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 东西
只为写而写
广西 东西
在电梯口遇见一位熟人,她说:最近在写啥?有新作送我看看。这样的话一般我都当作礼貌性问候,相当于“你吃了吗?”,但偶尔也认真,便反问:你现在还看小说不?如果你看我就特快一本。她笑笑,仿佛是心疼我的邮资,轻轻摇头,说:太忙,等退休吧。我说:那就不寄了,省去你签收,省去你丢书,省去你丢书时还得撕掉写上你名字的扉页。
而其实我是多么渴望给她寄上一本。虽然我对文学的阅读市场不抱幻想,但内心深处却暗含希望,就像绝望于现实又希望于现实那样,相信文学只是表面遇冷,其生命力必将愈来愈旺盛,甚至于蓬勃。写作者常有矛盾,一边悲观于现状一边乐观于未来,这是写作得以继续的真正原因。然而,悲观与乐观还是各有份额。当我们把作品彻底市场化时,悲观可能会控股。一旦我们把作品完全精神化,那乐观就会全面接盘。如何分配它们的份额以取得自我平衡?这是今天的写作者必须面对的现实。
可是当年,刚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我还没学会股份制,甚至于不懂得市场经济。我只为写而写,从不考虑版税和发行量,从不在乎技巧,有的只是一腔热血和无畏的胆量。写了上一行,却不知道下一行在哪里。人物没有设计,结构没有预案,一切都是野生。有时作品写完了,还不知道能不能发表。这样的写作从不考虑读者和评委的脸色,无关输赢,没有计算,什么版税,什么发行量都不在乎,才不管有没有人读,写完即欣喜。而现在,每每要写一本书,就不得不想想版税和发行量,不得不想想出版方的压力。没办法,作家也要看病,也要买房,也要送孩子读书。于是乎,我们慢慢地变成了精算师,从写第一个字开始。
所以,我常常怀念最初的写作,大部分是手写的,在河池某栋单位宿舍楼的四层,书桌坐北朝南。窗外大多是黑夜,因为只有晚上才有时间写,白天要上班。楼下是条小巷,自行车的铃铛声和路人的说话声不时飘上来。周末的白日也是要写的,累了抬头望去,可见一排结实的远山……前些日子,我回河池办事,恰好路过楼下,举头久久地看着那个略显陈旧的阳台,目光穿墙而过,仿佛看见自己当年伏桌的身影。
但是此刻,当我坐在电脑前敲字的时候,怀念的好像不是当年的场景,而是写作心态,是那种冒冒失失、不管不顾,在今天看来好大的胆子的心态。我一直认为写作者必须具备两种心态:一种是大胆,像某个刚刚学习书法的作家,第一幅就敢送人,送多了,字也就写好了;另一种心态是文学便是一切,像那位桑蚕专家。每次遇见,他都会告诉我桑树全身是宝,叶可煮汤,根可入药,枝可烧火,蚕就更不用说了,除了吐丝蚕蛹还可炸吃,等着吧,总有一天我会发明一桌桑蚕宴,请您品尝。他滔滔不绝,说到得意处仿佛桑蚕可以救国、反腐、抗敌、治癌、除霾、清洁河流、提振人心和照亮黑夜。
2016年6月28日
作 者: 东西,当代作家,代表作有《没有语言的生活》《我们的父亲》《不要问我》《猜到尽头》《篡改的命》等。
编辑:张玲玲 sdzll080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