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培明
教育从来都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活动,并且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变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分别在1972年、1996年、2015年发布了《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简称“富尔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简称“德洛尔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的报告。这3份报告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代产物。
《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提出要重新定义知识、学习和教育,强调知识是人类的共同财富,知识应该人类共享,个人的发展也不是孤立的,是在人类社会共同发展进程中发展的。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以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和为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在教育和学习方面,要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将人类生存的多个方面融合起来,采取开放、灵活、全方位的学习方法,为所有人提供发挥自身潜能的机会,以实现可持续的未来,过上有尊严的生活。简而言之,教育关乎全球利益。
教师应思考如何更好地发挥教育使人性完美的功能
报告的表述,让我想起一个场景和一句话。
一个场景是两千多年前,孔子问侍坐的众弟子:“假如有人能够理解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做?”众弟子谈治军、谈富国、谈守礼,唯有曾哲这样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哲在回答老师的提问之前,“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就是说,曾皙当时是在悠然鼓瑟的。曾哲的回答,得到了孔子的高度赞同,孔子听后点评道:“吾与点也。”
一句话是《康德论教育》中表述的教育功能:“教育最大的秘密便是使人性完美。”
孔子那一声“吾与点也”,就包含了教育使曾皙更加完美,作为老师他很欣慰的意思。孔门弟子三千,贤者七十有二。两千多年前,杏坛上的孔子用非凡的力量感染了他的弟子并让他在谈到人生理想大问题时,依然能够诗意十足,美感十足,从容悠然。
我常在校园踱步,行至漱兰池畔、书院碑廊时,有风拂面而过,我的脑海里就常有这样的命题:时代在变,教育也在变,教师如何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发挥教育使人性完美的功能?
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师的要求更多体现在专业知识上,把课上好,让学生考好,较少关注除此以外的内容。教师还应该濡染学生什么?在教育面临各种考验的当下,我从来不反对教师应该负有让学生学业优秀的责任,但我更希望教师教出的学生除了会答升学考试的试卷,更会作答人生的考卷。
康德有句名言:“有两样东西,我们越是持久和深沉地思考着,就越有新奇和强烈的赞叹与敬畏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我们头顶的灿烂星空和我们内心的道德法则。”
广袤的宇宙中,有着太多关于自然和人类的奥秘。人类摆脱原始蒙昧状态之后,在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科技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使得人类的生活更加自由。教育中的智育像人体的骨骼,骨骼的功能是运动、支持和保护身体,但如果没有血肉使其丰润饱满,就成了.堆骨架。
美育恰恰就好比人的血液和肌肉,让人变得丰润饱满、富有感情,从而有效避免社会“单面人”的出现。所以,在两千多年前的那个暮春侍坐中,孔子对性急的子路、显得比较平易谦和的冉有及公西华的回答并不满意。倒是曾皙能将政治和道德的两种理想熔为一炉,而言之以沂水春风,那一片和煦春光和乐图景,既可理解为政治上的理想寄托,也可引申为道德上的修养追求,让孔子赞叹不已。
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以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和为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习近平总书记今年教师节前在北京市八.学校的讲话,为新时期的教师素养形成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幸运、光荣、希望,是说现代教师应该做到能够濡染学生,永远怀着款款深情,在追寻理想的路上,且歌且行,美中寻美,从而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现代学校开设的课程,都应该达到以智育美、以美育智的目标。
比如,文学就隐含了太多人类共同的情感和秘密。好的文章,特别是跨越时空的名著经典,几乎把人性中的真善美、假惡丑,层次分明地表达了出来。未尝不可以说,文学是对人精神的一种启迪。经常阅读的人,或者说喜欢文学艺术的人,与一个没经过文学艺术熏陶的人,哪怕只是坐在那里,样子都是不一样的。
不仅是文学,不仅是文科有美育教学,一向强调严谨、理性思维的理工类科目也应包含有美育教学。
美育要做的不是改变某项具体的艺术或文化形态,而是要改变接受美育熏陶的学生对生活境遇的认识和判断
那美育是什么?美育是要培养学生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美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热爱生活、情感充沛,能随时把自己投身于自然与社会的“大美”之中的芸芸众生。
美育要做的不是改变某项具体的艺术或文化形态,而是要改变接受美育熏陶的学生对生活境遇的认识和判断,帮助他们以新的视角观察人生。
如果一个人能把他在教育中所感受到的审美体验转移至日常生活之中,把与自己交往的他人、与自己相遇的自然万物,都视为蕴蓄有勃勃生机的审美对象,并与其进行情感交往与沟通,那么,日常生活自然也会向他敞开美的一面,他自己也能感受到精神舒展和自由的一面。我们太有理由相信,这样的教师濡染的学生,有着何其“完美的人性”,有着这样“完美的人性”的学生,投身于社会为人类谋福利,又是怎样美好的福报。
所以,我特别喜欢《天下》杂志给美下的一个有趣的定义:“美,是看不见的竞争力。”这个有趣的关键,在“看不见”几个字上。
一幅画,可以看到;首曲子,可以听到;一缕清香,可以闻到。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是美的。有时,看不见、听不到、闻不到的,也可以是美的。不仅如此,还是有创造力、竞争力的。
曾经有一个在全世界巡回展出的关于达·芬奇的教育展览。许多美术界人士因为没有在展览上看到《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名作而失望,但那个展览的真正意义在于达·芬奇的6000件手稿上。展覽把手稿里所记的达·芬奇当年做的很多实验,由斯德哥尔摩大学研究并制作出来。展览之所以在世界各地巡回,是因为展览主办者要告诉人们,达·芬奇不仅是一个画家,还是一个美的创造者,他关心的都是与美、与美的创造有关的事物。
达·芬奇很关心音乐,曾经被邀请到米兰做宫廷乐师。马头琴就是达·芬奇设计的。在他的手稿笔记本上,有一把琴的图像和文字,那是他研究声音理论的基础。
达·芬奇的手稿笔记本里还记录着,他曾经在一个黑暗的房间划了‘根火柴,并附上如下记录:“光应该是一种波,可是速度太快,我没有办法计算。”达·芬奇的可贵处,不在于一张画,而在于他进行的探讨,他试图探讨人类过去不知道、未来可能知道的事情。所以,达·芬奇的画绝不能只从画的角度看,还应该从他探讨、研究的复杂问题看。
曾经有人委托达·芬奇画一个宗教故事,一个很瘦的苦修教派的基督教老人,手拿一块石头,常常要打自己的身体。同题画有人作过,但都是照模特如此这般画来。达·芬奇不仅仅满足于照模特来画,他还想了解手拉动的时候,哪几块骨骼和肌肉会动起来。达·芬奇对解剖学的贡献很大。因为宗教认为身体是神创的,所以当时是不允许研究解剖学的,达·芬奇就只能偷偷地解剖尸体。据说,他把自己关在公墓里解剖了30具尸体。展出的手稿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他解剖动脉、静脉的全部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他第一个发现了进入心脏的血液和从心脏出来的血液是不同的。
这个例子,与我们今天普遍意义上的“美”,差距实在太大。试想,一边担心被逮捕、被拷问、被审讯,一边是腐烂发臭的尸体,哪有什么美!可是达·芬奇把毛发、器官——归类,并详细记录。他做完这一切之后,写了‘句话:“奇怪,我没有找到灵魂。人类直说存在的灵魂到底在哪里?我为什么没有找到它?我该解剖的全部解剖了。”
这一句话,化恐怖为大美。灵魂,现在的解剖学依然没有发现,换言之,是否有灵魂,应该在于人是否相信其存在。灵魂看不见,可灵魂,永远都是美的,有竞争力的。
达·芬奇让身为教师的我,有了对自己的要求,不止于专业知识,不囿于学科门类,教师要思考,思考如何完善自身,然后用真善美和学生.起开启寻美的历程。
为师的历程,其实亦是在“仁而爱人”的职业生涯里,逐步完善自己的旅程。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维系的是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却能铸就民族魂。加强美育,立德树人,是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南菁校友顾明远先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性工作,教师的职业能力在于内涵的发展,在于基于职业道德、人格和知识所展现的整体魅力,只有“美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出“美的学生”。
欲知大道,先唯史。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想说,教育大道先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