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群
今年8月,我被任命为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民族中学校长,延续着自己在西部地区的支教生涯。
在黔东南地区16个县市中,有14个是国家级贫困县。根据我的观察,办学硬件基本上都不是问题。2015年贵州发布《省人民政府关于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17年实现高中阶段教育毛人学率达85%以上。有资料显示,“十二五”期间,贵州全省共投入近53亿元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但在一些地方,崭新的校园建成了,有的还实行免费上学,家长和孩子的上学愿望却依旧不高。在黔东南州的几乎每所高中学校,学生的手机、早恋、抽烟问题都异常突出,比东部地区要严重得多。从江民族中学校长告诉我,有的家长双休日给孩子送食物,顺便会给孩子带上自制的土烟。有的学生有钱后就买好手机、请客吃饭、进网吧。一些学生在“三观”问题上也认识不清。今年10月一位学生给我写信说:“我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创业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身家百亿,开豪车,住别墅,热衷于公益事业,把爱传递下去。下学期我不读书了,我想出去打拼。”据班主任反映,相当一部分学生都有这种想法。
由于这是一封匿名信,我就在一次晨会的国旗下讲话中进行了回复。我肯定了这个学生有梦想、有爱心。但在全球化背景下,连起码的高中阶段应该学习掌握的科学知识、人文底蕴和外语能力都不具备,你怎么去和来自全球各地的人谈生意呢?如果你现在就想辍学创业,无非是对当下学习压力的一种退却与逃避。我告诉学生们,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帮助台江脱贫攻坚,但我以为所有的支持帮扶都是外在的,只有你学到的知识、增长的智慧是自己的。说到底,振兴黔地苗疆,还是要靠我们苗民自己,靠一代代年轻人的真正觉醒。
前不久,一位支教教师拿给我一篇高三学生的作文《让精神脱贫》,让我眼前一亮。作文写道:“农村的精神贫困通常表现为听天由命、消极无为,安于现状、好逸恶劳……‘等、靠、要思想严重。”我不禁擊节,不再极度缺钱的欠发达地区高中教育,不也是首先需要让精神脱贫吗?我支教的台江县号称“天下苗族第一县”,不少地方至今仍保留着自给自足的封闭生活模式,享受着天天过节、喝酒吃肉的闲适文化。一些家长认为,孩子读不读书、升不升学无所谓,这极大地影响了当地的高中教育发展。
为了引导学生从这样一种相对封闭的生活模式和闲适文化中走出来,开学以来,我们在国旗下讲话中先后讲了“志为气之神,气为志之形”“志趣求高雅、生活方丰盈”“厘清认识,发奋读书,立志成才”等内容,并召开了相关的主题班会课。利用苗文化对树的崇拜,要求每个学生写下高中三年的奋斗目标和自己的人生目标,以班级为单位,把自己的志向埋藏于校园“志向林”中每班一株的“志向树”根部,时刻激励自己。敞开图书馆和阅览室,给每个班级订阅《中国青年报》和《黔东南日报》,丰富学生的内在精神世界。还开设了“国学经典”“苗歌舞”“篆刻”等25个学生社团,在活动中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学生的自强自律意识不断增强,学习自主性、积极性不断提升,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动得起、静得下、学得进,完全由学生自行组织开展的学校科技体育文化艺术节,秩序井然,精彩纷呈,家长及社会对学校的信任度和赞誉度正在逐步提升。
除了学生的精神成长外,我们也关注教师的精神世界。本学期已经给每位教师发放了5本书,充实教师的个人书库。制订了《台江县民族中学中青年教师培养行动计划》,先后派出3批近50名教师赴杭州的高中学校学习交流,开阔视野,提升理念;广泛参与学校的科技体育文化艺术节活动,融洽关系,增强自信;通过讲座活动丰富教师的精神世界,强调人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的存在,教师本质上是一名精神工作者。
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现在,有的欠达发达地区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教育得到空前发展。但社会大环境并没有形成重视教育的良好氛围。据我了解,贵州有的贫困县曾出现过这样的情形:召开高中学生家长会,来的家长还没有学校老师多;有个乡中学校长告诉我,他们这里有些村民,孩子断奶后,家长就抱着孩子找政府,请政府收养,自己要出去打工了。这导致欠发达地区的留守学生从小到大的诸多生理、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指导。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长的地位与作用无可替代。现在,一些家长热衷于打工往外跑,固然有出于贫困感到无奈的一面,但总体上看,是度过了当下输掉了未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一个家庭来说,父母是根,孩子是花朵。”根与花朵不能总是天各方。解决日益突出的留守儿童问题,本人强烈呼吁,在国家大力扶持的前提下,必须实现由“留守儿童”到“留守家长”的转换,家长应有长远的眼光,应该留守农村,留守家庭,或者父母至少有.方留在当地。
耕读传家是中国农耕社会传承下来的一种特有的家风,但这种家风的传承,在黔东南州的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遇到了“挑战”。今年4月,我走进贵州省洛贯民族高级中学,学校占地170亩,2013年开始招生。办学规模大致定在70个班4000名学生,而当时的在校学生只有1500人。凯里市实验高级中学也面临生源不足问题。职高也有同样的问题,有的职高名义上有2000名学生,实际在校的只有几百人,教育资源的浪费现象较为严重。我想这至少说明,在教育资源丰富的今天,当地群众对后代的教育不够重视。
如何在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在这些地区的农村恢复和创设“耕读传家”的良好民风?我以为可考虑以下一些做法:如修复或重建当地的书院、文庙等,延续传统文化根脉,打造民众的精神文化高地;对学有所成的学生进行典型事例宣传,带动村民重视教育;开展家访活动,多对家长阐述“耕读传家”的优良家风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中、高考后的送喜报活动以及好家长评选,等等。一些工作需要政府推动和参与。高中阶段教育不仅要普及,而且还要让学生学得进去、学得好、留得下,政府还应该做得更多,不仅仅是投钱建造几所学校,而要俯下身子倾听,真正从内心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
去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提出了“治贫先治愚”的论述。“贫”是“愚”之果,“愚”为“贫”之根。“治愚”的根本在教育,而教育扶贫,首先要扶的是精神,唯此才能促进高中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才能让教育真正影响一个地区,造就一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