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热点背后的立德新思路

2016-07-17 05:55冀晓萍
人民教育 2016年24期
关键词:美育革命传统

冀晓萍

热点常常能从面上反映一个阶段的问题。

2016年的德育热点突出,革命传统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美育更处于热点的中心。

这三大热点背后隐含着怎样的立德新思路?

今天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关键是要处理好革命精神实质与形象化之间的关系

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大型公益电视节目《开学第一课》,主题为“先辈的旗帜”,以青少年的视角讲述红军故事,传递长征精神。

革命传统教育再次被强调和关注,有现实的必然性:当今国内充满活力,但价值多元下极端个人化、私利化、庸俗化甚至反动的一些言论大肆宣扬,极具迷惑性。

正如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陆士祯所说,“面临新形势,在中小学传统教育中研究落实革命传统教育现代化的问题已经势在必行”。

有人问,红军长征胜利都80年了,孩子们还能感同身受吗?这是革命传统教育需要破除的第一道思想障碍。

明,在某小学的五年级语文课上,一位女生在背诵《军需处长》这篇课文。当她背诵到“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时,女孩的眼角也泛起泪光。在场的成年人也再次被这个情节打动。

虽然已过80年,但革命传统文化与今天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永恒财富,是人类追求的精神高地,还是今天孩子们急需的精神食粮。

比如,如何在困难面前保持乐观?如何在挑战中不断战胜自己?如何处理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坚持的意义是什么?等等。革命传统教育的可为空间极大。

有的地区、学校还在革命传统教育中找到了解决今日之教育问题的方案。达维小学是四川省小金县达维镇的镇小,沿门前的山间公路向东走250米,就是1935年红四方面军迎接红方面军的地点——达维会师桥。学校以问题为导向,把革命精神与学生的当今生活有机结合,基于学生浪费粮食等现象,用到学生的习惯养成中,从而帮助学生获得精神上的启迪、道德上的提升。

当然,教育必须尊重教育对象的认识规律。青少年认识事物往往是由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这就要求革命传统教育,必须处理好教育的“神”与“形”之间的关系。

今天,在瑞金、遵义、小金、会宁、延安这些革命老区,孩子们在家里听着红军故事长大,口述历史是每个孩子的基本功。到了学校,墙上刻的、画的,大厅电视里播的资料片都是长征的故事,唱红歌、打快板、演课本剧又为孩子们体验革命先辈生活情景打通了多条通道。

但革命传统教育要形神兼备,谈何容易?

对此,陆士祯给出了两条建议:重视用现代思维和语言包装传统;把革命传统教育融入综合育人的教育教学总体框架中。

学生们为《军需处长》这篇课文所感动,正是因为他们被“故事”这个具有吸引力的人口被带到了当时的情景,使革命精神得以具体、形象、生动地呈现。

但是,从理念到落实,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和较强的思辨能力,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和研究。

有困难。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应是革命传统文化在教育改革领域的新挑战吧。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中华文化的自我觉醒

在文明古国中,古老悠久而又绵延不绝、风韵常存的,能够脉相承又能对邻近国家政治、文化、教育等产生深刻而长远影响的,唯有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蕴藏着巨大能量,是中华民族自信的文化之根,是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然而,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打砸抢烧,在上世纪末的二三十年里,“中国的东西不好”或者“中国的东西没有外国的好”甚至成为集体意识。一段时间里,人们与“传统”刃两断,拼命吸收西方的东西来改造中国的东西。

21世纪初,从国家到普通老百姓逐渐意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这是中华文化在当代的自我觉醒。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从国家和民族的高度呼吁全民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他还特别强调发挥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以学益智,以学修身”。

教育部2014年下发《关于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的意见》,制定了教育领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框架,成为各学段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行动纲领。

自上而下的推动,使传统文化教育进入了中小学课表。

但是,矫枉过正的破坏和移植,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断代,给教育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搞不清“学什么”,更不知道“怎么学”了。

“学什么”,实际上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选择问题。

著名国学大师钱穆之子、国际儒学联合会荣誉顾问钱逊说:“应以学习传承中华文化关于做人的道理,重建中华文化人生理想信念、道德信仰为中心。”

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说:“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是如何使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尤其是道德的人。”

他們都数十年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却得出了同一个观点: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是教会做人。但在当前的中小学校,很多学校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准确、不深入,这直接导致“怎么学”上的各种误区。

比如,一些学校把大型古装秀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成果,有些学校的特色课程仅停留在个别“技”的层面,有的学校让学生死记硬背经典诗词……这些传统文化教育“形似而神散”。

当然,还有一些学校真正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在认识上下足了功夫,在研究中明确了思路,在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上占领了制高点。

浙江省宁波市镇安小学自2010年起尝试“国学养正”教育,明确国故之学与国粹之学、固国之学与实践之学的关系,从文化、精神、技艺等层面构建出五大类课程:“养正毓德”德育课程、“启智怡情”体悟课程、“修身养性”国艺课程、“民族体艺”健康课程、“创造发明”综合课程,课程丰富,效果明显。

重庆巴蜀中学的校本课程《巴渝文化探究》扎根本土,挖掘巴渝地区的历史沿革、历史遗存、历史人物、文学艺术、文化精神等传统文化资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规律,构建具有实践性、体验性、探究性的学习过程,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落地杰作。

在实际操作中,传统文化教育还急需一批既懂得中华传统文化之“道”,又懂得教育教学之“器”的教师队伍。

一方面,落下的功课总是要补上的。无论是师范教育还是岗后培训,传统文化素养都不该再缺席。

另方面,學校要研究、引进专业的社会资源,让传统文化教育在少走弯路的前提下提升品质。

美育有修复人性的意义

2016年9A,教育部与北京、上海、江苏、福建、山东、重庆、四川、甘肃8省(市)签署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

正如教育部长陈宝生所说:“在共和国的教育史上,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专门就加强学校美育问题签署备忘录,这是第一次。”

教育领域最高行政部门为何如此重视美育?它关系到我国育人目标的达成。

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看,美育有修复人性的意义。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充满热情地追求真善美。长期以来,德育形式落后和方法粗暴简单饱受垢病,而美育正是立德的理想状态。

从我国的阶段性任务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5年明,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曾对当前学校美育层面的问题进行阐述:“总体上看,美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意见》要求:到2018年各级各类学校要开齐开足美育课程。

这个任务既坚决又艰巨。学校美育的基本路径是“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改进美育教学”,但现在的条件能否落实得了?

2016年8月,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发布《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美育师资状况分析报告》,对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美育师资配备的存量、结构、缺口以及器材设备达标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测算和分析。结果显示: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美育师资存在较大缺口,区域发展不平衡且存在较大的城乡差距,河南、广西、江西、云南、安徽、河北、贵州、甘肃等8个省份现有美育教师的总数尚无法满足美育课程的最低需求目标。

在问题导向下,教育部分批次与各省(区、市)签订备忘录,明确学校美育综合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构建上下联动、统筹整合、协同发展的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工作机制。

这是目标落实的重要一步,是学校教育从粗糙走向高品质的有力推手,也是吹进德育的一缕春风。

猜你喜欢
美育革命传统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中国的出行革命
少年力斗传统
美育教师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颜色革命
清明节的传统
当前学校美育实践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