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的“秘密”与境界

2016-07-17 05:55任国平杭金亮
人民教育 2016年24期
关键词:专业化秘密校长

任国平 杭金亮

校长朋友们,在您一如既往为了孩子的健康、幸福成长而辛勤耕耘的2016年里,中国正在发生着一些令世界瞩目的进展与变革。

这一年,国家政治文明向着制度化的境界继续迈进……

这一年,中国发射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中国研制的“神威·太湖之光”计算机以超第二名近3倍的运算速度夺得第一,并实现所有核心部件国产化;中国制造的大飞机CA919即将翱翔蓝天……

这一年,英国教育部宣布全国约一半小学将采用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12月公布的PISA2015测试结果显示,中国部分地区联合体(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总分第10名……

这一切成就,都离不开教育,离不开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显然,每一个领域的卓越工作者都是从中国的校园里走出来的。

我们有理由对中国教育持有必、要的敬意和自信,但似乎还不到为整个教育集体鼓掌的时候。

有意思的是,世界上每个国家都对本国的教育不那么满意,处于迅猛发展过程中的中国社会也不例外。校外辅导热、低龄留学潮等热点、难点,正在“倒逼”学校教育不断改进,对学校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在扎实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实现学校教育的高品质发展。

学校管理专业化的DNA

2016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市八一学校时指出,要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要深化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经费投入体制、考试招生及就业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深化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人事薪酬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及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

这是中央对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提出的新要求。教育者应当清醒,30多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中国人物质层面的需求已基本得到满足,精神层面的需求则日益凸显,让子女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是其中一项重要关切。当今教育尚不能很好满足人们对多样化、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在全民关注教育的境况之下(有人甚至称之为“全民教育焦虑”),学校管理在不断完善的同时也面临诸多课题,如校长的价值领导力建设、课程领导力建设、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等,一直困扰着致力于专业化发展的校长们。

我们注意到,近年来尤其是2016年,国家层面指向教育的终极性目标——“育人”的诸多政策密集出台。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核心素养的提出是适应国际竞争要求作出的选择,可谓国家宏观教育政策坐标中离“原点”最近的一项新内容。明确核心素养,一方面可改变当前存在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现象,另.方面可帮助学生明确未来发展方向。这是中国教育“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标志。

与此相适应,考试评价、课程教材改革举措都在密集出台。中小学校长要深入思考和领会其中的深意:为什么要在国家层面提倡“核心素养”?其内涵和要求与以往育人要求比较,新在哪里?学校内部管理,如课程和教师的管理适应核心素养的要求吗?如何通过改进学校管理,使核心素养真正落地?考招改革、課程教材改革与核心素养的联系怎样?作为校长,你自觉营造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空间”了吗?师资水平适应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吗?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如何与核心素养的要求对接起来……

这一切都追问一个问题:中小学的管理水平、境界如何?高水平的学校管理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而专业化则是高水平学校管理的天体。

当前,一些学校的管理还停留在传统的经验管理水平上,专业化水平不高。此外,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有的学校自身发展逻辑混乱而粗放,不按教育规律办学的问题比较突出,无法给学校的未来发展带来良好的专业预期。

为了尽快扭转这种局面,需要加强学校管理的专业化研究。关键在于不能仅仅根据行政命令或个人主观意愿去管理学校,而应该努力按照学校自身发展的规律和逻辑来管理学校。近年来,不少地区推行的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取消校长行政级别,指向“专家办学”,应该是校长专业化发展的一个方向。

在教育改革“深水区”,学校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步被校长们认同。但由于长期的“官本位”思想,很多学校仍以科层管理为主,师生行为通过制定、推行各种规章制度来约束。这种管理模式,一方面制约了师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加速了学校管理机制的僵化,最终会影响学校“育大目标的达成。如何更好地改进学校管理,推进学校管理从“制度约束”向“师生自觉”转化,成为衡量学校管理专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阅读素养是文化单位尤其是学校管理者专业素养关键要素之一。除了丰富深入的办学实践和思考,阅读水平决定校长、学校中层的视野和格局。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局长常生龙评上特级教师后,为自己制订了近乎严苛的阅读计划——每周阅读.本教育著作并撰写读后感。他10年间阅读500多本书,撰写读后感200多万字。很多阅读和写作是在会议间隙、出差途中完成的。持之以恒的阅读帮助他即便从教师转换为管理者也没有隔膜感,当管理遇到一些困惑时,书中间接的解决方案会与他的大脑实现“自动链接”。管理者的阅读带动师生的阅读,有助于实现“师生自觉”。

我们观察到,一所高品质的学校,其专业化管理的路径特点主要有:第一,校长一定会把学校的改革发展置于国家宏观政策坐标之中谋求创新与突破;第二,学校一定会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结合校情形成本学校既开放又相对稳定的特质;第三,学校致力于“共治、法治、善治”的现代学校治理能力和体系建设,每个人都是学校发展的“利益相关者”,学校稳定地运行在法治轨道上;第四,学校的“空气质量优良”,师生在这里“可以尽情自由呼吸”,他们“由衷地喜欢学校并期待着来到学校”,这里不乏“触动师生心灵的故事”,他们在其中乐于学习、乐于发展、乐于创造。

可以说,这4个特点也是学校管理专业化的DNA。

“情理交融”是学校专业化管理的高境界

学校管理专业化的发展方向,是走向人文关怀与制度规范并重、情感与理性交融的治理境界。

因此,现代学校治理特别倡导“利益相关者”的“共治”。校长应该深入思考如何在校园让教师、学生和家长积极参与学校发展。

由于学校管理的对象是人,其“教育性特质”决定了学校管理与企业程序性操作规程的监测和评估大为不同。学校管理需要刚性的一面,也要有柔性的一面。“学校是充满爱的地方”,学校教育是有情的教育,这种感情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是师生对学校共同的爱。

学校管理的专业性应该从“充满爱的教育”切入。管理者要善于唤醒师生,把人心凝聚起来,进而谋求学校的更好发展。

一线教师肩头承担着沉甸甸的社会责任,他们也会面临复杂的人际关系、激烈的教学竞争等多方面压力,甚至自己的孩子会面临家庭教育的缺失……教师大多渴望在校园获得存在感、价值感、归属感。校长要坚守“教师为本”的管理原则,关注教师的职业幸福指数,在尊重教师人格的同时尽可能营造民主宽松的工作环境,让每一位教师真正感受到在学校工作有尊严、被尊重,这样才能真正产生进取向上的内驱力,为学校的创新发展打下良好的人文基础。

教师往往会对校长私下交流看法:“他是有情有义的校长,只要是他下达的任务,我愿意付出最大努力,跟着这样的校长干有奔头,再累也值得”;有的教师则这样说:“这个校长来了一年还没到过我们办公室呢,在校园见到校长想打个招呼都不搭理,看他也就是多懂点理论的东西罢了………”

其实,教师大多希望校长能放下身段,敞开心扉,跟他们聊聊工作,聊聊生活。在某种意义上,情感沟通的价值对学校管理者来说甚至高于制度管理。制度再完善,决策再英明,如果没有有效的执行,有可能只是一种摆设。制度落实是否到位,是决定学校一系列改革成败的关键。

在学校日常管理中,人文关怀的作用至关重要。一位校长在“校长叙事”中写道,有位班主任氣呼呼地在学校微信群里留言,“两次校园新闻的照片唯独没有我们3班,你们就是看不起我们班”。这事发生在学校运动会之后,年级部为每个班级的人场式拍照并上传至校园网。随后负责上传校园新闻的中层干部立即澄清,“真是不好意思,是我的一时疏忽漏掉了,马上弥补”。每个人都有被认可、被尊重的内在需求,那位留言的教师也希望自己的辛苦付出得到同事们的关注。

学校管理中若能多些人文关怀,想必学校管理改革的进程会更加顺畅。校长在处理学校人与人关系的过程中,应该时刻注意尊重人的主体性,建立“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学校管理仅仅靠情感管理是很难长久的,校长要及时把这种情感基础渗透到规范的制度管理中。根据学校自身发展的规律,其积累的办学经验、长期形成的办学传统会逐步“固化”,形成学校独特的气质。在校长科学而有个性的教育理念的不断渗透、涵养下,学校的办学风格逐步成型,师生逐渐拥有共同的追求,学校培养的学生与学校文化内涵相一致并得到社会认可,成为学校的文化标志,从而实现学校的品牌化发展。这是对校长专业化水平的确认。

在此过程中,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能有效提高工作动力,还能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学校事务的应对、决策的制定和执行都要有教师的参与,这.方面可以提高教师的自身能力,收集学校各层面的发展建议,加快学校管理工作的有效推进;另方面可以充分发扬民主,让教师能够在体现义务的同时也能突出权利,感受到自己对于学校发展所发挥的作用,感受到自己也是学校“真正意义上的员”。

优秀的学校管理者大多有让一线教师参与相关事务决策的意识和机制,比如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绩效工资改革,不少学校都尊重每一名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减少管理层的“盲点”,真正发挥这项制度的激励作用。

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步推进民主管理、营造关怀情感场,是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学校由封闭式管理逐步转向全员参与的开放式管理,学生由教师管理转向在教师指导下的自我管理。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在学校管理中逐渐打破了以往自上而下的单向管理模式,推进校本管理运动,并将“赋权”的概念引人教育领域,提出了教师“赋权增能”的理念,即通过赋予教师参与学校决策的权利,通过赋予教师决定教什么、怎么教的专业自主权,进而实现教师发展。

情感与制度协调发挥作用,学校组织成员就会获得一种文化弓}领,形成共同的“愿景”-根据现有条件对学校未来发展具有远见的预测与期望才会形成师生共同的“愿景”。它包含两层含义:信念和前景。信念是指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使命,是.所学校最基本、最持久的追求,是组织内全体成员的共识;前景则是学校未来期待实现的目标以及对学校个性化的鲜活表述。

愿景具有生命力,一经形成就会产生强大的感召力,它既能充分发掘学校成员的潜能,又能够通过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认同,团结人、激励人,把全校师生凝聚成一个共同体,在共同创造的过程中实现共同分享和共同提高。

有了共同愿景的召唤,校长引领学校师生一起行进在追寻理想的路上,将会收获一路的故事。学校管理品质、学校发展都会迈向新境界。

猜你喜欢
专业化秘密校长
劳动教育课程的常态化、专业化还有多远
幼儿园保育员专业化现状调查与分析
区域教学视导: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助推器
我国航天航空产业专业化水平测算与分析
我国航天航空产业专业化水平测算与分析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愿望树的秘密(二)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