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无声胜有声

2016-07-18 07:45严丹
考试周刊 2016年54期
关键词:教学应用情境教学语文教学

严丹

摘 要: 情境教学的初衷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更乐于加入语文学习课堂,更深入地走进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本文探讨的是如何在导入及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内在能动力。

关键词: 情境教学 语文教学 教学应用

布鲁纳说:“所有人都有一种天生的好奇心或需要,这个好奇心被激发出来后就会产生有力的动机。”情境教学正是基于“好奇心或需要”而设计的。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能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参与教学是决定教学成效的关键。语文教师应积极研讨如何有效地将情境教学引入自己的课堂,打造生动、活泼而又和谐的课堂。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忽略这一环节,有的可能出于时间的考虑,有的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环节的重要性。无论原因是什么,我认为要运用好情景教学法,必须重视这一环节。

课标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自主”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过程。语文学习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语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由此看来,教师必须强调学生的自主性,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巧妙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活泼、兴奋的状态。在导入新课时成功创设情境,是引领学生学习新知的重要一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或创设问题情境,造成悬念,让学生因好奇而欲学;或出示实物,在观察中引发思考,使学生因探究而求学;或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因贴近生活引起关注而要学;或描绘画面显现形象,产生美感,使学生因爱美而恋学,恰当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识欲。

1.情景再现,真实体验。

我在教授《三颗枸杞豆》这篇课文时,在课前特地带了一把枸杞进教室,课前给学生传阅,让他们亲自看一看、摸一摸,甚至尝一尝。有了这一环节,学生都显得非常兴奋,急于探究这三颗枸杞豆背后究竟有什么深意。这个时候教师在黑板上手书“三颗枸杞豆”,并且布置任务让同学们自己去探究这三颗枸杞逗对于作者有什么意义。有了之前的观察枸杞豆这一环节,学生都积极地打开课本阅读文本寻求答案,一改往日自读课本时候的死气沉沉的状态。

尝到这个甜头之后,我在教授柳叶儿的时候就先带学生去校园边尝尝柳叶儿的味道,在课堂上让学生总结柳叶儿的味道,有的学生说苦,有的学生说涩,我趁机在黑板上手书“甜”,他们一个个都咂舌,这时候再让他们自读柳叶儿又显得兴致勃勃、兴趣盎然。

所以情景再现,就是让学生亲自体验、感受,教师提供学生体验、感受的途径。有了这一体验过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被调动起来。教师通过这一方式,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

2.背景出示,以情动人。

深入了解一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个有效途径。例如我在教授八上第一单元“长征组歌”的课文之前,先播放一段长征视频,配上图文讲解,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这一段艰难的历程,激发他们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带着对先辈的敬畏学习课文,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这一敬畏之中无形地提高。“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在这一段征途中到底遇到哪些困难呢?请学生跟着老师一起走进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这样自然地导入新课,学生的思绪也会跟着你走。

有了一个好的开头,学生自然更愿意配合你,更愿意参与课堂,有效地避免“教师唾沫横飞,学生哈气连连”的尴尬教学情景。但教师如何导入新课,要根据教学需要进行恰当的选择,不能为了活跃气氛而抛开语文教学的本质。

二、角色扮演,情景与自我的交融

“学习任何东西,包括阅读、写作和数学,都可以是有趣的,只要把它像游戏一样对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两种形式的角色扮演来让学生实现课堂教学情景与自我的融合。

1.想象代入法。

这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一种教学方法,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例如在学习课外古文《湖心亭看雪》“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时,我让学生回答作者为什么一人独往湖心亭看雪。提问一位学生让他回答,他一脸茫然地看着我,似乎在说我又不是张岱我怎么知道。于是我顺势问他,如果你是张岱的朋友,你会去吗?他摇摇头。我追问,为什么。他答雪太大,冷。我继续追问,那么文中有没有交代这一环境的句子。他低头找,答:“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这一情景带入,让他立马反应过来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就是他要找的答案。

想象代入法,其实就是“感同身受”的另一诠释,教师教会学生从作者的角度出发,感受作者所处某一情境时的真实感受。同时,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在类似情境下的反应、感受,由此体会作者的心理和感受。学生只有做到“感同身受”,愿意走进作者的内心,才能真正地了解、感知文本的内涵。

2.课本剧。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做是一件事,又是三件事。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他认为,“做”才是教学的核心。课本剧的教学试验就是“做”的最好体现。让学生通过改编再现课文内容,提高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玩中学,在学中乐,在乐中悟。

认真学习“剧本”揣摩“角色”。要演好课本剧,就必须对课文内容有深入的了解,需要引导学生多读,使其知背景、熟内容、明主题、识性格,细心揣摩人物高度个性化、富于动作性和丰富潜台词的语言,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同时可以发动学生到图书馆、网上等查阅有关资料,多媒体资源等,让学生容易把握矛盾冲突和人物的性格,为后一步的表演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学生在课后对不同类型的人物性格进行认真的揣摩,皇帝的愚昧昏庸、大臣的奸诈谄媚、骗子的伪善狡猾及小孩的天真无邪,并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的台词、面部表情、肢体语言,有心的学生还做了很多小道具来为演出增色添彩。在整个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学生的热情、活力与智慧。

课本剧以其独特魅力,让语文课堂变得活泼生动,但是要真正运用好课本剧,使其不偏离语文教学的初衷,还需不断摸索研究。

三、情境教学中的注意点

1.教师深入文本,巧妙点拨。

作为情境教学的引导者,教师必须熟悉文本,了解教材,了解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这一前提下,教师遵循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的教学原则,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影响,调动学生的内在能动性。

2.以人文本,重视学生实际。

重视中学生的心理认知程度,将学生的日常与课本内容巧妙连接,力争做到教学内容与创设的情境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并与学生实际相符。教学情境的创设一定要具有可操作性,始终紧扣学生实际,与其生活环境、认知程度紧紧相关。

情境教学的运用,给课堂带来欢乐,带来活力,它改变以往的“满堂灌”教学形式。它针对学生思维的特点和认识规律,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使学生合理地开发智慧,且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保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审美的乐趣、认识的乐趣及创造的乐趣,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使课堂教学变得有趣生动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参考文献:

[1]李德兵.论中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J].新校园·中旬刊,2013(7).

[2]许烨华.初中语文阅读生活化教学的设计与实践[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4(1).

[3]章霞艳.初中语文写作“生活化”之实践[J].新校园·中旬刊,2011(5).

猜你喜欢
教学应用情境教学语文教学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英语情境教学中的问题探析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