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林
2016年以来,宏观调控目标转轨和统计指标更替令短期经济数据预测波动加大,三季度通胀和固定资产投资预期重回谨慎。
短短半年内,市场对经济和物价的预期上演了两次逆转。年初1-2月份弥漫的悲观情绪一度转为乐观预期,现在悲观预期再次回归。经济学家们预计,CPI将回到“1时代”,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可能跌破9%。
截至6月30日,由《证券市场周刊》发起的“远见杯”中国宏观经济7月份月度预测调查显示,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预测均值为9.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测均值为9.9%,CPI预测均值为1.7%。
5月底时,经济学家们预计6月份投资在10%以上的机构还有97%,现在几乎所有的机构都认为7月份不到10%,甚至有15.4%的机构认为7月投资不会超过10%,甚至下探到8.4%。
“看不到增长点”,招商银行资产管理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指出,“三大主要投资无一例外都没有利好释放,房地产投资已经出现拐点迹象,制造业投资还在继续向下,基建投资也面临下行压力。”
本轮稳增长的主力军是基建投资,在过去三年的年末累计增速总是比上半年减速2个百分点左右。与此同时,申万宏源研究发现,2016年,财政支出、信贷以及中央预算内投资等配套资金都呈现投放节奏提前的特征,下半年资金投放力度将会明显减弱。由此,预计基建投资增速,也将呈现下半年弱于上半年的特征。
申万宏源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指出,投资作为影响短期经济走势的至关重要的数据,其超预期下行有助于强化市场对经济将进一步走弱的预期。最为乐观的中金公司新近下调了全年GDP增速预测值,从6.9%调至6.7%。
上述预期变化将利好债市。李慧勇指出,6-8月的CPI有望更快下行并跌破2%,三季度经济和通胀走势对债市的支撑较强。刘东亮认为,债券市场至少会在三季度走出小牛行情,而人民币市场面临的贬值压力会进一步加大。
宏观经济数据预测为什么会连续出现这样大的修正呢?尽管宏观预测与真实数据很难一模一样,除了恶劣天气、暴恐袭击、突发疫情等黑天鹅事件外,按照现行宏观理论与实践经验,大致趋势基本都能把握,而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之所以会难上加难,还因为“基础设施不足”。
统计指标严重不足,而且断代现象颇为严重,已公布指标的时间范围也往往很短。最突出的也最受关注的便是对经济研究、预测和政策制定均十分关键的失业指标长期实际缺位,在调查失业率还没有开始应用的时候,其他辅助性就业指标已陆续退出,如按季发布的分行业城镇就业人数终止于2014年、工业企业中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也止于2013年4月。再如,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在2015年换表,前后数据不能衔接,已无法观察各项贷款的增速和结构的变化。
与此同时,不同于欧美国家沟通充分、轨迹鲜明的政策走向,中国的宏观调控方向和力度也很难预期。这两次预期大逆转与宏观政策短期内快速转向均有很大关系,刺激政策的使用与保留在一季度“乱花渐欲迷人眼”。而在2013-2015年,“微刺激”形成了预期惯性,因而市场预期和实际经济数据的波动和偏差都较小。
一方面,财政政策虽没有主动收缩,却被动在短期内大规模增加税收。早前被各界抱有较大减税期望的“营改增”,在4月、5月份,营业税合计同比多增逾75%,约多收2300亿元。这种宏观政策的不稳定性无疑会令企业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更加犹疑,也难怪5月份民间投资同比增速创下新低3.89%。
另一方面,从货币信贷指标来看,在一季度超预期创下阶段性高位的M2、社会融资规模,于5月份快速收缩。
当前的货币政策越来越难预测。不仅因为央行正在从数量型调控向价格型调控转换中,而且,正如央行行长周小川在IMF讲话中所透露的,转轨阶段“央行目标函数看起来不太稳定”,多目标制下的权重系数会因为各目标重要性的调整而有所变化。与此同时,政策当局通常和少数经济学家和市场人士沟通,在公开信息渠道上只能看到简化版沟通,不利于预期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