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航,范昭能
(四川省自贡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四川 自贡 643000)
自贡市秋冬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杨航,范昭能
(四川省自贡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四川 自贡 643000)
摘要:秋冬马铃薯是自贡市极具特色的农业产业,近年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由于品种退化、抗性差、气候条件适宜等因素影响,马铃薯晚疫病不同区域、不同程度发生。本文简要分析了马铃薯晚疫发生原因,并从品种选择、栽培措施和化学防治等方面,提出了综合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原因;防治对策
自贡市地处四川盆地南部,境内中、浅丘陵起伏,海拔250~800m,年平均气温17.0~18.0℃,常年日照1150~1200h,常年降水量平均1000~1100mm,无霜期320~350d,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充足的秋冬季温光资源和土壤条件非常适宜秋冬马铃薯生长。近年来,随着全市小春作物结构深化调整,秋冬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15年已达8400hm2,占全年马铃薯种植面积的87.3%。但由于受品种抗性较差、初次侵染菌源量大、气候条件适宜和栽培管理水平较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秋冬马铃薯晚疫病在我市发生危害较重,直接影响农民的经济收入,成为制约秋冬马铃薯优质高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加强秋冬马铃薯晚疫病的综合防控,是促进自贡市秋冬马铃薯特色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1发生为害重的原因
1.1主栽品种抗性较差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及其严重程度,首先取决于品种自身抗病能力的强弱。一般而言,感病品种病害发生快、传播快,容易流行成灾,尤以芽期、开花期最易感病。目前,自贡市秋冬马铃薯主栽品种有川芋56、云薯301、费乌瑞它、川芋早、中薯2号、宣薯2号等,这些品种抗病性均较差。
1.2初次侵染菌源量大
马铃薯晚疫病致病疫霉菌[phytophthorainfestans(Mont.)de bary]主要在病薯病残组织和土壤中越冬,带菌种薯则成为主要的初次侵染源。长期以来,全市秋冬马铃薯生产大多为分散零星种植,马铃薯品种多、杂、乱,种薯质量参差不齐。一是长期以来,农户生产用种习惯是自留自用,没有很好地进行种薯更新;二是较多农户缺乏种薯与商品薯的概念认识,购种时大多因价格因素选用生产上已种植了多代的脱毒薯作种薯,甚至在市场上直接购买商品薯作种薯,全市优质良种覆盖率不高;三是许多农户在播种时把关不严,未能完全剔除带菌病薯,不搞种薯消毒,导致种薯带菌率较高。
1.3气候环境条件适宜
马铃薯晚疫病是典型的气候型流行病,在马铃薯生长的各个时期均可发生。李佩华[1]、朱明月[2]等研究显示,当白天气温16~24℃,伴有高湿,夜间气温10℃左右,重雾或有雨时,晚疫病极易发生流行。据市气象局统计资料(见表1、表2),2010~2015年,我市9~11月平均气温14.60~22.95℃,降雨量26.52~153.47mm,降雨虽略偏少,但温度适宜、连阴雨气候频现,且秋冬季多雾、多露,田间湿度大,十分有利于晚疫病菌丝生长和孢子囊产生和萌发,病菌大量繁殖和侵染,导致病害发生和流行。
表1 自贡市2010~2015年月平均气温统计表 单位:℃
表2 自贡市2010~2015年月平均降雨量统计表 单位:mm
1.4栽培管理水平较低
栽培管理水平较低也是导致马铃薯晚疫病发病的原因之一。我市秋冬马铃薯栽培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现象:一是部分农户习惯传统的平地穴播,不开排水沟,整地质量差,不中耕培土,造成薯苗长势弱,抗病能力降低;二是施肥普遍存在重氮,轻磷、钾现象,导致植株徒长,特别是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播种密度较大的田块,田间通透性差,形成了有利于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的田间小气候;三是农户防治意识普遍淡薄,对马铃薯晚疫病的危害性认识不到位,缺乏主动防治意识,耽误了最佳防治时机,并且选药不当、喷药不规范,导致控制效果较差。
2防治对策
要安全经济有效控制晚疫病危害,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采取以选用抗病良种为中心,压低菌源为前提,健身栽培为基础,科学用药作保障的综合防治对策。
2.1农业防治
2.1.1因地制宜,合理选用优良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晚疫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但马铃薯不同品种对晚疫病的抗病能力有很大差别。当前生产上使用的品种大多是遗传基础较窄的垂直抗性品种,连续种植较长一段时间后,容易丧失其抗病性。因此,选用适宜我市生态区域的具有多基因或水平抗病性的优良品种,是预防晚疫病发生流行的基本措施。从近2年我市马铃薯引种示范结果看,坝薯10号、合作88、冀张薯8号具有较强抗病性,且产量高、品质好、适应性强。
2.1.2选用脱毒种薯,加强种薯消毒带病种薯是马铃薯晚疫病的主要侵染源。选用脱毒生产种薯,精选种薯,并强化种薯药剂消毒处理是减少病源的重要措施。生产上要坚持选用符合四川省农业地方标准(DB51/T 821-2008)的一级生产用脱毒种薯,避免使用自留种、商品薯和多代生产种。精选种薯,严格挑选表面光滑、无病斑和无损伤的薯块作种。种薯切块时,切刀用0.1%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播种前用70%甲霜灵锰锌或0.19%的高锰酸钾溶液浸种,达到从源头控制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的目的。
2.1.3垄作栽培,合理密植改平作栽培为垄作栽培(单垄单行),合理密植,可有效改善田间小气候,增加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降低病害的发生机率,减轻病害发生程度。因此,应根据不同品种生育期长短、结果习性以及不同种植模式,因地制宜地确定种植密度。我市秋冬马铃薯净作栽培,一般以垄距66.7cm,株距16.7cm,密度控制在6000株/667m2左右为宜。
2.1.4配方施肥,强化田管根据张西露等研究[3],磷肥充足时,提高氮肥利用率,可促进根系发育,使幼苗发育健壮,有利于植株体内的各种物质的转化和代谢,增强植株抗旱、抗寒能力和适应性;钾肥有利于增强植株光合作用,促进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纤维素的合成,从而使植株健壮生长,对增强植株的抗倒、抗寒、抗病能力效果显著。因此,生产上应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一般N、P2O5、K2O比例以2∶1∶4为宜,施农家肥1500kg/667m2、氮肥30kg/667m2、过磷酸钙50kg/667m2、硫酸钾肥50kg/667m2。此外,在马铃薯生长期要及时排渍,雨后及时排水,以降低田间湿度,创造不利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有效控制病害发生;生长中前期增加培土次数和培土厚度,避免块茎裸露,减少游动孢子囊侵染块茎的机会。一般至少进行2次中耕培土:一是苗齐后,当苗高15cm左右时结合追肥进行浅中耕小培土;二是植株封行前进行第2次浅中耕大培土。
2.2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仍然是减轻马铃薯晚疫病危害的关键措施。尤其是我市秋冬马铃薯生产周期短,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方针,及时科学用药是有效控制晚疫病危害,提高产量、品质的根本保障。
2.2.1诱导抗病诱导抗病性是基于对作物多种刺激反应的观察、植物免疫特性的揭示和植物免疫系统论建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措施。近代病理学研究表明:无论植物品种抗病或感病,都存在着潜在的抗病基因,经适当的诱导,基因的抗性可以通过免疫系统的反应表达出来,从而使植物获得对病原物的抗性[4]。据王险峰[5]等研究证明,马铃薯晚疫病菌细胞壁含有β-1,3-葡聚糖,而碧护、禾生素等功能性植物营养剂,可诱导马铃薯产生β-1,3-葡聚糖酶,使马铃薯晚疫病菌细胞壁松弛而解体,对马铃薯晚疫病产生良好的广谱诱抗作用。2013~2015年,连续3年分别在我市沿滩区富全镇、贡井区五宝镇进行的碧护药剂试验结果表明,从马铃薯6~8叶期开始,用碧护3g/667m2对水45kg大田喷雾2~3次,间隔7~10d施用1次,可显著增强抗晚疫病的能力。这为未来我市秋冬马铃薯晚病防治工作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2.2.2选择适宜药剂,及时防治在秋冬马铃薯齐苗后,当苗高15cm左右时,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80~100g/667m2对水50kg喷雾;如遇发病,则在发病初期及时拔除中心病株带出田间深埋,并喷施治疗性杀菌剂,用68.75%银法利水溶液60~75mL/667m2对水50kg喷雾,间隔7~10d施用1次,连续施用2~3次。为减少农药抗药性的产生,最好多种药剂交替使用。有条件的地方,应积极组织专业化防治队伍,实施统防统治,做到对症下药、科学用药,努力推行“种薯企业+农技体系+专合组织+生产基地”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确保秋冬马铃薯优质高产高效。
参考文献:
[1]李佩华,蔡光泽,潘韬,等.西南山区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9,9:144-145.
[2] 朱明月,李化平,曹勇,等.竹山县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规律研究[J].湖北植保,2013,138(4):42-43.
[3] 张西露,刘明月,伍壮生,等.马铃薯对氮、磷、钾的吸收及分配规律研究进展[J].中国马铃薯,2010,24(4):237-241.
[4] 罗来银.植物诱导抗病性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J].农技服务,2012,29(2):175-177.
[5] 王险峰,辛明远,张忠敏,等.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技术新进展[J].现代化农业,2011,378(1):20-22.
收稿日期:2016-4-11
作者简介:杨航(1981.5-),男,自贡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农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