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论“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

2016-07-20 10:58吴宗周
少林与太极 2016年10期
关键词:内气脊骨牵动

文/吴宗周

小论“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

文/吴宗周

《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说:“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但一般人都认为这是不可思议的事。其实,我们如果在太极拳的锻炼和技击的运用上,懂得了“意”和“气”(即神经和内气)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机体中的功能和运行规律,对此语也就不难理解了。气遍全身是毫无疑问的。对太极拳的锻炼来说,问题在于如何使它按照人的意志为人体健康和技击活动发挥最大的作用。换句话说,就是如何在锻炼中按照太极拳的要求,做到“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达到“使利从心”的问题。

那么是否能够做到这一点呢?回答是肯定的,这是因为不仅前辈太极拳大师们都有这样的亲身体验,并且著书立说,告诉后学者,而且这一现象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已被国内外科学家用现代科学仪器,从多方面,无可辩驳地证实出来了。

1983年8月初,中国科学院人体科学研究学会的专家们,已通过科学仪器形象地展示了人体“内气”的运行情况,证明内气不仅能按照发功者的意志聚之成团,散之成片,使之能到身体各个部位,而且可以使之离体发射,产生力的作用。(按:此处存疑,这个机构的性质、实验数据是否科学等都值得质疑。)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把神经在锻炼中所起的作用弄清楚,只有明确了神经与气的相互关系,才能抓住本质。

《十三势行功心解》说:“气合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又说:“有先在心、后在身。”所谓“心”,人们都知道就是指的人体神经的最高层大脑。这就充分说明了,要使人身内气在太极拳中发挥最大的强身和技击作用,则首先要靠脑神经的指挥和调节功能。犹如行军作战一样,大脑是司令部。“气”是先头部队,腰为殿后大军。只有在司令部发出命令进军时,先头部队才能执旗前导,大部队随后紧跟。换句话说就是:意之所到气即随之,随后力也跟上,亦即意、气、力三合。

杨澄甫著《太极拳使用法》解释说:“所以心为令,就是以心行气,意之所至气即随之而至,就是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者,即军中之大纛旗也。小旗主动,大旗主静。拳法腰可作车轴之转动,不能倒扯大青旗也。”这不仅很清楚地说明了“意与气”在体内的相互关系,而且也明确指出了气在太极拳中应当如何发挥作用,这与动静结合的气功在练法上要求静中求动和动中求静紧密结合、相互为用是完全吻合的。

为什么说气能“往来贴背,敛入脊骨”呢?从根本上讲就是因为人的脊椎骨(包括颈椎骨1块,胸椎骨12块,腰椎骨5块,骶骨1块和尾骨1块),不仅外面包着一层富有神经纤维和毛细血管的骨膜,而且骨内容纳的脊髓是整个躯干直达大脑皮质的神经中枢。整个躯体的感觉神经(颅神经除外)所接受的外来刺激,要经过脊髓传入大脑,而且大脑经思维判断所决定作出的一切反应也都要通过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分别传到躯体的相应部位。因为那里是整个躯体神经往来出入的总枢纽(包括内脏)。

科学实验证实,人体内气的运行是可以受“意”支配的。凡锻炼太极拳功深者,为了使内气与力配合发挥出最大的能动作用,都讲究气路和劲路的运行问题。

严格说来,气与力在理论上可以分开,但在技击的运用上是分不开的。用力,气则随之,这是生活机能的活动规律。因此这里谈气也必须把意和力联系在一起。从气力的运行路线来讲,它们都是在脑神经的统一指挥下分蓄、发两个环节进行的。一般是先蓄后发,二者之间只有紧密结合,才能对技击发挥最大作用。

从发力的路线来看,太极拳论说:“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需完整一气。”“气”的路线和力的路线也是一致的,不过它主要以腰为轴、以气为轮向四体发放,一般是丹田之气在腰间与力会合,向共同目标发射。即是在“意”的主宰之下,从骨内和骨外同时进行的。骨内是通过骨髓,骨外是通过骨膜。因为骨膜的神经与骨髓中的神经是一致的,也是相通的。中心问题在于意领,只要意到气即随之,所以说气是可以“往来贴背,敛入脊骨”的,同时它能够通过胸椎和颈椎的骨髓神经直达两臂和手指,以触敌身。因为有这样的便利条件,所以它才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

也有人说:《太极拳经》明明指出“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又怎能说太极拳的发力之中有气呢?很明显,这是由断章取意而来的错觉。从历代太极拳大师们的著作来看,他们一般都对太极拳术与气的关系和作用有所论述。《太极拳论》开章明义就说:“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继而又说:“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随着提出“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的论述。之后紧接着又说:“气若车轮,腰为车轴。”似乎前后提出的关于气的运行的论点有所矛盾,其实不然。它所说的“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指的是浊气,也就是僵滞之气。例如外功拳家,把气运到某一部位,与力配合,可以抗御重击,甚至刀枪不入。但这种气来之也慢,散之也慢。然而太极拳所炼之气要求灵活无滞,忽隐忽现,用时则腾然而至,不用则倏然而隐,与机体之力相辅相成,最好达到虚实互济,这才是太极拳正常运气之法。至于说“发劲要呼气以加强腹部坚实点,才能充分发挥从四肢肌肉紧张所产生的力量,使之达到纯刚的程度”,这是错把十三势指出的“无气者纯刚”理解为太极拳之力了。

一般练太极拳者都知道太极拳是内功拳种之一。它所要的劲力是内劲,是从柔中练出来的。虽有“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之说,但它最高的要求是刚中有柔,柔中寓刚,刚柔相济。因此杨式太极拳《八字法诀》中有“柔中有刚攻不破,刚中无柔不为坚”,这就充分说明了太极拳之劲,根本没有纯刚之说。

十三势中所指“无气者纯刚”是针对前一句“有气者无力”相互对比的说法。意思是有浊气的力,对迅速灵活进击是涩滞的。但也不是无气,如果是无气,那就是纯刚之力,是不可取的。归根到底就是太极拳要用灵活无滞的气,来配合力,不要用含有拙气的那种纯刚之劲。所以紧接前句又说“气若车轮,腰为车轴”,是指气如车轮在周身运转,腰为主宰要靠腰的活动,通过脊髓中枢神经所推动。总之,要以意运气,不是以力使气。

(编辑/张 震)

猜你喜欢
内气脊骨牵动
站桩练气通周天之我见
肩颈酸痛 喝葛根煲猪脊骨汤
关于脊骨神经医学进入中国的几点思考
关于脊骨神经医学进入中国的几点思考
苹果蜜枣猪脊骨汤养肺去燥
利比亚首都争夺战牵动世界
乌克兰大选牵动各方神经
唱唱不下去的歌
太极拳之以气行拳
三条道路牵动三位代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