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贤华,杨 昕,毛熙彦,2,贺灿飞,2※
(1.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871;2.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北京 100871)
基于加权Voronoi多边形的山区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
——以重庆市崇龛镇与石龙镇为例
贺贤华1,杨昕1,毛熙彦1,2,贺灿飞1,2※
(1.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100871;2.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北京100871)
摘要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伴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使得乡村普遍面临人口流失、耕地撂荒及居民点闲置等问题,严重限制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效率。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实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重要内容。文章以重庆市潼南县崇龛镇与巴南区石龙镇为例,探讨西南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的科学方法。首先,结合西南地区特有的自然人文条件,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与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居民点分布特征;然后,构建包括限制性评价与适宜性评价两个阶段的西南地区居民点综合评价体系;基于对未来乡村发展趋势的判断,依据公平与效率原则,将现有居民点划分为发展型、保留型及迁并型等3类;在此基础上,运用加权Voronoi图确定重点发展型居民点的增长极引力范围,明确迁并型居民点与保留型居民点的发展方向,最终确定农村居民点布局的优化方案。经过优化,崇龛镇基于效率原则确定出222个重点发展型居民点,节约农村居民点用地0.813km2;石龙镇基于公平原则整理出416个重点发展型居民点,节约农村居民点用地0.301km2。研究能为2个示范镇农村居民点的规划优化提供科学依据,也为西南地区开展新型城镇化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西南山区新型城镇化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加权Voronoi图
现阶段,中国的城市化水平约以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的速度推进,到2020年城镇化率预期将达到60%[1]。在劳动力快速向城镇集聚、城市建设蓬勃发展的同时,是乡村劳动力转移、“两栖”占地[2]、居民点闲置、农用地撂荒[3]、土地利用浪费[4]、环境矛盾加剧等日益尖锐的矛盾,大量传统乡村面临着衰落甚至消亡的威胁。调查显示,中国古村落数量在2000~2010年间消失了90万个。人口的非农化是乡村衰落形成空心村的重要原因[5],在农村人口大量流失的背景下,传统粗放的生产方式与分散的居住形式将进一步制约农村产业的发展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因此,有必要对乡村居民点的建设与规划管理进行充分的理论与技术探讨,一方面顺应城市化进程中乡村聚落变化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优化乡村聚落的组织形式、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与人地关系的协调。同时也需要注意,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模式受到区域发展水平的影响[9],不同区位乡村聚落差异显著,两极分化严重[6],乡村问题形成的原因也不尽相同。在区位与自然条件较好的乡村,聚落空间范围不断外扩,出现内部空心化[7];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人口规模不断缩小,但聚落规模却维持不变,导致居民点用地浪费[8]。显然,针对发展趋势不同的村镇,其居民点优化原则也应有所区分。
结合研究目标的不同,现有研究分别围绕农村居民点的区位分析[10]、聚落演变[11]、农村居民点的空间结构[12-13]、农村居民点空心化[2]、农村居民点整理[14-15]等方面展开。在研究技术选择方面,现有研究多基于地理信息系统,运用指标体系评价法或景观格局指数评价方法。前者的优势是能够充分考虑乡村的地域特征,使得布局优化能够综合考虑自然环境、经济状况、生态环境、农民生计、甚至于当地民俗等各方面要素。后者则更为侧重于分析农村居民点空间结构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此外,两步移动搜索算法[16]、耕作半径分析[17]、引力模型[18]、Ripley’s K函数方法[19]等优化算法也被用于居民点空间布局评价与优化中。
该文拟在农村居民点空间优化现有丰富的技术基础上,选取重庆市潼南县崇龛镇与巴南区石龙镇为例,以“两段式评价——类型判定——布局优化”的框架展开,选取加权Voronoi[20]方法对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进行优化分析。该研究在优化过程中强调预判特定乡村在城镇化进程中的未来发展潜力,并在优化模型中设定公平与效率二原则进行优化。乡村未来的发展潜力预判将直接影响公平与效率原则的比选。即在发展相对停滞、甚至于有可能出现衰退的村落,在居民点优化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效率原则,以居民点的空间组织调整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态环境压力。而在未来发展潜力较大的乡村,则应兼顾公平原则,并将优化的重心放在既有居民点的发展上。
该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1)基于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预判乡村发展潜力,确定居民点评价与优化过程中应遵循公平或效率原则;(2)结合指标自身性质,采用限制性指标与适宜性指标两阶段评价法;(3)突破传统基于行政村社的迁村并点方案,运用加权Voronoi方法,基于每个居民点未来的发展潜力确定优化方向。
1.1研究区概况
重庆市是典型的西南山地城市,耕地资源紧张,地形复杂多变,农村人口较多,城镇化的急速高涨伴随着农村发展的严重滞后,矛盾十分尖锐。
潼南县崇龛镇位于重庆一小时经济圈的边缘,全镇辖区面积85.92km2,距重庆市主城区140km,属于典型的低山丘陵农业发达地区,以农业与生态旅游业为主要产业。截止2012年底全镇户籍人口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699 3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 900元;全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1亿元,非农产业生产总值占41.8%。
石龙镇位于重庆市巴南区东南部,全镇土地总面积106km2,距离巴南区市区仅80km,属于都市近郊区,以规模化的现代农业与养殖业为主,为主城区提供农业供给与支持,更易受城市辐射影响。截止2012年底,全镇总人口3.173 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758 3万人,农民人均收入8 962元;全镇地区生产总值4.3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5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2.4亿元。
尽管目前崇龛镇与石龙镇都以农业为主,但由于区位的差异,两镇未来的发展趋势必然有所不同。石龙镇已经有工业发展的势头,农业的现代化与规模化基础较好;而崇龛镇的生态旅游业实际上仍然是以本地农业为依托,农业发展受地形限制,现代化水平偏低。因此,在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与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方面,两镇所采取的策略也必然有所区别。
1.2数据来源
该文使用的数据包括空间数据与社会经济数据。空间数据来自:重庆市崇龛镇与石龙镇2008年第2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2011年土地利用现状图 (1:10 000)、镇域DEM数据。社会经济数据来自近3年崇龛镇与石龙镇农村经济报表、崇龛镇镇域总体规划、石龙镇镇域总体规划与2013年7~8月的实地调研资料。以ARC GIS为平台创建崇龛镇与石龙镇建农村居民点综合数据库。依托此数据库,运用空间统计与景观格局方法分析示范镇的农村居民点布局。
结合西南山区特点建立农村居民点综合适宜性三级评价体系,在外部情境判断的基础上,依据公平优先或效率优先的原则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并将居民点分为重点发展型、保留挖潜型及迁村并点型等3类。最后,以重点发展型居民点为发生元,运用加权Voronoi图划分发展范围区,明确保留型与迁并型居民点的未来发展方向,对现有居民点布局进行优化。
2.1评价指标体系
考虑西南山区的自然人文特征,研究组构建了包括限制性与适宜性等2类指标的居民点综合适宜性评价体系。限制性指标包括生态因子与建设因子。西南山区有多处水源涵养地与自然保护区,这些生态敏感的区域不适宜发展大规模居民点。同时,山区许多地点坡度大、容易滑坡,也不利于建设。
图1 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流程
适宜性评价指标由地形、人口、经济、交通及政策等5个因子构成,其中交通因子分为对内与对外交通。西南地区多山地与丘陵地貌,地形起伏,高程、坡度被证明对居民点分布格局有重要影响[21]。人口是农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尤其在西南地区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出的背景下,本地常住劳动力数量决定了村与镇域及其未来的发展。非农行业从业人数反映了居民点人口的就业水平与产业发展水平,常住人口中非农行业从业人口多,表明镇域产业发展水平高,就业形势好,有利于居民点长期发展。经济因子与居民点建设息息相关,经济发展状况好的村往往能将更多资金投入居民点的建设,也更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常用的衡量指标包括农民人均纯收入、地均GDP等。同时,农村经济还受到区域内其它乡镇的辐射作用。若附近乡镇经济发达,可通过产业上下游联系、知识溢出等方式带动本乡镇的就业与经济发展[22]。交通可达性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与生产效率。到最近村级道路与水源地的距离、到耕地的距离等对内交通指标,可以衡量农民生活与生产的交通便利程度;到乡道与县道的最近距离、到最近都市区的距离可以衡量居民点对外联系便利程度。政策导向在区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在上级政府政策与资金的支持下,整个县域、镇域的产业与基础设施都可能有大幅提高。
表1 农村居民点综合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构成详见表1,各指标计算步骤如下。(1)坡度、高程来自乡镇DEM数据;(2)非农行业从业人数、居民点人口数量、农民人均纯收入、地均GDP来自各行政村统计数据。(3)通过Arc GIS9.3处理2011年镇域土地利用数据,测算得到各居民点的平均耕作半径以及到水源地、村级道路、乡道与县道、相邻乡镇与都市区的距离。(4)以100m为半径,基于点统计工具测算居民点周围其它居民点个数,得到居民点集聚程度。(5)以崇龛镇与石龙镇的相邻乡镇2012年GDP为信息点进行空间IDW插值,得到区域内连续的经济辐射强度空间分布图;根据各居民点所在空间位置提取数值,即各居民点受外部经济辐射的强度。
2.2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与景观格局指数
层次分析法 (AHP)是将与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评价对象等多个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根据同一层次各个元素间的相对权重,建立判断矩阵,在通过一致性检验后形成组合权重,实现对评价对象的评价。
景观格局指数是描述景观空间结构特征的常用方法。空间斑块是景观格局最普遍的形式,因此描述景观斑块的大小、形状、数量及空间分布能反映景观的空间结构。常用指标包括斑块密度 (PD)、平均斑块面积 (MPS)、斑块面积标准差 (PSSD)、斑块形状指数 (MSI)、平均最近距离 (MNN)等。其中斑块密度反映单位面积上目标景观的个数;平均斑块面积反映景观的破碎程度;而面积指数反映目标景观面积占全部景观面积的比重。
2.3优化方法:加权Voronoi图
Voronoi多边形是一种重要的空间分析工具,是根据已知点集对平面空间的一种无缝分割方式。令空间已知点集为S={p1,p2,p3…pn},任意两点间的欧式距离表示为d{p,pi},那么每个点对应的Voronoi区域为V(pi)为平面空间中到已知点最近的所有点的集合。
若对平面中的每个点pi∈S赋予非负实数权重vi,那么D{p,pi}=d{p,pi}/vi为任意两点间的加权距离,可由此得到每个点的加权Voronoi区域与点集S的加权Voronoi图。由定义可以看出,Voronoi图是加权Voronoi图所有权重相等的特例。
在arc gis 10.0软件中,运用patch analysis进行景观格局分析,并对河流与道路网络进行缓冲区分析,对比分析崇龛镇与石龙镇农村居民点斑块的布局特征。
3.1居民点规模与分布密度
崇龛镇共有农村居民点斑块2 327个,其中最小斑块面积242.2m2,最大斑块面积5.927 59万m2,平均面积3 276.3m2,标准差4 930.35,镇域范围内斑块规模差异明显。在16个行政村中,农村居民点斑块数量最多达到285个,最少仅有66个;斑块密度最大为0.35,最小为0.12;平均居民点斑块面积最大为5 500m2,最小为1 500m2。各村人均居民点面积最大为252.38m2/人,最小为81.81m2/人,全镇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162.18m2。白沙村、古泥村及张板村用地相对集约,而其它行政村人均居民点用地均超过国家规定的 (150m2/人)上限标准,超标比例为81.25%。
与崇龛镇相比,石龙镇斑块间规模差异更小。全镇共有农村居民点斑块2 867个,斑块密度0.28。最小斑块面积为400m2,最大2.858 53万m2,平均斑块面积1 667.2m2,标准差1 694.5。石龙镇农村人口2.753 8万人,人均居民点建设用地173.57m2,略大于崇龛镇。9个行政村的人均居民点用地全部超过国家规定的上限标准,说明石龙镇居民点分布更加零散,且每个居民点面积都较大,建设不集约。一方面由于石龙镇近年来产业发展,引入了较多投资,人均收入提高,为农村居民点建设提供了资金条件;另一方面,石龙镇以丘陵为主的地形也导致居民点布局趋于分散。
总体而言,崇龛镇与石龙镇都存在居民点用地超标的不集约现象。二者分别呈现出大斑块小密度与小斑块大密度的特征。同时,石龙镇的农村居民点布局比崇龛镇更加分散,而斑块间规模的差异小于崇龛镇。
表2 崇龛镇各村居民点布局特征
表3 石龙镇各村居民点布局特征
3.2不同坡度的居民点分布
崇龛镇以浅丘平坝地貌为主,镇域内海拔相差不大,坡度成为限制农村居民点发展的主要因素。大部现状分居民点用地坡度较缓,其中90%以上的居民点坡度小于20°。坡度小于5°的平地居民463处,总面积232.52km2,占镇域农村居民点面积的28.52%;坡度大于25°不宜建设的居民点①《水土保持法》规定25°为开荒限制坡度,坡度大于25°的用地不准开荒种植农作物,已经开垦为耕地的,要逐步退耕还林还草有126个,占农村居民点面积的3.88%。
石龙镇属于丘陵中低山地貌,镇域内多丘陵深谷,坡度起伏大。居民点用地最大坡度为47°,71.9%的居民点位于坡度在5°~20°的缓坡地带。坡度小于5°的居民点仅227个,占全部居民点面积的9.6%;而坡度大于25°的居民点有276个,占农村居民点面积的8.68%。
对比结果显示,崇龛镇位于浅丘平坝区,现状居民点用地整体相对平坦,大部分居民点所处的地理条件较好;而石龙镇位于低山丘陵区,地形起伏更大,坡度大于25°的居民点比重也更大,但整体上比较平衡。
3.3居民点分布与河流与交通网络关系
河流提供了农户生活与农业生产的水源,公路是农户日常出行、与场镇与县城建立联系的主要途径,因此农村居民点多有沿河流与公路分布的趋势。通过最近距离计算,得出2个镇农村居民点与河流与交通网络的关系。
崇龛镇全部农村居民点到水源地的平均距离为442m,到公路的平均距离为231m。对河流与现状公路构建6级缓冲区发现,超过30%的居民点到达水源地的距离大于500m,其中186个居民点到河流距离超过1 000m;有11.8%的居民点到公路距离大于500m,其中41处居民点到最近道路距离超过1 000m。
石龙镇超过95%的居民点都位于道路500m缓冲区内,到公路的平均距离为165.27m,远小于崇龛镇。同时,石龙镇水资源丰富,居民点到河流的平均距离为247.62m;到水源地超过500m的居民点仅310个,占全部居民点面积的9.96%。
结果显示,石龙镇属于都市近郊区,受重庆市主城区的辐射影响更深刻,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低等级公路网覆盖较全面,水资源也更丰富,因此道路与河流的可达性更高,方便农民交通出行;而崇龛镇的部分居民点仍然面临交通与取水不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多山的西南地区,实际距离往往远大于地图上显示的直线距离,因此道路与河流距离远对居民点带来的实际生活生产不便更为严重。相对而言,石龙镇居民点的基础条件更趋于均衡,处于城镇化的成长期;而崇龛镇由于自身基础条件限制较大,不同居民点的差异非常明显,在人口外流的情况下,更需要集中优势。
4.1情景趋势与优化原则
随着城镇化的愈演愈烈,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在劳动力大量流失的背景下,留住人口是农村发展的重要前提。为实现土地集约发展,应根据未来农村人口发展趋势,有计划地缩小范围规模,开展集约建设。
该文案例中,研究组预设了镇域总人口趋于增加、不变以及减少等3种情境趋势分别应对未来的3种可能走向。就整个地区而言,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农村总人口趋向于减少;但重庆市幅员面积广阔,从市域城镇体系层面着眼,一定时间内局部地区的人口仍可能保持不变甚至出现增长的局面。由于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集中,受大城市辐射强烈的地区,更加接近市场,因而有利于培育本地产业与承接城市中心区的产业转移,容易发生本地城镇化与人口增长。这类乡镇应从有利于人口长期居住的角度出发,评价时更多地考虑公平性。反之,远离都市核心区的乡镇,难以升级本地产业,在巨大的城乡差距面前,本地人口受到大城市的吸引持续大量流出,可能出现大量居民点闲置与耕地撂荒现象,在评价时应该更多考虑效率性。
公平性主要体现对社会资源的均衡分配。对农村而言,就是强调所有农村居民对住房、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使用过程中的地位平等与机会均等;因此,“公平原则”更关注居民点的人口规模 (人口因子)以及各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 (交通因子)。效率性则是对有限资源进行最有效的配置以达到产出最大化。西南地区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密度低,一些居民点地形条件不利、规模小、经济基础差、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低,难以实现规模经济,这样的居民点都需要重新配置,进行资源整合;基于此,“效率原则”更关注居民点的地理发展条件、现有经济基础及政策扶持。
崇龛镇位于潼南县西北部,在重庆市1h经济圈中属于边缘地区,受主城区的辐射影响较弱,城镇功能尚不成熟。2010年以来,常年外出务工人口超过10%。同时,各居民点规模与发展条件差异较大。为了促进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农村居民点布局的评价优化更适用效率原则。而石龙镇所在的巴南区为主城近郊区,在主城体系中的职能分工相对明确,人口分布趋于稳定,本地农业人口减少缓慢;而石龙镇又以现代农业与旅游业为主要发展方向,且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因此农村居民点的评价优化更适用公平原则。
4.2居民点布局优化方案
依据表1中的判别标准对崇龛镇与石龙镇农村居民点斑块进行限制性指标判断,分别有197个与189个居民点斑块因生态因子或建设因子未能通过限制性指标评价。这些居民点主要分布在水库河流水源涵养区内或坡度较大的地带,被划为迁并型 (图2)。
图2 限制性评价后的迁并型居民点分布
运用层次分析法,基于效率原则或公平原则,分别对2个示范镇通过限制性指标判定的居民点进行适宜性指标评价。
崇龛镇基于效率原则的评价结果显示,有340个居民点被划为迁并型,222个居民点被划为重点发展型,其余1 824个居民点为保留型。效率原则更关注经济因子与政策因子,以使人口与资金都聚集在条件最好的居民点,形成规模效应;因此,效率原则下的重点发展型居民点大量集中在薛家村、白沙村、青山村及临江村等4个中心村与县级公路、河流沿线,而迁并型居民点则集中在相对落后的基层村。
石龙镇基于公平原则的评价结果显示,有285个居民点被划为迁并型,416个居民点被划为重点发展型,其余2 166个居民点为保留型。公平原则侧重人口因子与交通因子,同时兼顾重点发展型居民点在各村的分布;其中大兴村整体地势平坦,设施条件好,又是中心村,成形的集中居民点较多,因此大兴村境内多数居民点被列为重点发展型居民点。
重点发展型居民点基础条件好,综合适宜性得分高,未来形成大规模居民点的潜力大,更有利于实现基础设施的高效利用与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因此迁并型居民点的人口将主要流入重点发展型居民点。以重点发展型居民点为已知的空间点集,以各点的综合适宜性得分为权重,作加权Voronoi图确定每个点的Voronoi区域,即得到重点发展型居民点的辐射区域范围。重点发展型居民点将成为辐射范围内保留型居民点的主要经济联系对象,影响保留型居民点未来的扩展方向;迁并型居民点则可依据所在辐射区域确定迁移方向。
对崇龛镇的居民点布局进行优化后,可整理出0.813km2,占镇域居民点建设用地的10.32%;对石龙镇优化结果能整理0.301km2居民点用地,占镇域居民点建设用地的6.30%。整理出的居民点建设用地面积指标可用于复垦、重点发展型居民点的扩张与基础设施的建设用地。
图3 基于不同原则下石龙镇与崇龛镇的居民点评价结果
图4 基于不同原则下石龙镇与崇龛镇的Voronoi居民点优化结果
在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的大背景下,聚焦村镇规划,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与实际意义。
(1)西南地区地形复杂,耕地面积小、分布散,以及气候垂直变化显著等自然条件,使得自然形成的农村居民点长久以来具有“小、散、乱”的布局特征。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显示,崇龛镇与石龙镇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呈现出的显著差异与其所处区位与地形一致。
(2)该文针对西南山区农村居民点的特征,提出了“两段式评价——类型判定——布局优化”的三步骤规划方法,为实际的农村居民点规划与土地整理提供了参考。对以崇龛镇为代表的人口流出型传统农业村镇,强调经济因子与政策因子的效率原则更加适用;对以石龙镇为代表的都市近郊产业转型村镇,强调人口与交通要素的公平原则更加适用。根据公平或效率原则的评价方法,分别确定出崇龛镇的222个重点发展型居民点与石龙镇的416个重点发展型居民点。
(3)基于ArcGIS空间统计功能与加权Voronoi算法,突破了原有村社的行政界限,依据重点发展型居民点的综合适宜性评价结果,实现对整个镇域空间更合理的分割。经过优化,崇龛镇共可整理出0.813km2农村居民点用地,石龙镇则整理出0.301km2农村居民点用地。
该研究明确了重庆市崇龛镇与石龙镇迁并型与保留型居民点的迁并方向,为新村选址建设与农村投资提供依据。此外,在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实际工作中,还应重点考虑农户意愿、建设成本等问题。
参考文献
[1]简新华,黄锟.中国城镇化水平和速度的实证分析与前景预测.经济研究,2010,(3)∶28~39
[2]刘彦随,刘玉.中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的进展与展望.地理研究,2010,29(1)∶35~42
[3]许树辉.农村住宅空心化形成机制及其调控研究.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4,(1)∶11~12
[4]冯文勇.农村聚落空心化问题探讨——以太原盆地东南部为例.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23(4)∶267~269
[5]薛力.城市化背景下的空心村现象及其对策探讨.城市规划,2001,25(6)∶8~13
[6]蔡为民,唐华俊,陈佑启,等.近20年黄河三角洲典型地区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资源科学,2004,26(5)∶89~97
[7]乔家君,刘家俊,谢淼.欠发达农区村域空心化特征及其微观机理——以兰考县三个村为例.人文地理,2011,26(6)∶98~102
[8]李阳兵,罗光杰,邵景安,等.岩溶山地聚落人口空间分布与演化模式.地理学报,2012,67(12)∶1666~1674
[9]韩丹,冯长春,古维迎.我国农村居民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影响因素及区域差异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31(5)∶29~35
[10] 姜广辉,张凤荣,周丁扬,等.北京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内部结构特征的区位分析.资源科学,2007,29(2)∶109~116
[11] 韩非,蔡建明.我国半城市化地区乡村聚落的形态演变与重建.地理研究,2011,30(7)∶1271~1284
[12] 刘晓清,毕如田,高艳.基于GIS的半山丘陵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及优化分析.经济地理,2011,31(5)∶822~826
[13] 刘明皓,戴志中,邱道持,等.山区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布局优化.经济地理,2011,31(3)∶476~482
[14] 曲衍波,张凤荣,宋伟,等.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综合修正与测算——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地理学报,2012,67(4)∶490~503
[15] 宋伟,陈百明,姜广辉.中国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研究综述.经济地理,2010,30(11)∶1871~1877
[16] 陈伟,李满春,陈振杰.GIS支持下的县域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3,29(2)∶80~84
[17] 乔伟峰,吴江国,张小林,等.基于耕作半径分析的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以安徽省埇桥区为例.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22(12)∶1557~1563
[18] 杨立,郝晋珉,王绍磊,等.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优化.农业工程学报,2011,27(10)∶308~315
[19] 沈陈华.丹阳市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尺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农业工程学报,2012,28(22)∶261~268
[20] 马立玲,张有会.分区加权Voronoi图的性质及其面积计算.计算机科学,2011,38(2)∶195~198
[21] 张霞,魏朝富,倪九派,等.重庆市低山丘陵区农村居民点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33(3)∶45~60
[22] 王缉慈.中国地方产业集群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4)∶1~4
OPTIMIZA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DISTRIBUTION IN MOUNTAINOUS AREA BASED ON WEIGHTED VORONOI DIAGRAM
He Xianhua1,Yang xin1,Mao Xiyan1,2,He Canfei1,2※
(1.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2.Peking University-Lincoln Institute Center for Urban Development and Land Policy,Beijing 100871,China)
AbstractThe urbanization progress in China is characterized by mass population migration from rural regions to developed cities,which poses great challenges to rural regions.Problems of population loss,idle cultivated land,and vacant housing have seriously impeded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In the context of National New-style Urbanization Plan,a more efficient and sustainable mode of rural settlements distribution is necessary.Taking two towns from Chongqing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proposed an approach to optimize rural residential land distribution from four steps.First,the layout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were analyzed using landscape pattern indexes and spatial analysis tools in GIS.Next,an evaluation system for rural residential land distribution in Southwest China was constructed,which was a micro level two-stage evaluation system consisting of restriction evaluation 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Restriction evaluation indexes mainly referred to the con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including geologic hazard risk,slope,distance to reservation area and distance to industrial and mining area,while suitability evaluation indexes included topographical,economic,population,internal and external transportation,and policy factors.Third,based on the forecast of rural population growth in the near future,different weights were applied to the evaluation of two towns.For principle of equity,it emphasized the accessibility to public facilities,more weights were given to the popul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factor;For principle of efficiency,it emphasized maximization of social output through better allocation of resources,more weights were given to topographical,economic and policy factor.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results,the rural residential lands were classified into three categories∶developing,remaining and relocating.Finally,taking developing residential land as the rural poles,itfigured out the influencing area of each pole using the method of Weighted Voronoi diagram.This diagram suggested the direction for rural settlement was to relocate and develop.The two example towns in this study had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The land was generally flatter,but the level of water and public facility was still low in Chongkan,while the distribu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was scattered,but the infrastructure level was high in Shilong.After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layout,Chongkan had 222 developing settlements with 0.813 km2rural residential land;Shilong had 416 developing settlements with 0.301 km2rural residential land.This research could contribute to the technical basis for town planning as well as New-style urbanization plan,and provide an approach to adjust the rural residential land in Southwest China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reducing rural population.
KeywordsSouthwest China;new-type urbanization;rural settlement optimization;weighted voronoi
中图分类号:F303.3;F3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21[2016]01-0080-10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160113
收稿日期:2014-09-16
作者简介:贺贤华 (1989—),男,重庆人,硕士。研究方向:经济地理与乡村地理。※通讯作者:贺灿飞 (1972—),男,江西人,教授。研究方向:经济地理。Email:hecanfei@urban.pku.edu.cn
*资助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村镇区域空间规划与土地利用优化技术集成示范”(2012BAJ22B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