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东亮,何春颜
(广东省中山市黄圃人民医院,广东 中山 528429)
白苓健脾颗粒联合捏脊疗法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疗效观察
吴东亮,何春颜
(广东省中山市黄圃人民医院,广东 中山 528429)
[摘要]目的探讨白苓健脾颗粒联合捏脊疗法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效果。方法将78例消化不良性腹泻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白苓健脾颗粒联合捏脊疗法,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治疗效果、临床症状好转时间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食欲不振、腹痛、腹泻、腹胀、大便性状异常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各项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临床症状好转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2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白苓健脾颗粒联合捏脊疗法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效果显著,可以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缩短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且安全高效。
[关键词]白苓健脾颗粒;捏脊疗法;消化不良性腹泻
消化不良性腹泻是儿科常见疾病,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大便次数增多及性状改变的临床综合症状,严重者可表现为水和电解质紊乱。该病好发于6个月~2岁婴幼儿,1岁以内发病率约占50%,严重影响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1]。西医治疗该病尚无特效方法。中医认为此种疾病属于“泄泻”范畴,发病机制为小儿体质纤弱、脾胃功能尚未完善、脏腑娇嫩,加之饮食不节、寒热失调,终致清浊不分、运化失常[2]。因此应以健脾养胃、疏肝行气、清肠解热、化湿止泻为主要原则。白苓健脾颗粒具有健脾养胃、化湿止泻效果[3];而捏脊疗法可促进临床症状快速消失,增强疗效,同时操作简单,无疼痛刺激,较易被患儿接受。笔者观察了白苓健脾颗粒联合捏脊疗法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疗效,旨在为临床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治疗提供更多参考。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78例消化不良性腹泻患儿,西医诊断标准主要依据《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4]中关于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相关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版)[5]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中关于“小儿泄泻”标准:①主症为泻下不爽或急迫、大便色黄或伴有秽臭,舌苔黄腻;②次症为腹痛、烦热口渴、肛门灼热、小便短黄、脉滑数或濡数。年龄≤7岁;未使用抗生素和止泻药物治疗;受试者实施手法部位未出现皮损;患儿家属均同意参加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病毒性腹泻或其他继发性腹泻患儿;过敏体质或对本研究所用药物已知成分过敏患儿;合并严重消化系统溃疡,或代谢性、器质性疾病患儿;病程≤4 d,或接受其他药物治疗患儿。将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39例,男25例,女14例;年龄(3.27±2.08)岁(9个月~5岁);病程5~12(7.58±1.09)d。对照组39例,男23例,女16例;年龄(3.32±2.21)岁(8个月~5岁);病程5~13(7.46±1.07)d。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所有患儿均给予饮食调整、纠正水和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治疗,同时加强防护,预防相关并发症。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酪酸梭菌活菌散(青岛东海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40088,规格:500 mg/袋)治疗:年龄≤1岁者1袋/次,2次/d;年龄≥2岁1袋/次,3次/d,加水2~5 mL溶解后口服,5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白苓健脾颗粒联合捏脊疗法治疗。①白苓健脾颗粒(杭州国光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B20020619,规格:10 g/袋),年龄≤1岁者5 g/次,2次/d;年龄1~3岁10 g/次,2次/d;年龄>3岁10 g/次,3次/d,均使用温开水冲服,每5 d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2个疗程。②捏脊疗法:患儿取俯卧位,将整个背部露出,全身自然放松;实施者双手中指、无名指以及小指握成空拳,示指半屈,拇指伸直并与示指前半段对准,于患儿的长强穴开始,双手的示指和拇指合并,在示指向前推动患儿皮肤的基础上,拇指将长强穴皮肤捏拿起来,并沿着患儿督脉从下向上,左右交替,按照推、捏、捻、放、提的顺序,从长强穴向前捏拿到大椎穴,为1遍,连续循环3遍,从第4遍开始加用提法,循环2遍。最后用拇指指腹对胃俞、脾俞、大肠俞分别揉按10次,1次/d,5 d为1个疗程,休息2 d后再进行下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3观察指标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治疗效果、临床症状好转时间及不良反应情况。
1.4评定标准
1.4.1中医证候积分标准参照《中医证候学》[7]相关标准对食欲不振、腹痛、腹泻、腹胀及大便性状异常症状进行评定。①食欲不振:食欲正常,记为0分;轻度食欲不振,食量减少1/4,记为2分;中度食欲不振,食量减少1/3,记为4分;食欲差,重度食欲不振,食量减少1/2,记为6分。②腹痛:无,记为0分;轻度腹痛,症状轻微,可忍受,记为2分;中度腹痛,腹痛感明,影响睡眠,记为4分;重度腹痛,腹痛感剧烈难忍,记为6分。③腹泻:无,记为0分;轻度腹泻,腹泻1~3次/d,可忍受,记为2分;中度腹泻,腹泻3~5次/d;重度腹泻,腹泻5次以上/d,记为6分。④腹胀:无,记为0分;轻度腹胀,轻微症状,可忍受,记为2分;中度腹胀,腹胀感明显,影响睡眠,记为4分;重度腹胀,腹胀感剧烈难忍,记为6分。⑤大便性状异常:无,大便正常,记为0分;轻度异常,稀便,记为2分;中
度异常,蛋花汤样便,记为4分;重度异常,水样便,记为6分。中医证候总积分为各项症状积分总和。
1.4.2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判定。痊愈:临床症状消失,中医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次要症状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70%~95%;有效:临床症状均有所好转,且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69%;无效:临床症状均无改善,甚至加重,中医证候积分减少不到30%。痊愈+显效+有效为总有效。
2结果
2.12组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效果比较 例(%)
2.2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前2组食欲不振、腹痛、腹泻、腹胀、大便性状异常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和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各项得分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各项积分降低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2.32组临床症状好转时间比较观察组临床症状好转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2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分)
组别n腹胀治疗前治疗后tP大便性状异常治疗前治疗后tP中医证候总分治疗前治疗后tP观察组394.87±0.670.84±0.1536.6560.0004.97±0.670.56±0.1140.5620.00025.12±3.454.65±1.6233.5400.000对照组394.79±0.562.96±0.2918.1220.0005.01±0.722.07±0.2324.2910.00025.04±3.4116.18±2.5912.9220.000t0.57240.5500.25436.9870.10323.570P0.5670.0000.8000.0000.9180.000
2.4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2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不良反应。
3讨论
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临床表现主要有食欲低下、腹胀呕吐、腹泻频繁、大便呈蛋花汤样或黄色水样。此外,由于腹泻和呕吐症状常导致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严重者甚至会发生低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是导致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8]。相关研究表明,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首要发病原因是饮食不当,再加上婴幼儿胃肠道功能发育尚未成熟,消化酶活性低,加之婴幼儿机体抵抗能力较差,导致该病发生,尤以2岁以下常见[9]。还有研究认为,此病主要诱因是自身消化功能不全,从而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10]。
表3 2组临床症状好转时间比较±s,d)
祖国医学认为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属“泄泻”范畴,以大便稀薄、呈水样改变为特征。泄者,泄露之意,乃大便稀薄、时作时止;泻者,倾泻之意,乃大便如水倾注、如水倾注,故而泄者病势较缓,泻者病势汹涌。《古代儿科疾病新论·腹泻》中有语:“每至中秋,天气骤凉”“大便水多黄少,如稀薄之蛋花汤”,可知该病好发于秋季,粪质稀薄。众医家将泄泻病因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11],以感受外邪、内伤饮食、脾虚胃弱最为多见。小儿脏腑娇嫩,外感六淫之邪,伤及脾胃,而致升降失职、气机阻滞、水谷合污而下,终致泄泻;小儿脾常不足、运化虚弱,而水谷精微需求较盛,若调护失宜、饮食不节,则损伤脾胃,导致泄泻;小儿素体脾虚,胃弱迁延,脾虚则生化无源,胃弱则腐熟无能,而致运化失职、谷反为滞、水反为湿、清浊不分,而成脾虚泄泻。除此之外,脾肾阳虚、“肝常有余、脾常不足”也是常见病因[12]。由此可知,泄泻根本乃脾胃运化失常,故治以健脾和胃、止泻调护、解表散寒、理气止痛。
白苓健脾颗粒主要成分为(炒)白术、山楂、茯苓、陈皮、硫酸亚铁以及含锌猪血水解物等。其中白术补中燥湿、健脾养胃、止渴生津、善止呕吐,能医泄利,降浊阴而进饮食,升清阳而消水谷;山楂消食健胃、行气散瘀、化湿理气;茯苓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陈皮止吐消食、止泻下气;另有硫酸亚铁和含锌猪血水解物可有效补充铁、锌等元素,平衡水和电解质,促进康复。诸药合用,共达理气化湿、解表散寒、健脾养胃、消食止吐、降浊升阳、止泻生津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白术可增强实验动物小肠收缩幅度,并对乙酰胆碱导致的小肠收缩具有显著拮抗作用,同时还能促进小肠蛋白质的合成,抑制产生应激性溃疡[13];山楂可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尤其对志贺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14]。
捏脊疗法是祖国医学中推拿治疗的一种,也是中医外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人体腹分为阴,背分为阳,脊背乃督脉循行之处,沿此循行路线从长强穴至大椎穴,以治小儿食欲不振、疳积、消化不良等症,故又可称为“捏积”[15]。《难经》有语:“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详细指出捏脊疗法部位。加之小儿脏腑娇嫩、稚阴稚阳、脏器清灵,因此宜用此手法,以配合治疗。捏脊疗法可消积导滞、行气通络、调和阴阳、培本固元、理气止泻、强身健体。因而使全身气血通达、经络疏通、脏腑调和、泄泻得愈。近代医家研究证实,捏脊疗法可以对患儿脊背产生机械性刺激,恢复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协调功能,最终达到促进胃肠液分泌、改善淋巴循环和消化功能的目的[16]。此外,捏脊疗法还可以增强消化能力,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患儿各项生理功能迅速恢复正常,消除临床症状,最终起到治病和保健双重功效。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各项临床症状好转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未发生不良反应。提示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采用白苓健脾颗粒联合捏脊疗法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效果好,可以明显缓解临床症状,改善中医证候积分,且安全可靠,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付来,刘丽君. 小儿肠胃康颗粒联合妈咪爱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35例[J]. 中国实用医刊,2015,42(18):88-89
[2]于新巧,米艳丽.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冬季腹泻效果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4):1526-1528
[3]朱梅英. 白苓健脾颗粒对厌食症儿童血微量元素及血红蛋白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3,21(12):647-648
[4]方鹤松. 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1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试行版)[S].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7]李洪成. 中医证候学[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8
[8]Sarangarajan,Ranganathan Lori A,Schmitt Rakesh,et al. Tufting enteropathy revisited: the utility of MOC31 (EpCAM) immunohistochemistry in diagnosis[J]. Am J Surg Pathol,2014,38(2):265-272
[9]Oshima T,Miwa H. Epidemiology of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in Japan and in the world[J]. J Neurogastroenterol Motil,2015,21(3):320-329
[10] 邹文凯. 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病临床特征和治疗体会[J]. 北方药学,2014,11(12):124
[11] 姚光,刘彦民. 白苓健脾颗粒对厌食症患儿体内微量元素锌、铁的影响[J]. 中医儿科杂志,2012,8(1):22-23
[12] 柴艳婷,邹海琼.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临床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5):516-517
[13] 宋厚盼,谢梦洲,胡志希,等. 白术、黄芪、党参促进IEC-6细胞损伤后的快速修复[J]. 中成药,2015,37(6):1170-1175
[14] 王坦,苗明三,苗艳艳. 山楂的现代研究特点分析[J]. 中医学报,2015,6(5):708-710
[15] 陈莲,尹炳培,韦宗赛,等. 艾条灸配合捏脊疗法治疗小儿腹泻临床观察[J]. 河北中医,2015,37(2):242-243
[16] 白杨,郭义,王红. 捏脊治疗小儿腹泻的文献研究[J]. 河南中医,2012,32(10):1402-1404
doi:10.3969/j.issn.1008-8849.2016.20.028
[中图分类号]R723.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8849(2016)20-2242-03
[收稿日期]2015-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