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李中尉 陈晓红 李丛山
“大禹”治水润仡乡
——道真农村饮水工程会战记
文丨李中尉 陈晓红 李丛山
截至目前,道真自治县共建成小水窖5776口,解决6407户2.56万人的饮水问题;修建饮水工程312处,解决4.45万人的饮水问题。基本能够抵御60天以上的持续干旱,彻底改变了山区缺水的历史。
道真自治县棕坪乡苍蒲溪村(安生岭/摄)
水,一切生命的命脉。对于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决策人来说,要想带领这个国家级贫困县人民全面奔小康,在这个多山的地区,不彻底解决人们的饮水问题,人们生存的基本要素都缺乏,“奔小康“只是空中楼阁。于是这个县把农民饮水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道真自治县位于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斜坡地带,总面积2157平方公里,辖10镇4乡83个村(居),现有人口35万,其中农村人口25.9万余人。
境内沟壑纵横,山多川少,一些地方石漠化严重,使得全县水资源在时空和季节上的分布失衡。这里的部分高山和半高山村民守着一条碧绿的芙蓉江,却连望梅都止不了渴,长期饱受缺水之苦。虽然年均降雨量达800至1400毫米,却陷入了“下雨深水流,晴天贵如油”的尴尬境地。“水贫困”也成了这个县实现“减贫帽”全面小康的一大瓶颈,制约着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2013年的那个夏天,连续高温干旱70天,老天是否要给道真自治县历史上来个干旱之最。
无水告急,缺水告急……桃源乡苦竹窝、阳溪镇龙台村、旧城镇李子丫、河口乡石桥村等高山和半高山地区的村民无饮用水……
找水、引水、送水,全县干部职工马不停蹄,千里雪中送炭,乡村干部山涧探水,想方设法解村民无水之难。
桃源乡苦竹窝是全县缺水地区之一,这个村民组有70余户人家300多人,部分人家靠接“天花水”、“屋檐水”解决人畜饮用水,在遇到干旱时那就像热锅上的蚂蚁,拿着水瓢四处找水,村民世代受苦于水。有歌谣唱道“苦竹窝,苦竹窝,一年四季没水喝,只盼老天多下雨,吃水不用下山坡……”该组组长韩忠义介绍说,政府大概投入100多万资金,从17公里外的水源点进行引水,还配套修建了三级提灌站和7个水池。如今,自来水家家有,不在是什么稀奇事了。
“好大一陡坡,坡上石头多,天上下大雨,地上水成河;只要雨一住,村民找水喝。”河口乡石桥村是石漠化地区,顺口溜恰是这个山区的写照。
河口乡乡长雷小权、县里的水利干部和记者登上了这个山间的村民居住的几户人家,看见一口口新建的水池和埋在地里的水窖,当时建水池的“时代缺水苦不堪言,今朝会战苦尽甘来”“吃水不望挖井人”标语还清楚可见。雷小权对记者说,村民们听说政府要帮助他们建水窖,热情十分高涨。由于村里的主要劳动力都外出打工,靠一家一两个劳动力建水窖,困难较大,村民们邻帮邻,户帮户,对特殊群体,乡镇政府组织施工队伍统一修建,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一些在外地打工的青年,也请假回家投入水窖建设。
今年62岁的村民冯在良邀请我们一行到他家做客,他的老伴一边给我们洗花生,一边给我们煮红苕。冯在良高兴地对我们说:“真感谢你们干部,帮助我们建了自来水,又修公路。小的都在外地做活路。要不,我们老两口吃水很老火哟。公路修好了,我们山上的杨梅也可以买个好价钱了。”
农田无收,土地干裂,树木枯黄。一场大旱直接经济损失2亿多元,给道真人民带来了切肤之痛。旱灾又一次给领导者敲响警钟。
送水不如兴水利,群众用水不能搞短板。省委、省政府作出的水利建设“三大会战”及“小康水”行动计划实施目标,道真需快马加鞭。当年9月,县委召开全委(扩大)会议,形成了《中共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关于水利建设三年大会战的决定》向全县人民做出了一个郑重承诺:用三年的时间,确保全面解决农村人饮问题、确保全面完成病险水库和小山塘治理、确保建成一批重点产业园区和基地供水工程;力争新建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和小山塘工程、力争维修一批年久失修的水利基础设施等“三个确保、两个力争”的目标。切实按照道真地域实际,提出“解决农村人饮、突破水源工程、配套产业供水”的思路。坚持“先生活、后生产,先急后缓、先难后易,整合资源、集中投入,抢抓机遇、争上项目,创新机制、建管并重”的原则紧抓落实。
资金:县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人员:各级领导作表率,干部当先锋,群众为主体。
在高山和半高山治水,地形复杂、农户居住散、情况各异,县领导组织干部走村串寨,一村一组查水源,一家一户出政策,一池一窖定方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针开展工作。
县领导认为,道真要解决老百姓的安全饮水问题,远比解决老百姓出行问题遇到的困难要艰难得多。但决心已下,号角已吹响,一场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酣战在道真乡村打响。
道真自治县党员干部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真抓实干,为民情怀高涨。并建立了县四家班子联系水利工作制度,分级成立水利工作建设领导小组,为切实解决好水利建设中的困难和突出问题提供了组织保障。同时明确镇、村工作职责,分级包保,确保水利工程建设施工安全、建设进度、建设质量及投资控制。形成了全县上下齐抓共管的浓厚氛围。
缺水的大部分地区石漠化严重,海拔较高、交通不便、住居分散,水源较远等情况。参加治水的干部和乡民们,把这些地方作为解决饮水中的“硬骨头”,奋力打好“攻坚战”。
为了解决群众挖坑难、爆破成本高等具体难题,各乡镇组织挖掘机、专业爆破队免费为农户挖窖坑。考虑到小水窖建成后不只是能蓄水,关键是要蓄上安全、卫生的水,在反复调研的基础上,明确由乡镇统一组织购买木炭,再由群众按要求铺设卵石、河砂作为滤料,确保广大群众的饮水安全。
为此,县财政统一补助小水窖建设农户4000元/口(20m3/口)。为了减轻边远山区人力转运材料难,县政府统一购买打砂机52台分发各乡镇,由国土、安监部门联合规划临时料场29个,采取巡回打砂,方便小水窖建设农户用砂,降低建设成本。对交通不便的单村独户,为加快建设进度、减轻人力投入,各乡镇采用土办法,组织牛车、马帮等服务队进行材料运送,着力解决好服务群众治水“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阳光暖暖地照在仡山大地。10月14日中午,河口乡石桥村大竹窝村民组扬秀维见到有客人来,她忙端着一筲箕刚从地里挖来的花生,打开屋前的水龙头,一边洗,一边说:“感谢你们干部帮我们建好了水窖,我洗点花生给你们吃。”
记者问:“现在用水有没有问题。”
她笑着说:“没有问题,我家的小水窖够我们用三个月,天干,我们也不怕。在也不受到处找水的苦了。水引进了家,我们洗菜,洗衣都很方便。”
石桥村有9个村民组1000余人饮水相当困难,每年干旱便满山找水,现在,引来了水源,建起了水窖180口。“如今,我们赶上了党的好政策,政府为我们解决了吃水的苦。”村民汪发友说到水,笑意满满地挂在脸上。
目前,道真自治县共建成小水窖5776口,有效解决了特别缺水地区6407户2.56万的饮水问题;季节性水源地区已修建饮水工程312处,有效解决4.45万人的饮水问题。基本能够抵御60天以上的持续干旱,彻底改变了山区祖祖辈辈为水而忧、为水而泣的历史。
据统计,自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实施“三年大会战”行动计划以来,全县农村新增洗衣机5000多台、热水器4500多台,很多农村群众用上了洗衣机,装上了热水器,群众文明生活习惯得到了极大转变,呈现出水利兴则百姓乐的和谐景象。
清澈的水进了家,老百姓笑了。民生改善了,干部们笑了。治水,为如期实现道真“减贫摘帽”、全面小康目标迈开了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