越高,则对政策公平性评价越高;农户认为“人情保”、“关系保”现象越多,对政策的公平性评价越低。
低保户识别的二元Logistic模型从客观角度探索家庭重大收支项目对低保户识别的影响,即从已存在的客观事实角度分析低保户识别的公平性。而低保政策实施公平性评价的有序多值Logistic模型研究村民对制度落实的公平性评价,探索的是客观识别的公平性,即多值Logistic模型是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的基础上展开研究的。
表1 二元Logistic模型变量与统计描述
本文研究的数据源于实地入户调查,这项调查开始于2014年12月,历时一个月,调查地点为白银市靖远县乌兰镇、白银市靖远县金峡村、兰州市榆中县金崖镇金崖村、庆阳市宁县新宁镇任堡村、庆阳市西峰区肖金镇芮岭村、武威市凉州区中下畦村,发放问卷330份,收回有效问卷326份。问卷的设计遵循了科学性、有效性的原则。首先考虑到户主是家庭的经济支柱,户主特征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农村家庭的收入水平,故问卷的第一部分为“户主特征”;其次,家庭基本情况一方面会影响家庭收支(如高中在读人数、老年人口数),另一方面可以反映家庭经济情况(如家庭财产情况、住房面积),故第二部分设计为“家庭基本情况”;最后,问卷第三部分设计为“农户对农村低保的认知度和认同感”,旨在从农户的角度揭示制度存在的问题及落实的公平性。
基于模型设定及问卷的具体内容,在二元Logistic模型中选取“农户是否为低保户”作为因变量,选取家庭人均纯收入等级、医疗负担、教育负担作为自变量。有序多值Logistic模型选择问卷中的“您认为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对低收入家庭的判断是否准确”项作为因变量,根据李克特量表的设计答案为“准确、基本准确、不太准确、不准确”四个选项;选取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程度、户主健康状况、农户是否为低保户、农户对当地低保政策的了解程度、农户对村委会进行的低保家庭初步评估准确性的认可程度、农户了解的人情保、关系保的多寡程度作为自变量。具体的模型变量赋值及其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表2所示。
表2 有序多值Logistic模型变量与统计描述
结合调查过程中的定性感知和对表1、表2的定量分析,可以发现:
1.样本地区低保政策参与程度较高,覆盖率达到35.3%,享受低保的农户多达115户。
2.低保政策落实公平程度低,三分之一以上的样本户认为低保政策落实不公平。从农户对当地低保政策实施公平性的评价来看,仅有12.6%的样本户认为制度对低收入家庭的判断完全准确,51.5%的样本户认为基本准确,24.8%的样本户认为不太准确,还有10.7%的样本户认为不准确。
如果按照人均纯收入2300元/年的国家贫困线标准来衡量低保政策实施的公平性,2012年低保制度的瞄准结果见表3。
表3 2012年低保制度的瞄准结果
表3显示,2012年样本地区低保制度实施中“准确瞄准”87户,“错误纳入”28户,“错误排除”86户,“准确排除”125户,漏损率①漏损率:获得低保的非目标家庭数与获得低保的家庭数之比。为24.3%,挤出率②挤出率:没有获得低保的目标家庭数与目标家庭数之比。为49.7%,总偏离率③总偏离率:“漏损率”和“挤出率”之和,其和越大,制度瞄准的准确率越低,反之亦然。为74%。
而按同样标准衡量的2013年低保制度的瞄准结果见表4。
表4 2013年低保制度的瞄准结果
表4显示,2013年样本地区低保制度实施中“准确瞄准”82户,“错误纳入”户,“错误排除”76户,“准确排除”135户,漏损率为28.7%,挤出率为48.1%,总偏离率为76.8%。
对比表3和表4可以发现,甘肃省低保制度实施过程中目标瞄准的偏离率较高且有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政策实施的公平程度。
根据表3和表4可以计算出2012年、2013年低保制度的理论覆盖率④理论覆盖率:目标家庭数与样本总数之比。分别为53.1%与48.5%,显示调查样本村的贫困户有所减少,可以理解为政策实施有效。但与表1所显示的实际覆盖率(35.3%)对比发现,实际覆盖率小于理论覆盖率,这反映出低保制度的覆盖率偏低,未能实现应保尽保。
3.政策实施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虑家庭的收入等级及致贫机理。从家庭特征来看,48.5%的样本户年人均纯收入在2300元以下,41.1%的样本户医疗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20%以上,44.2%的样本户教育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20%以上,都高于样本地区低保政策的实际覆盖率(35.3%)。依据经验判断,致贫机理影响收入等级,因此二元Logistic模型做出了合理的假设二和假设三。
4.调查过程中我们感受到,户主个体特征对低保政策实施的公平性判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度,相关研究文献(叶慧,2015)也发现受访者个人特征与政策公平性评价有相关性,所以本文的有序多值Logistic模型做出了假设一。从表1来看,户主年龄在20~29岁和40~49岁的样本农户居多,分别占样本总数的31.3%和22.4%,样本户主的受教育程度多集中在小学、初中、高中,分别占样本总数的23%,39%和23.6%,健康状况整体良好,63.8%的户主完全健康,30.4%的户主有慢性病,但仍能从事一般劳动。
5.农户对政策的了解程度和政策执行的参与度与其公平性判断相关,假设三合理。从政策参与情况来看,24.8%、44.8%的农户对低保政策完全了解或一知半解,这和21.5%、50.0%的农户认为由村委会进行的低保家庭初步评估合适或基本合适基本吻合;26.4%的农户认为人情保、关系保现象很普遍的判断与30.4%的农户对政策不了解和28.5%的农户对村委会对低保户初步评估认可度低的比例大体相符。
在进行实证分析之前,为了确保模型所选数据及实证结果的可靠性,我们运用SPSS20.0对模型所选的变量(来自问卷)进行效度和信度分析。
运用因子分析进行效度检验,KMO值为0.881,Bartlett球度检验Χ2=2163.330,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说明问卷的结构效度良好,可以进行因子分析。从表5可以看出,提取两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70.575%,第三个特征根相比下降较快,因此我们选择两个公共因子。
表5 解释的总方差
为了得到意义明确的因子含义,我们将因子载荷进行方差最大法旋转,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6,从表6可以看出,因子1与x4(年龄)、x(5受教育程度)、x(6健康状况)、x(7是否为低保户)、x(8对政策的了解程度)、x(9初步评估准确性的认可度)、x1(0人情保、关系保的多寡)的相关系数相对较高,因子2与x(1家庭年人均纯收入)、x(2医疗负担)、x(3教育负担)的相关性强,命名因子1为低收入家庭判断的准确性因子,因子2为低保户识别因子。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本文第三部分的变量选取可靠性较高。
表6 旋转成份矩阵
以x1、x2、x3为维度1,x4-x10为维度2,x1-x10为总维度分别进行信度检验,检验结果为表7,每个维度的α信度系数都大于0.7,说明问卷的信度较好。
表7 信度检验结果
运用STATA 11.0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模型一和模型二的估计结果如表8、表9所示。
根据表8的回归结果,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的似然比检验量为53.62,模型通过了似然比显著性检验,回归方程有效。结果表明:第一,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变量对低保户识别有显著性影响,假设一成立,即家庭年人均纯收入每上升一个等级,农户成为低保户的概率降低45.6%。第二,医疗负担变量对低保户识别有显著影响,假设二成立,医疗支出比例超过20%的家庭成为低保户的概率是医疗支出比例少于20%家庭的2.41倍,即医疗负担重的家庭更有可能成为低保户。第三,教育负担变量对低保户识别的影响不显著,假设三不成立。可能的原因是目前我国大专、本科教育负担大多通过国家助学贷款解决并在学生毕业后偿还本息;而从调查中我们获知,这种滞后性的支出并未包含在家庭当年的实际支出当中,在样本总体中并未有效体现出来,所以影响了回归的显著性。二元Logistic模型的回归结果验证了上文的假设一及假设二,虽然低保户识别未能达到有效覆盖率,但在识别过程中较好地顾及到了农户的收入等级和医疗负担,从这两个层面来看,低保制度实施的公平性较高。低保户的确定未能有效识别因教致贫(教育负担过重致贫)的家庭,此类潜在的贫困户未被有效识别是降低政策实施公平程度的重要因素。
表8 低保户识别的Logistic回归结果
表9 低保政策公平性评价的Logistic回归结果
根据表9的回归结果,政策公平性评价的有序多值Logistic回归的似然比检验量为265.43,模型通过了似然比显著性检验,回归方程有效。回归结果表明:第一,受访者个人特征对低保政策公平性评价影响不显著,假设一不成立,即低保政策的公平性评价与受访者个人年龄、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的关系不紧密。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只有贫困边缘户(会因突发事件立即陷入贫困(如因盗致贫)的农户)才会高度关注低保政策的公平性,生活水平远高于贫困线的农户和已经享受低保的农户对政策公平性的关注度并不高,所以受访者年龄、受教育程度在回归中对因变量的影响并不显著。实证结果显示,并不是健康状况越差的受访者对政策的公平性评价越高,这有可能是因为低保政策在瞄准因病致贫群体这方面做得不够到位,也有可能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健康支出保障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从而影响了这部分农户的判断。第二,农户是否是低保户这一变量对低保政策公平性评价有显著性影响,假设二成立。与低保户相比,非低保户认为低保政策公平的概率下降45%,即低保户对低保政策的评价高于非低保户。从调查中我们感受到,低保户大多因受益于低保政策而对政策实施的公平性完全肯定,非低保户对政策的公平性虽大多持否定态度,但原因各异:有因未能享受到政策利益而刻意否定政策的公平性,也有因彻底不了解政策落实情况而人云亦云,还有因对政策只有片面了解,所以在评价过程中产生了以偏概全的心理。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反映出存在部分应保未保的农户,政策的落实的确存在不公平现象;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农户缺乏主动了解政策的意识或意识较低,基层工作人员对政策的宣传程度还不到位。第三,农户对政策的了解情况对低保政策公平性评价有显著影响,假设三成立。农户对当地低保政策的了解程度每上升一个层次,其对政策的公平性评价上升的概率增长0.69倍,农户对村委会初步评估的认可度每上升一个层次,其对政策的公平性评价上升的概率将增长9.91倍,农户认为“人情保”、“关系保”现象越多,对政策公平性评价下降的概率增加1.28倍。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村委会在评定低保户的过程中,首先为避免村民的过激反对而将具有明显贫困特征(如因残致贫)的农户列入低保范围,剩余低保名额评定存在严重的“人情保、关系保”现象,这一方面造成了相当一部分贫困家庭未能享受低保,另一方面造成了财政资金的低效使用并降低了社会的公平程度。从OR值来看,对制度实施中低收入家庭判断的准确性评价的影响因素按照影响力的大小排序,依次为:农户对村委会进行的低保家庭初步评估准确性的认可度、农户认为人情保、关系保的多寡程度、农户对当地低保政策的了解程度、农户是否是低保户。
本文通过对甘肃省326户农村家庭的实地调查和实证研究发现:
第一,低保户的产生程序受家庭人均纯收入、医疗负担的影响显著,医疗负担比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影响更大,这符合低保政策瞄准因缺少劳动力致贫、因病致贫农户的政策目标,从这一角度来看低保政策落实得较为规范。第二,有的地方将独生子女户、收入较高的纯女户和子女收入较高、家庭情况良好的单身老人列入低保范围,但这些低保对象的实际生活水平却远高于低保贫困线,与此相反,一些因家庭成员犯罪入狱而缺少劳动力的家庭或有犯罪史而受社会歧视缺少收入来源的家庭却未被列入低保范围,此类家庭在低保政策实施中因受歧视而被排除,上述两种情况反映出基层政府制定政策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初衷存在偏差。第三,虽然教育负担变量对低保户识别的影响不显著,但从现实情况看,除了生活费等当期的支出外,助学贷款对家庭支出的影响将一次性地集中在学生毕业年份,如果学生毕业后不能顺利就业,高额的债务负担必然给家庭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这在样本地区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反应。第四,农户对政策的公平性评价不高,影响公平性评价的首要因素是农户对村委会确定的低保户准确性的认可度,这说明村委会在政策落实过程中对低保户判定的准确度与实际情况误差较大,反映出我国当前基层政府行政中存在官僚主义倾向。第五,影响公平性评价的第二个因素是农户了解的人情保关系保现象的多寡程度,这一因素对政策公平性评价的影响较为显著,说明政策落实过程中存在较多的人情保、关系保等不公平现象。第六,农户对当地低保政策的了解程度越高,其对政策的公平性评价越高,低保户比非低保户对政策的公平性评价高。
以上结论对改进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提高低保政策落实的公平公正性具有一定的启示:
第一,政策落实过程中继续瞄准低收入家庭和因病致贫的家庭,政府可通过提供外出打工信息、进行农业技术培训、职业技术培训等方式提高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水平;对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家庭,不仅需要提高低保的保障水平和覆盖比例,更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第二,规范基层政府政策制定过程,细化低保政策细则,避免出现将独生子女户、收入较高的纯女户、家庭情况良好的单身老人列入低保范围的现象,政策不应该歧视有犯罪史但极度贫困的家庭,相反应该将其列入低保范围。第三,低保制度在落实过程中必须考虑家庭教育的显性支出和具有时滞性的支出,发挥其基本保障功能。第四,村委会对低保户的初步评估准确性较差,因此在初步评估中可以将家计调查与民主评议相结合,提高低保户初步评估的准确度。第五,加强低保工作监管机制,提高低保工作的公开度和透明度,杜绝人情保、关系保现象。第六,加大低保政策的宣传力度,通过广播、宣传栏、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途径向民众宣传低保政策,让符合政策要求的贫困群体了解低保申请条件和审批程序并享受低保,鼓励已脱贫低保户及时退保,实现低保的动态管理,提高政策实施的公平性。✿
参考文献:
[1]薛君,赵晓歌.社会救助的公平与效率分析[J].学理论,2009(5):122-123.
[2]李合伟,将玲玲.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象认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分析[J].劳动保障世界,2012(11):32-34.
[3]张雪林,赵婷.农村低保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经济视角(上),2008(7):27-29.
[4]肖云,吴维玮.农村低保对象的目标定位与动态管理[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5):14070-14072+14102.
[5]方菲.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中的公正问题透析[J].农村观察,2010(1):22-24.
[6]丁建文,刘飞.公平与效率下农村低保“准入—退出”机制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3):54-57.
[7]邓大松,王增文.我国农村低保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探讨——以现存农村“低保”制度存在的问题为视角[J].山东经济,2008(1):61-64.
[8]叶慧.国家级贫困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公平性研究——基于重庆市渝东南地区的调查[J].改革与开放,2015 (9):73-75.
[9]刘养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问题及对策——基于甘肃省的调查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2-37.
[10]王振军,牛叔文.甘肃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实证分析[J].西北人口,2008(4):59-62+68.
Research on the Fairnes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minimum Living Security System: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urvey Data of 326 Households in Gansu Province
CUI Zhi-wen,BAI Jia-ying,ZHANG Xiao-tian
(School of Economics,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
Abstract:A fair selection of household is the basis of the government to achievethe goal of rural social security policy. This paper uses the research data of 326 farmers in Gansu Province,by constructing low income households recognition of Binary logistic model and policy of guaranteeing fairness evaluation of Ordinal logistic model,judges and analyzes the fairness of Gansu Province rural minimum living security system's implementa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The study found that in low household preliminary assessment work in the village lacks accuracy and fairness,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is not high,the process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 exist the phenomenon of“human security”,“security relationship”.This shows that the basic level related work have deviated from the policy provisions.Grassroots work should be intensified specification guaranteeing policy to open,transparent and democratic,strengthen propaganda guaranteeing policies,improve farmers'awaren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policy.
Key words:Rural minimum living standard security system;Low household recognition;Fairness
中图分类号:D42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672(2016)04-0118-09
收稿日期:2016-01-09
基金项目:2015年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精准扶贫视域下农村贫困家庭经济情况调查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YB065);中央财经大学2014年度博士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406)。
作者简介:崔治文,男,甘肃临洮人,西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财政理论,政府投融资;白家瑛,女,甘肃靖远人,西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政理论与实践;张晓甜,女,甘肃靖远人,西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资本市场理论与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