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坚
时代变了,教育怎么变
思考和把握教育发展的方向选择,首先應该读懂时代;而读懂时代,首先应该关注经济社会的发展状态。当今中国经济正处于历史性的发展转型期,其典型特征与生成背景大概有如下几方面:人口红利时代(以劳动力密集型为特征的制造业)向知识型经济时代转化(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资源消耗模式(重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加工业)向创新科技模式转化(技术研发、创意园区);市场依赖型(产业链低端的外贸出口业)向金融服务、外向投资型转化(互利合作、环境友好型);政策主导、效益优先取向(透支畸形、集聚膨胀的产业模式)向制度建设、公平原则取向转化(机会均等、负面清单的自贸区模式)。
社会需求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思路与策略,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教育发展转型也将成为必然的趋势。基础教育必须改变一味追求成绩分数与政绩数字的现象,不再把统一、标准、格式、效益等工业化特征看作根本原则,而是趋向实施多元评价,鼓励个性发展,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成长的教育空间,以更具特色的课程选择与教学组织来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新高考改革举措正是为了适应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体现现代教育的基本思想,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在高中学段的文化课程中增加选择性,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特长、具有强烈的自主学习需要的教学对象,提供可以满足其合理发展、有序提升、专长突出、公平均衡的分类教学模式。学生拥有自主选择学习类型的愿望应得到充分的响应,而每个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经历也将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样貌,真正实现“考试招生改革方案”所提出的综合培养多元评价的指导理念,打破单一低效的围绕着应试需要而展开学校教育的现状。
教育犹如一场交响乐,当高考这个指挥棒变化了,所有的乐章风格呈现都会变。从问题导向出发,我们可以预见的或正在经历的过程性矛盾会有这样一些:
(1)高中课程格局发生变革,师资结构配置需要调整,课程表需重新设计(一人一张课程表),教学模式也会发生极大转变。
(2)语文、数学、外语三科是否会被过分加强,理、化等科目是否被削弱,教师的教学方式及任教心态将可能发生改变。
(3)学生需提前选定等级考科目,实际存在盲目性和博弈意识,对自身兴趣特长甄别及大学专业咨询指导的需求将愈加迫切。
(4)按照选考单科划分等级比例,高考的区分度下降,合理选科的意义可能大于强化训练的意义,教学分化加剧。
(5)课程改革的力度加大,学生的选择权加大,教学标准设定的适应难度必定也会加大。
教育变了,学校怎么办
问题的产生与思路的开拓是同步进行、相互依托的。学校必须紧密围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把握转型发展的社会大趋势,遵循教育规律办学,努力创设自由的环境、严谨的规划、深刻的体验,积极探索。
课程标准、课程方案及课堂实施将走向多样化,无论对学校、教师还是学生,课程选择的自主权大大增加。“3+3模式”意味着原来的文理分科被打破,6门等级考科目中任选3门,完全可以按照学生自己的擅长与喜好进行组合,由此产生的2 0种组合方式的选择不仅对学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对学校的课程设置系统更是莫大的考验。
高中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培养质量可能就在这一环节有了实质性的分野,如同美国高中把能够开设AP课程的数量看作自己办学水准的标志。而在学科教学的实施中,由于有了等级考与合格考之分,教师的教学选择也将成为一个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在基础学历的合格类教学中如何保证质量?在升学依据的等级类教学中如何达成目标?相对原来的高考模式,现在的合格考显得太基本,而等级考的评价分决定权并不主要在你自己手上,而是在你同批次同科目其他考生的考试结果的对应关系上。
复旦附中在全员生涯规划指导基础上尊重学生的选择,出现了全部20种组合的课程菜单。利用软件设计同时结合人工调整,生成了每个学生的走班课表,最终每个学生一人一张课表,上面注明了走班上课的教室地址及教师姓名。合格性课程每周2课时,等级性课程每周3课时。
根据6门学科教师的实际情况,有的老师只担任合格性考试教学,有的老师只担任等级性考试教学,也有老师同时担任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的教学,教学任务的安排是根据教师的教学能力、学校发展需要、学生的喜欢程度决定的。目前上海市教委还未公布合格性课程和等级性课程的课程标准,所以我们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上教研组多次研讨,形成了我们自己的课程标准。
教与学的模式面临转型需求,传统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将不再显得那么有效和可持续,跨越式学习成为普遍的存在方式。课程标准将不再是唯一规定,而仅仅是一个旅行指南,真正的教学实施主导权应该是在教师手中,这样教育和教学必然呈现更为多样化的面貌。
当分层走班全面铺开时,每个学生要在相应的学时段(大概占总学时数的1/2),不同的教学场地,进行不同的选3科目学习,原有的学科教学的封闭性被打破,所有信息在走班传播过程中也会进行着丰富和整合。原先的行政班教学有利于整体教学目标的实现,而分层走班的教学实施中个性化增强,可以实现跨越式学习(不同学段、不同层次、不同模式),更关注到每一个学习者的类型和需求,教学的针对性和主动性增强,除班主任外,学业导师制将是一个重要选择,全面培养、全员德育的理念可以因此而真正落实。
经过尝试,我们在高一年级不分层走班,而是按原来的行政班级上课,目的是让学生亲身体验6门学科(理化生政史地)的学习过程,发现自己的学科兴趣,同时也是对国家学历教育的基本标准和要求的实施保障。这期间我们会针对新的高考改革方案进行系列解读和宣传,包括召开家长会和年级大会,让家长和学生首先熟悉并了解新的高考改革的背景和意义,分析选科的基本原则和条件,并充分理解本次高考改革所提供的选择机会和发展规划,学生应本着兴趣特长及以后的专业发展和生涯规划,合理而有利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科,而不是以恐慌的心态,甚或是投机的心态去被动迎合新的高考方案。
从高二年级上学期开始,6门学科(理化生政史地)开始分层走班教学。统计学生的选科情况、合理安排师资和教室,接着排课,这是最重要的环节,需要不断调整才能形成完整的课表。开学第一周内,我们允许学生调整选科,从第二周起至学期结束不允许学生再次调整选科。
为了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取得预期的教学目标,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在固定时间段实行按照学业水平合格及等第不同要求进行分层教学,合格班代号为H,等第班代号为D,每位同学都确定有3门D类课程,2-3门H类课程。
(2)每位学生仔细阅读个人课表,确定自己的选课类别与具体上课时间、上课地点的安排,对照科目名称与教室号,提前了解并做好学习准备。
(3)分层走班教室分布在博学楼1-4层,每天涉及3-4课时;学生的个人物品必须存放到教室后橱柜中,在非上课时段课桌内外不得存放任何个人物品,相关学习用品(书籍、文具、作业等)走班时随身携带,务必做好上课的提前准备。
(4)课间10分钟(含预备铃2分钟)必须做好个人卫生及上课预备工作,不可拖拉迟到,要有充分的时间考虑,尤其是如果前面一节课不在博学楼进行的情况下。
(5)每门课程都需设有1到多位课代表(由任课老师确定),负责协助任课老师做好课内外教学工作,包括收发作业、联系课程班内的学生、课前课后的教室执勤安排等。
(6)在教师办公室前设有作业收发柜,各门课程布置的课外作业可以按照老师的时间要求,投放到相关学科课程的橱柜位置(看清柜子上的标签),课代表按时整理并负责交送发放。
(7)在相关课程教学中,学生必须按照任课老师安排确定固定座位,不得随意变动;每节课前都由任课老师负责考勤,并做好记录,如有请假可由课代表转达任课老师,事后学生本人一并到教务处办理销假手续。
教育评价需呈现出更加积极的多维度多方位的形态机制,突出人才培养所必需的核心素养内涵,认识教育中过程性体验的意义。原有的考试评价体系侧重解题能力与单一分数形式的评价,而在分层背景下同一学科的不同层次将用不同标准去评价,学习的过程性评价需要有非常充分的体现,也即是考试结果并不能完全取代学习过程。所谓合格考科目的学习并不特别需要为最后的通过与否担心,而体现的恰恰是学历教育的完整性与素质化,评价就应该是多维的,尤其需要掌握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实录反馈。教学模式也将更重视过程性体验(阅读、运动、游览、实践、研究、交流),努力推行学程性记录和学分绩点(GPA)综合评价,确保全方位培养的质量与效果(见表1)。
教育教学环境必须提升与拓展,丰富完善资源配置,提供充足而又合理的教育教学平台,以保障有效教学和个性培养。在分层走班实施中,课程设置更加注重选择性,自主选择分层教学,实行走班,环境资源是极其关键的。从师资的质与量到教室的宽裕度,从专项培养方案的可行性认定到充分的创新实验室和公共教育教学场馆及设备设施,包括艺体及选修板块的教学资源安排,所有资源必然集中于可知可感的教学和培养环节,而非门面形象。
概括起来,基本应该比原有行政班教学模式增加配置20%-50%的教学资源,才能较好满足个性化培养需求。这需要学校因地制宜进行调整,更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
个性化生涯规划与升学指导成为学校教育的必备环节。因为选择的概率大大增加,自我分析和客观判断始终贯穿在学生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中,因此,我们为每一名需要的学生配备了选科及升学指导导师,为学生提供相关学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解决方案,这也将成为每所高中学校的常规责任。
在三年的高中学习中,引导学生选好科是为大学的专业学习打基础,是一种升学指导,更是生涯规划,关系一个学生终身发展与成就。因此,非常有必要设立“综合素质评价”记录的信息平台,试行多元评价,实时记录,持续跟进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及时推进确立教育诚信体系建设(见表2)。
师资培训及教研活動侧重强调学生中心和问题导向原则,明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向与路径,才能真正赋予教师教学活动的主导权。新高考招生方案中,公平正义和人的培养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应贯通初中与高中、高中与大学(或职业教育)的培养系列,消除学段之间人为的分割壁垒,尽可能淡化升学的瞬时性压力,去除产生获取教育优先权益而进行社会博弈的一切可能性土壤。因此学校必须首先去除以单一分数效益模式评判教育教学质量的思维导向。教师的主导地位能够发挥正确的作用是问题的关键,其核心内涵就是一切教育行为的出发点和归结点都应是真正围绕“人”的培养,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备了有力的支持和拓展条件,教学观念的转变才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