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庆良
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价值比较
韩庆良
目的 探讨腹腔镜微创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效果。方法 选择吉林桦甸协和医院2013-12—2015-06收治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2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胆道探查术,对比两组手术效果。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总有效率78.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通气时间、术中出血量三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7.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结论 微创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创伤小,患者恢复快,围手术期安全性高。
腹腔镜;开腹;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是外科常见疾病,40岁后发病率较高,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1]。开腹手术是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传统治疗方法,但随着微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采用微创方法治疗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多,本研究选取10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对应用腹腔镜胆道探查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12—2015-06收治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200例,均经B超、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确诊。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男27例,女73例,年龄33~71岁,平均(50.6±5.7)岁;有黄疸史者34例,慢性支气管炎27例,高血压39例。对照组男22例,女78例,年龄31~73岁,平均(51.5±5.9)岁;有黄疸史者36例,慢性支气管炎24例,高血压40例。排除标准:恶性肿瘤患者;肝硬化患者;糖尿病患者。两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腹部疼痛,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常规术前准备,进行开腹手术切除胆囊+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
1.2.2 观察组 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胆道探查术。患者全身麻醉,置导尿管,采用四孔法,脐上缘作10 cm切口,提起腹壁,建立CO2气腹,待腹内压力在12~16 mmHg(1 mmHg=0.133 kPa)后拔出气腹针,用10 mm套管针穿刺,置入30°腹腔镜,在腹腔镜监视下,于剑突下2 cm偏右、右锁骨中线肋缘下2 cm以及右腋前线下2 cm处分别插入10 mm、5 mm、5 mm套管,将电凝钩、抓钳置入,辨别胆囊管和胆囊动脉。使用电钩在胆囊管上下1 cm处将胆总管电凝切开,使用分离钳或抓钳取出结石,自剑突下套管或锁骨中线肋缘下套管,置入胆道镜,使用无创伤抓钳将胆道镜头部轻轻抓住并置入胆总管,小结石使用取石网篮取出,较大结石用勺钳取出。取石完毕后再用胆道镜对胆总管、肝总管以及左右肝管进行探查,确认胆管通畅无异常后以4-0带针微乔线缝合胆总管,离断胆囊管远端,夹闭胆囊动脉,并离断动脉远端,切除胆囊。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疗效;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后通气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中出血量。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生命体征和血象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生命体征和血象基本恢复正常,相关检验结果示部分转阴或开始转阴;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改善,病情加重。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0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疗效比较(表1) 观察组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总有效率78.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
表1 两组手术效果比较[n(%)]
2.2 两组手术时间、术后通气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表2)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通气时间、术中出血量三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表3)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7.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
表2 两组手术时间、术后通气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s)
表2 两组手术时间、术后通气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s)
术中出血量(mL)对照组 100 120.6±36.7 3.05±1.07 105.6±9.1观察组 100 95.7±20.4 1.21±0.52 41.9±5.8P<0.05 <0.05 <0.05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术后通气时间(d)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是较常见的结石类疾病,由于直径较小的结石可通过胆囊排入胆总管,若治疗不及时,极易导致结石嵌顿于胆总管下端壶腹部,进而发展为胆管炎或全身感染症状,给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2]。开腹手术是治疗该病的传统方法,手术成功率高,治疗效果得到广泛肯定。但是开腹手术创伤大,术后住院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高,给患者的围术期生活质量造成一定影响,且影响疾病的预后[3]。
随着微创技术在医学诊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不单纯是注意伤口的愈合及功能的恢复,更强调的是疾病对人体组织干扰的生理微创化及心理打击的微创化[4]。与传统的开腹式手术比较,腹腔镜胆道探查术的切口更小,且最大的弧形切口隐藏在肚脐缘处,切口愈合后几乎可达到无瘢痕的效果,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切口瘢痕给患者造成的心理创伤。同时,切口小,痛苦轻,切口感染和脂肪液化的发生率较低,患者可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此外,腹腔镜胆道探查术对腹腔内脏器干扰小,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发生肠梗阻、肠粘连的机会少;腹腔镜胆道探查术无需胆道探条探查胆管下端,减少了对胆道的刺激,这均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并发生的发生率。
与传统开腹式比较,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取石有很多优势,但关键是把握好适应证,合并有肝内胆管结石或胆总管狭窄,或从后壁、内侧壁汇入,绕入胆总管,胆总管结石过大,直径>10 mm或结石位于胆总管者,胆囊三角炎症粘连严重,解剖关系不清的,不适合采用该术式。但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术器械的不断改进,腹腔镜胆道探查术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5]。
本研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总有效率78.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通气时间、术中出血量三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7.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这说明,微创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创伤小,患者恢复快,围手术期安全性高,为需要开腹手术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术方法。
[1]赵永星.ERCP+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29-30.
[2]鲁蓓,石玉宝,康金旺,等.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联合治疗肝外胆道结石探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1,5(4):166-168.
[3]陈志刚,李能平.三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8):2004-2005.
[4]于江涛,黄强,王军,等.腹腔镜胆道探查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价值比较[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2,47(5):615-617.
[5]陆峻逵,刘芳君.双镜联合微创手术与开腹手术对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疗效对比研究[J].安徽医药,2012,16(6):810-812.
2016-03-28)
1005-619X(2016)07-0714-02
10.13517/j.cnki.ccm.2016.07.018
132400 吉林桦甸协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