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文
(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四川 成都 610041)
防治兰花根腐病的药剂筛选及复配研究
杨文
(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四川 成都 610041)
摘要:采用室内菌丝生长速率抑制法测定了 7 种杀菌剂对兰花根腐病菌的室内抑菌毒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药剂混配增效筛选实验。结果表明: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和50%嘧菌环胺可湿性粉剂对兰花根腐病菌的EC50分别为9.87mg/L和14.28mg/L。二元混配增效药剂筛选结果显示: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和50%嘧菌环胺可湿性粉剂按照2∶1体积比混配,对供试病菌的室内抑菌增效作用明显,为最佳增效配比。
关键词:兰花根腐病;立枯丝核病菌;杀菌剂;复配;联合毒力
兰花(Cymbidium)是植物分类上最大科之一,有800个属35000多个种,分布广泛,其众多园艺品种极具观赏价值。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高档花卉的需求越来越大,兰花种植面积也在不断扩大。兰花原产于热带、亚热带及温带高海拔深山林谷地区,经园艺栽培后改变了原来的生长环境,但在栽培过程中常受到各种病原菌的危害[1]。兰花根腐病是在兰花种植中普遍发生的一种土传病害,兰花受到该病原危害时,初期根部有褐色病斑、凹陷、坏死等症状,严重时多个病斑会呈现环状包围茎基部和新长出的根系,最后造成整个根部腐烂,甚至导致兰花植株不开花, 大大降低或失去其相应的观赏价值和商品价值[2],后期病部出现油菜籽状小菌核。由于根部受损,根部吸收水分、养分能力下降,兰株的生长迟缓,叶尖焦枯,叶片萎凋,苞叶变黑致死[3],严重影响兰花质量。近年来,兰花销量波动较大,其主要原因就是病虫害造成兰花的品质下降。在兰花的多种病虫害中,以兰花根腐病危害最为严重,随着兰花产业的发展,其危害也越来越重,不仅直接影响兰花美观、销售,甚至成为兰花产业发展的瓶颈[4]。随着气候、栽培制度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我国兰花主要种植地兰花根腐病发病情况普遍,已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且兰花根腐病有扩大发生的趋势[5]。
兰花根腐病为土传病害,其病原菌是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6],该病原可以在土壤及植株残体内越冬。根据田间试验和人工接种试验发现,病菌发育适温为20~24 ℃。温度高,通风不良,花盆积水,施肥过多,容易导致该病的发生。6~8月高温湿雨天气适宜根腐病的发生,降水量越大,发病越严重[7]。
目前,对观赏兰花根腐病的研究报道较少[8-12],对兰花根腐病的防治通常采用综合治理的策略与方法, 但药剂防治仍是不可缺少的防治措施之一[13]。根腐病的化学防治可选择多菌灵、敌劲松、甲基硫菌灵、咪鲜胺锰盐等广谱性杀菌剂进行种子消毒和灌根处理,但防治效果都不甚理想。虽然生产上已有一些有效药剂, 但由于长期使用, 病菌已对其产生抗药性,从而导致防治效果不佳。咪鲜胺、醚菌酯、苯醚甲环唑、百菌清和多菌灵等均属于广谱低毒高效杀菌剂,它们在作物、果蔬病害防治中效果较好[ 14-18],但在兰花根腐病的防治中的应用尚未见报道。因此,对兰花根腐病的防治有必要筛选和研制新的对环境友好、经济实惠、使用方便、防效良好的单剂或复配药剂。基于上述现状,本实验就几种新型杀菌剂对兰花根腐病菌的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进行了测定,旨在为生产上防治兰花根腐病提供药剂基础。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 供试菌种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由四川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实验室提供。
1.1.2 供试药剂98%水杨菌胺原药、25%溴菌腈微乳剂、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50%氟啶胺悬浮剂、25%大蒜素可湿性粉剂、41%乙蒜素乳油、50%嘧菌环胺可湿性粉剂,由四川农业大学无公害农药实验室提供。
1.1.3培养基马铃薯蔗糖(葡萄糖)培养基(PDA) :马铃薯200g,葡萄糖15~20g,琼脂10~15g,蒸馏水1000mL。将马铃薯去皮,洗净,称取200g,切成小块,放入1000mL水中煮沸30min,用双层纱布过滤,得马铃薯汁,补足水分,再将糖溶解,pH自然。可加入1.8%~2.0%琼脂,即可得到固体培养基[19]。
1.2方法
1.2.1兰花根腐病菌的活化将保存在试管中的兰花根腐病菌用接种针挑起少量菌丝,接种到直径为9.0cm盛有灭菌PDA培养基的培养皿中。然后置于22℃培养箱中倒置培养72h备用。
1.2.2药剂的配制将7种供试药剂用无菌水分别溶解配制成有效成分为1000mg/L的药液备用。
1.2.3供试药剂对兰花根腐病菌的抑菌活性测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抑制法[20],测定药剂对兰花根腐病菌的抑菌活性。将98%水杨菌胺TC、25%溴菌腈ME、250g/L吡唑醚菌酯EC、50%氟啶胺SC、25%大蒜素WP、41%乙蒜素EC、50%嘧菌环胺WP7种农药按1.2.2中的浓度,分别取1mL药液和9mL PDA培养基移至灭菌培养皿中,混合均匀,静置。待培养基冷却后,分别将直径为0.5cm的生长状况相似的兰花根腐病菌菌饼接入培养皿中央,以无药培养基接入相同的兰花根腐病菌菌饼作对照,每处理3次重复。置于22℃恒温培养箱培养72h,观察记录菌落大小,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计算抑菌率。抑菌率计算公式如下:
1.2.4单剂药剂毒力测定通过上述供试药剂对兰花根腐病抑菌活性的研究,初步筛选出抑菌率相对较高的药剂用来进行抑制菌丝生长毒力测定。将抑菌活性较高的农药用无菌水稀释成6个浓度梯度,测定单剂对兰花根腐病菌的抑制浓度区间,并计算其EC50值,选出对兰花根腐病抑制效果较强的2种不同的药剂。
1.2.5混合药剂对兰花根腐病抑菌活性测定用Horsfall[21]方法测定,即在2个单剂的抑菌浓度区间和EC50值大小的基础上,确定2种药剂的混配比例。将筛选出的药剂分别取2种单剂的有效中浓度药液按1∶1、2∶1、l∶2比例进行复配,然后测定其抑制兰花根腐病菌的菌丝生长速率,方法同1.2.3,测定每个复配比例的EC50值。
1.2.6混剂联合毒力的评价以药剂浓度对数值为自变量x、以菌丝生长抑制率的几率值为因变量y计算出毒力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r,按Wadley[22]法计算增效系数(SR),根据增效系数(SR)评价药剂混用的联合作用类型。
EC50(ob)=10(5-a)/b
EC50(th) =(X + Y)/(X / EC50X+ Y /EC50Y)
SR =EC50(th)/EC50(ob)
其中,X、Y为2种成分在复配药剂中所占的比例,EC50(th)为混剂理论EC50值,EC50(ob)为混剂实际EC50值,即SR<1.0,表示为拮抗作用;1.0≤SR<1.5,表现为加和作用;SR≥1.5,表现为增效作用。
2结果与分析
2.17种药剂对兰花根腐病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测定结果
98%水杨菌胺原药、25%溴菌腈微乳剂、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50%氟啶胺悬浮剂、25%大蒜素、41%乙蒜素乳油、50%嘧菌环胺WP 7种杀菌剂对兰花根腐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结果见图1。
图1 7种杀菌剂对兰花根腐病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测定结果
由图1可知,7种药剂对兰花根腐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存在明显差异。在7种药剂中,250g/L吡唑醚菌酯EC、50%嘧菌环胺WP和25%溴菌腈微乳剂对兰花根腐病菌的抑制作用较大,明显高于其他药剂,抑制率分别为80.5%、78.1%、74.6%。因此,以下试验选用250g/L吡唑醚菌酯EC、50%嘧菌环胺WP和25%溴菌腈微乳剂作为进一步实验的测试药剂。
2.2单剂对兰花根腐病菌菌丝生长毒力测定
在上述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测定了吡唑醚菌酯、嘧菌环胺和溴菌腈对兰花根腐病菌菌丝生长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见表1。
表1 3种杀菌剂对兰花根腐病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通过将杀菌剂的菌丝生长抑制几率值和各药剂浓度对数值之间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到了吡唑醚菌酯等3种杀菌剂对兰花根腐病的毒力回归方程。其中吡唑醚菌酯抑制兰花根腐病菌菌丝生长的毒力最高,其EC50为9.870mg/L;其次为嘧菌环胺,其EC50为14.28mg/L;溴菌腈效果较差,其EC50为43.34mg/L。因此以下实验选用吡唑醚菌酯和嘧菌环胺进行复配。
2.3混剂对根腐病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测定结果
从表1可以得知,吡唑醚菌酯和嘧菌环胺对兰花根腐病的EC50分别为9.870mg/L和14.28mg/L。将吡唑醚菌酯和嘧菌环胺分别按1∶1、2∶1、1∶2的体积比进行复配,并分别设吡唑醚菌酯、嘧菌环胺和空白作为对照,设置3次重复。测定吡唑醚菌酯和嘧菌环胺混剂对兰花根腐病的毒力回归,并计算EC50增效系数,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吡唑醚菌酯与嘧菌环胺复配对兰花根腐病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由表2可知,当吡唑醚菌酯和嘧菌环胺按一定比例混配后表现出不同的作用,按1∶1和1∶2混配时均表现拮抗作用,按2∶1混配时,测得其增效系数SR=3.243,大于1.5,因此表现为增效作用。
4讨论
目前兰花已成为大众的观赏性花卉,并具有极高的商品价值和药用价值。对于兰花真菌病害,国内外均有报道。斯垂德教授[23]主编的《花卉作物病害》记述了36种真菌病害;庇隆[24]的《花木病虫害》也记述了一些兰花真菌病害;刘仲健[2]主编的《中国兰花观赏与培育及病虫害防治》记述了32种真菌病害;刘翔[25]鉴定了台湾地区兰花的5种真菌病害;吴应祥[26]鉴定了国内兰花发生的5种真菌病害;陈述富等[1]鉴定了4种真菌病害,在这些真菌病害中尤以兰花根腐病对兰花品质和质量危害最大。在兰花根腐病的防治中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因此有必要研究出新型的、有效的单剂或复配药剂来防治兰花根腐病,以提高兰花的观赏价值和商品价值。
本实验在室内采用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水杨菌胺、溴菌腈、吡唑醚菌酯、氟啶胺、大蒜素、乙蒜素、嘧菌环胺7种药剂对兰花根腐病菌的生物活性,从中筛选出2种抑制效果较好的药剂进行一定比例复配,测定联合毒力。测得结果为吡唑嘧菌酯和嘧菌环胺对兰花根腐病的EC50值分别为9.870mg/L、14.28mg/L。嘧菌环胺的毒力小于吡唑醚菌酯,将两者按比例为1∶1、2∶1、1∶2的配比进行混配,其中以2∶1的比例混配抑菌效果最好为78.6%,对兰花根腐病的增效系数为3.243,具有明显增效作用。研究结果为生产中农药复配或混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虽然药剂能有效地防治兰花根腐病菌,但其作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为抗病育种和高效低毒农药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本实验所用药剂较少,不能代表所有药剂,因此有待于以后用更多的药剂进行实验。可以把筛选出的复配药剂做成适于各种环境的不同剂型,使其药效得到更好地发挥,更有利于兰花根腐病的防治。
参考文献:
[1]李翠兰.兰花栽培与病虫害防治[J].山西林业,2008(01): 32-33.
[2]徐明全,郑平,刘荣维,等.兰花主要病害鉴定及药剂筛选试验[J].广东农业科学,2005(05):46-49.
[3]易绮斐,刘东明,陈红峰,等.兰花主要病害及其防治[J].植物保护,2004,30(1):71-73.
[4]邹华珍.兰花病害及防治[J].江西植保,2002, 25(4):110-111.
[5]程建国,李敏莲,杜正科.我国兰花栽培的历史、现状及发展前景[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2, 17(4):29-32.
[6]李艳梅, 李小六, 陈超,等.大花蕙兰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7, 1:85-89.
[7]范成明,李枝林,何月秋.兰花病害研究现状[J].农业与技术,2004,2:61-64.
[8] 方中达.植病研究方法(第三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9] Booth C. The genus Fusarium[M]. London, CIM, 1999.
[10] Nelson P E.Fusariumspecies,an illustrated manual for identification[M].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83.
[11]李荣禧,刘正坪,崔国惠,等.黄瓜镰刀菌枯萎病发病规律及防治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1989,(4):27-30.
[12] 徐秉良.孜然芹.根腐病病原鉴定及种子带菌测定[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2,2:200-203.
[13] 吴玉柱,季延平,赵桂华,等.牡丹根腐病及其防治的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6):69-72.
[14]黄圣明,刘秀娟,谢艺贤,等.咪鲜胺等八种杀菌剂对芒果炭疽菌的毒性比较[J].热带作物学报,1992,13(1):67-69
[15]潘劲松,谢标洪.不同杀菌剂对棉花枯萎病病原菌室内毒力的研究[J].湖北植保,2000,3(1):10-21.
[16]潘月敏,高智谋,汪敬鑫,等.几种杀菌剂复配对棉花红腐病菌的联合毒力研究[J].棉花学报,2007,19(2):93-97.
[17]蒋家珍,吴学名,赵美琦,等.19种杀菌剂对镰刀菌的毒力测定及应用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04(2):35-36.
[18]胡育海,严秀琴,顾振芳,等.六种杀菌剂对西瓜炭疽病菌的毒力测定[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7,25(4):402-404.
[19]王贺详.农业微生物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8:376-377.
[20]徐汉虹.植物化学保护学实验指导[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48-49.
[21]夏烨,刘学敏.金焕贵.甲霜灵、福美双及其复配对辣椒疫病菌的毒力测定[J].农药科学与管理,2002,23(1):26-28.
[22]农业部农药检定所NY/T 1156.6-2006.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第6部分:混配的联合作用测定, 2006.
[23]张启翔,潘会堂.中国新花卉作物与城市园林绿化建设[J].中国园林杂志,2009,1:71-74.
[24]郭敏,徐中青,高智谋.防治牡丹根腐病的有效药剂筛选[J].植物保护,2009,35(05):135-138.
[25]刘翔.台湾省的兰花病虫害及防治[J].世界农业,2002(12):79-80.
[26]王国良,李国雷,吴明华.西兰花花梗褐心病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2005,1:55-59.
收稿日期:2016-4-4
作者简介:杨文(1968-),女,现任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副主任,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植物保护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11311812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