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菊芳 徐霞鸿
很多年来,学校德育一直没有走出苍白无力的困境,学生从一进入学校起就在接受品德教育,学校对德育也越来越重视,可很多事实证明,学生的道德水平却并没有随着学校德育的强化而呈正比例提升。
数年前,我们开始思索德育的结构,开始探索德育新途径。我们意识到,一种具体善行或美好的品质,都会要求孩子们克制自己的一些基本欲望,或者付出一定的个体代价,要让他们做出这种不符合自己眼前利益的举动,背后必须有相当的理由作为支撑,使他们相信,这样做是必须的且必要的。
这样,我们就要为每一类善行和每一种品德树立一种认识,或者说形成一个道德判断,比如当我们认识到“粮食来之不易”或者“世界上还有很多吃不饱的孩子”时,我们就能很自然地得出“节约食物是好的,是道德的”这样的判断。因此,每一种善行或品质背后其实是一种理性的思考,都要有充足的证据,表明这种行为或品质是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的,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这样的德育才是有说服力的,才能真正发挥实效,影响孩子们的行为。因此,我们着手建立一套“道德判断——道德思考——道德践行”的德育体系,让每一种优秀的道德品质都有其深刻的存在理由。
这样看来,德育工作其实就是一个说服学生的过程,要让他们从心底里相信,他们的善行义举是必要的。在这个说服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很多老生常谈、把孩子们的耳朵磨出茧子的话都很难奏效,比如前文所述的节约粮食,我们说“粒粒皆辛苦”,孩子这次听到可能会把碗中的饭都吃光,但下次未必就能记得住。我们发现,这个功夫主要就应该花在第二阶段的“道德思考”上。在很多事情上,孩子们都有正确的道德判断,节约粮食当然是正确的,但这并不能影响他们的行为,只有能引发他们的切身思考,才能达成最终的践行。比如,吟诵“粒粒皆辛苦”是无效的,但一些非洲饥荒中孩子们的真实照片就确实能够让孩子们感到震惊,从而让他们不得不去重新思考自己的用餐行为。
问题的核心是如何让学生们切实思考自己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国学的力量。
我们看到,中华文明从正根上讲是一种“无宗教而有道德”的文明,她的文化主流——儒家文化常年都在用一种说服的口气去劝说这个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要有社会责任感,尽到自己的义务。不管是士大夫阶层,还是普通劳动大众,“盗亦有道”“匹夫有责”。实践证明,这种文明对人际关系劝说式的调整是非常有效的,这与世界上多数以宗教为中心的社会不同,宗教常用权威、恐吓、虚妄的希望和神的眷顾来调整人们的行为,而中华文明的文化传播者与受众往往会更平等一些,直都有一种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传统,善用推己及人、对照、榜样等多样化感染手段去影响人,对人提出的要求更符合世间的常识与正常的情感,无疑是更人性、更柔和、更易让人接受的。尤其在修身做人的层面,有很多优秀的文化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提升孩子们心灵与境界的高度。在今天,很多两千多年前的做人原则不仅没有落伍,反而在物质过度昌明的时代,愈发显得弥足珍贵。
2012年仲夏,据此思路,我们绍兴市元培中学成立了“以国学经典阅读教育提高初中生道德认知与践行能力的研究”课题组。课题组从浩瀚的儒家文化中寻找最具代表性、最切合学生道德实际的篇章,并对经典核心价值观进行分类;设立“阅读链接”栏目,将传统与现代打通;设立“道德践行”栏目,将道德要求与道德实践相联系。2013年,既通俗又深刻的《国学与美德》上下册出版了,此举既为在学校中开展国学教学提供了合适的校本教学资料,更为提升学生道德水平提供了有效途径,教书育人,举两得。
此课题研究的逻辑起点和归点在于将学生的道德教育从生硬的灌输说教式变为更能打动人心的道德实践式,以国学为思想源头给予学生判断的能力和思考的土壤,同时又创设很多真实的情境,让学生们在真实的情境中体会领悟做人的道理,找到为什么要这么做的原因,说服自己,从而让道德观念真正化作学生内心的需求。
2015年9月,这部书再版。在第2版中,增加了许多与时俱进的内容。首先,增加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匹配的内容,比如下册中的《尚和》,对应的就是和谐,这也是中华文明的精华部分。其次,在提法上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接近,比如将原先的“公忠”改成了与时代特点更合拍的“公正”。学校还专门开设经典诵读课,开展国学与美德的教学实践活动。
与此同时,学校还以课堂和活动为载体,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名家道德讲堂、经典诵读社团、每月道德践行记录、道德践行心得、国学知识竞赛、国学小报汇展、践行美德主题班会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与中华优秀经典和传统文化“亲密接触”,并自觉躬行传统道德。如今,“誦读经典,三省吾身”已经成为许多元培学子的一种生活方式,学生们儒雅了、文明了、懂事了,精神面貌和日常行为悄悄地发生了变化。比如同学间出现了矛盾,就告诫自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学习懈怠时,就提醒自己“业精于勤而荒于嬉”;铺张浪费时,就提醒自己“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等等。
事实上,几年来撒播的德育种子也渐渐开出了美丽的花朵。“一月一个好习惯”的养成,校园文明志愿者联盟的成立,“十佳孝子”的评选……在这样的点点滴滴中,校园内的正能量慢慢地积聚起来。学生自发组建的公益俱乐部、节假日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以及雪花般从校外飞来的表扬信……则让这种文明正能量由校内不断地向校外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