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磊磊 王华丽 王新哲
(新疆农业大学 管理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2)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推进农业信息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张磊磊王华丽王新哲
(新疆农业大学 管理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2)
摘要:通过逐一对比马克卢普法等测度方法与波拉特法的优劣,对比后选择波拉特法构建农业信息产业结构,依据偏离-份额分析法选择新疆农业信息化发展较好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为研究区,建立偏离份额分析表、绘制偏离份额分析图进行实证分析。综合分析结果,认为推进农业信息产业结构调整要发挥政府部门在结构调整中的作用,规划和健全农业信息产业体系;延长产业价值链;提高核心竞争力;带动农民思想观念的更新,培养新时期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关键词:波拉特法 农业信息产业 偏离-份额分析
当前全球正在迈向信息时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离不开信息化,加强“一带一路”的信息化建设,是建设“一带一路”的必然要求。[1]而农业信息化作为信息化构成的基本内容之一,自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首次提出“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起,连续十一年作为重要内容被写进了报告当中,作为指导今后一个时期内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手段。农业信息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对农业经济发展具有倍增效应,可以有效地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理应成为信息化建设的重心。因此,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深入推进农业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信息化合理发展推广,势在必行。
测算一个地区的农业信息化水平,关键在于能否寻找到一个科学可行的研究方法。当前,关于测算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方法主要包括美国马克卢普法、日本信息化指数模型、中国信息化指标体系。比较典型的是:陈禹、谢康比较全面地对马克卢普知识产业论的形成逻辑、基本概念以及有关测度体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证,详细地将有关马克卢普知识产业分支表、测度表引用并加以介绍。[2]袁俊在日本信息化指数模型的基础上,对所设置的指标变量进行统计和比较分析,试图构建一个符合中国特色和国际水准的社会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3]李旭辉、程刚根据中国信息化指标体系六要素和安徽省信息化发展总体概况,共建立了10个指标的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对安徽省17个城市的区域信息化水平进行了实证测度,并分析了各城市间信息化差距的原因。[4]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数据获取或者计算方面的不足,不利于实际研究的应用。有鉴于此,笔者首先对以上所列方法同波拉特法进行综合比较,逐一指出波拉特法相较于其他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优势,进而测算农业信息化水平,确定农业信息产业结构,以此判断农业信息产业对于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
1.关于美国马克卢普法、日本信息化指数模型、中国信息化指标体系与波拉特法。美国马克卢普法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费里茨·马克卢普创立的,他最早提出“知识产业”的概念,形成了美国知识生产与分配最早的测度体系,开创了知识产业分类的先河,在宏观信息经济领域贡献极大。他从教育、研究与开发、通信媒介、信息设备和信息服务五个层次30个产业构建了信息经济测度体系,为构成信息经济的各个组成部分提供了一个详细的框架,但其知识产业概念过于宽泛,在实际测度中,由于很多数据缺乏,需要建立过多的统计工作,测算起来相对繁琐,同时缺乏定量的数据分析和准确的测算过程,造成使用起来极其不便。而波拉特法首次从国民经济各行业中识别出信息产业,其量化指标更易获取和测度,同时将信息部门分为第一信息部门和第二信息部门,简化了指标框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
日本信息化指数模型是70年代后期日本学者小松崎清介提出的一种反映信息化水平的社会信息化指数算法,计算相对便捷,但其信息化指数值反映的是社会的信息化水平,而不是信息产业的范畴,只适合测算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信息化的相对水平,不能反映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信息产业的综合水平。同时,由于各指标之间的权重确定过于随意,没有明显可以区分要素之间的权重系数,不能准确反映各要素对信息化的真正贡献。由此可知,日本信息化指数模型不体现信息产业的价值,且相关权重系数难以规范,而波拉特法在研究过程中,可采用农业产值与GDP之间的比值作为相关系数进行运用,又以经济统计语言出发反映信息经济与信息产业,理应成为信息经济与信息产业分析最权威的方法。
中国信息化指标体系是在结合中国国情基础上,由国家统计局提出的一套评价信息水平的指标体系,其体系可以客观、全面地评价中国的信息能力。但是,该方法同样也有不足之处,其测度指标太多,造成很多统计指标重复,从而测度相对不准确,且各地区的统计年鉴统计数据并不完全一致,造成该方法同马克卢普法一样会存在缺少部分统计数据的情况,一般在使用过程中采取调查或者分离的方式,造成横纵向比较时存在不一致现象,同时中国信息化指标体系目前仅在中国等少数地方取得应用,而波拉特法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测度信息经济和信息产业的基本范式,国际影响力很大。基于此,笔者通过对比,仍将采用波拉特法对农业信息产业结构进行相关界定。
2.农业信息产业结构界定。波拉特法以提出它的美国研究家波拉特的名字来命名的,它是以劳动力结构为主要研究因素来研究产业的,它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社会信息化程度,选择信息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以及从事信息产业劳动者的比例来作为测量信息化水平的具体指标。它将信息产值划分为第一信息部门产值和第二信息部门产值。其表达式为:
信息化部门总产值=第一信息部门产值+第二信息部门产值
第一信息部门产值=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社会服务业产值+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产值+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产值+邮电通信业产值)×相关系数,相关系数=农业产值/GDP。
第二信息部门产值=第二信息部门劳动者收入+第二信息部门的固定资产折旧值。
其中,第一信息部门产业是向市场提供信息产品或服务的企业,其自身的信息价值,本身就可以通过“信息市场”表现,可同其他产业一道进行统计。第二信息部门产业是为政府和非信息企业内部消费而创造的信息服务,信息不作为明显的形式参与交换,它的信息服务没有表现在最终需求上,只作为辅助性活动,构成信息企业的中间耗费而存在,[5]在研究农业信息产业结构时意义不大。因此,笔者仅将农业第一信息部门产业作为农业信息产业结构的组成部分。
其农业信息产业结构包括:(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社会服务业产值;(3)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产值;(4)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产值;(5)邮电通信业产值。[6]除农业牧渔服务业产值外,其它产值均乘以相关系数后构成。
1.基本原理。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Analysis)是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其所在区域或者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作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三个分量,即份额分量(the national growth effect),结构偏离分量(the industrial nix effect)和竞争力偏离分量(the shift share effect),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进而可以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7](PP41~43)
根据偏离-份额分析法,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Gi)应该包含地区增长份额(Ni)、产业结构偏离份额(Pi)和竞争力份额(Di)三部分。
其中,地区增长份额(Ni)
式中,Ni为研究区域GDP增长率增长所应实现的增长份额,Ni越大,说明区域i内任一农业信息产业结构按照所在区域的增长水平所产生的变化率越大;反之,则越小。
其中,产业结构偏离份额(Pi)
式中,Pi为研究区域产业结构类型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其某一农业信息产业结构在相同条件下达到的总量与产业整体达到的总量之差。若为快速增长型产业为主,则Pi>0,说明该区域产业结构较好,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增长;反之,Pi<0,说明该区域产业结构较差,抑制了区域经济的增长。
式中,Di为研究区域区位条件或者竞争力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反映与产业整体相比,某一农业信息产业具有区位(竞争力)优势或者劣势。
其中,偏离分量(PDi)
式中,PDi表明在一定时期内,研究区域实际增长与“份额增长”之间的差值,进一步可分解为“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
1.样本选取。依据2005~201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四个地(州、市)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状况的相关数据,选择新疆农业信息化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巴州)作为研究区。时间区间包含了农业信息产业发展的两个阶段,即2005~2010年快速增长阶段,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2011~2013年稳步发展阶段,持续推进农业信息产业的稳步增长,合理调整内部结构,实现农业信息产业主导产业的确立。[8]近年来,巴州农业信息化发展较快,建有全州统一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巴州农村经济信息网,开设农产品供给、农业气象等20多个栏目,日访问量近2万人次;建有跨系统使用的涉农数据库,可实现数据的实时更新;制定并出台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信息化规划(2014~2020)》,并在全疆率先实施巴州“丝绸之路经济带——智慧巴州”的战略,有力地推动了巴州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选择巴州进行农业信息产业结构计量分析,其样本选择具有显著代表性。依据波拉特划分信息部门的原则,结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行业类别和《巴音郭楞统计年鉴》《新疆统计年鉴》(2006~2014)的行业产值等数据测算农业第一信息部门产值。
2.建立Shift-share分析表。结合统计数据,以2005年为基期,2013年为末期,构建巴州农业信息产业偏离-份额分析表,对数据进行处理,转化成以2005年为不变价格基准的巴州农业信息各产业增加值,从而计算出各产业部门的分量结果(详见表1)。
表1 巴州农业信息产业各组成结构偏离--份额分析表
由表1可以看出:第一,从总体情况来看,在2005~2013年期间,巴州农业信息产业的总体增量Gi为13.3940,数值较大且各部门产业均大于0,表明其农业信息产业各部门产业增长率均高于同时期全疆的增长率,其中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增长率较高。
③袭人道:“奶奶身上欠安,本该天天过来请安才是。但只怕奶奶身上不爽快,到要静静儿的歇歇儿。”(第六十七回)
第二,从发展现状来看,Ni均大于0,表明巴州农业信息产业各部门产业增长速度均高于同时期全疆增长速度,仍然是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发展较快,其巴州农业信息产业总体具有较好的发展势头。
第三,从产业结构来看,与全疆平均水平相比,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结构优势最大,达到了1.2904,但农林牧渔服务业、社会服务业、邮电通信业的Pi为负,产业结构表现为不合理状况,同时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Pi为0.0270,数值较小且偏离分量PDi为负,仍然属于不合理范畴,问题不容忽视。由此可知,巴州农业信息产业结构总体上较差,抑制了区域经济的增长,需要及时、有效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第四,从区位(竞争力)来看,除农林牧渔服务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为负,需要重点扶持发展外,其他农业部门信息产业Di均大于0,说明巴州农业信息产业总体区位(竞争力)优势较大,巴州农业信息产业具有区域竞争力。
3.绘制Shift-share分析图。根据表1的结果,绘制Shift-share分析图,从而对农业信息产业的各产业部门进行直观的横向比较,可以绘出巴州农业信息产业部门偏离分量分析图和部门优势分析图(见图1和图2)。它们是有X和Y两条坐标轴构成的,可以将整个坐标系分为四个部分,其各产业在坐标系中的位置将决定它们的产业优势强弱和竞争力大小。
图1 农业信息产业偏离分量分析图
图2 农业信息产业部门优势图
由图1的农业信息产业偏离分量分析图可以看出,处于第一象限的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的Di和Pi均大于0,说明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其区位(竞争力)优势和产业结构优势明显,其区位(竞争力)优势和产业结构优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处在第三象限的农林牧渔服务业的Di和Pi均小于0,说明农林牧渔服务业产业基础较差,缺乏区位(竞争力)优势和产业结构优势。而处于第二象限的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具有一定的产业结构优势,但是缺乏相应的区位(竞争力)优势,在农业信息产业中的地位正处于下降时期;处于第四象限的社会服务业和邮电通信业具有一定的区位(竞争力)优势,但是缺乏相应的产业结构优势,在农业信息产业中的地位正在上升。此时的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社会服务业和邮电通信业只是属于一般性的产业部门。
由图2的农业信息产业部门优势图可以看出,处于第一象限的社会服务业和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的Ni和PDi均大于0,说明这些农业信息部门产业是具有部门优势的增长部门,产业基础好,产业具有较大的规模优势,对于农业信息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贡献。而处于第二象限的农林牧渔服务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以及邮电通信业产业增长速度高于全疆同时期平均水平,呈现增长态势,属于一般性产业部门,不具备主导产业带动性作用。
综上所述,笔者通过界定农业信息产业结构类型,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巴州农业信息产业的区域发展状况和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一是从总体情况来看,巴州农业信息各部门产业近年来增长率均高于同时期全疆的增长率,具有较快的增长速度,同时整体区位(竞争力)优势明显,农业信息产业在新疆的地位正在上升,发展农业信息产业有利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增收。
二是巴州农业信息产业中的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具有高增长率、高增长速度、合理的产业结构以及较强的区位(竞争力)优势,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已成为农业信息部门产业的主导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应以巩固为主,实现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主导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是巴州农业信息产业中的社会服务业和邮电通信业产业结构相对不够合理,但是具有一定的区位(竞争力)优势,在未来发展中应注意调整结构,力求实现农业信息产业中的新的增长极。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产业结构布局较为合理,但缺乏区位(竞争力)优势;农林牧渔服务业产业基础差,部门实力不足,此两项产业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理应成为今后重点发展的产业类型。
农业信息产业越来越成为整个农业构成的基础产业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成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发展能力和竞争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它对于整个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贡献正在加大,在处理“三农”问题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发挥政府部门在结构调整中的作用,规划和健全农业信息产业体系。农业信息产业结构调整能够顺利进行,关键在于科学的产业结构调整规划以及明确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宏观管理农业信息产业的职责。无论是协调农业信息产业内部各结构的比例关系,还是延伸产业价值链的发展方向,亦或是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和优惠的价格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无一不需要政府部门的行为决策方能实施。在进行农业信息产业结构调整时应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作用,科学制定农业信息产业结构规划,及时出台相关文件、政策法规条款,指导农业信息部门和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根据国内外市场变动情况,组建专家组及时分析变动影响,科学决策、及时调整,保障农业信息产业结构向着合理的方向发展。
2.延长产业价值链,科学设计内部产业结构调整路径。要提高农业信息产业的发展能力,就要积极延长农业信息产业的多环节产业价值链,发展优势部门产业,进而激发市场潜力,拓展发展空间。如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建立普及的农产品市场网络,扩大农产品信息传递范围,摆脱农产品区域市场束缚,从而提高农产品附加价值,使农业信息产业总价值量得以提升。同时,注意转变不合理部门产业的发展模式,对农业信息产业薄弱环节进行转型和调整,将农业信息产业各环节进行整合,形成巩固内部、拓展外部、协同、关联、平衡的农业信息产业形式,使其真正成为助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所在。
3.提高农业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引领信息农业发展。当前,人类已经进入到了知识经济时代,面对着新的农业信息革命,迫切需要提高农业信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急需将农业信息化转化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动力。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及时引入大数据、云服务和物联网等新技术,不断推进农业经济的升级、优化。通过局域网、广域网与国际互联网(INTERNET)连通,建立多领域、多机构农业信息资源为一体的农业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形成完整、有机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通过调动、整合现有国内农业高校、研究机构、涉农企业在内的多方数据库资源,逐步扩大农业信息资源共享的范围,最终指导农业、农村发展,为农民种养殖全过程服务。
4.带动农民思想观念的更新,培养新时期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随着信息技术在农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农民使用农业信息科技成果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地区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但是现今在农村,仍大量存在着图安稳、不重文化、得过且过的传统耕作思想,认为自己“天生”是农民,懂得如何把地种好,不需要更新技术,不愿意搞经营,造成当前大量零星农业,很难产生产业和规模价值。推广农业信息化的首要在于及时更新农民传统种植思想,加大农业信息技术培训,使足够多的农民学会用科学化的信息管理手段及现代耕作技术增加亩产,从而带动更多的农民参与进来,同时辅以即时、田间道路培训,形成相互竞争,竞相学习的热潮,从而培养新时期既懂农业种植知识又懂科学信息技术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侯为贵.畅通信息丝绸之路[J].求是,2015(10).
[2]陈禹,谢康.马克卢普知识产业论及其影响[J].图书情报工作,1997(07).
[3]袁俊.日本信息化指数模型研究[J].情报杂志,2006(04).
[4]李旭辉,程刚.安徽省区域信息化水平实证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1(03).
[5]王胜光.信息产业与信息活动产值——马克·尤里·波拉特的信息经济[J].科学管理研究,1988(02).
[6]张磊磊,王华丽.农业信息产业结构演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5(14).
[7]张颖.区域经济学基础及应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8]梅方权.中国农业的信息产业化[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1999(03).
责任编辑:洪美云
中图分类号:F269.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4641.2016.03.09
*本文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342146)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