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沉睡的德育醒来

2016-07-16 05:39冀晓萍赖配根
人民教育 2016年17期
关键词:临沂德育班主任

冀晓萍 赖配根

当别人还在钻书本要分数的时候,我们在考虑学生的感受;当别人在考虑孩子感受的时候,我们在为孩子寻找原因、融合家庭。

临沂,古称“琅琊”,东夷文化和凤凰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这里诞生了“宗圣”曾子、“荀卿”荀子,还有“笔祖”蒙恬、“算圣”刘洪、“智圣”诸葛亮、“书圣”王羲之……浓厚的人文氛围影响下,对教育的重视深入人心。

重视,为办教育带来了强有力的外围支持,但光重视又是远远不够的。临沂市教育局局长祖旭东明白:“教育的方向不能错,否则越重视,用力越猛,错得就越厉害。”

这个方向是什么?

让沉睡的德育醒来!

问题导向,让德育课贴近孩子的心坎

德育重要吗?

德智体美劳,“德”居第一。没有教育性,学校的灵魂将丧失。

然而,在一些中小学,学生最不喜欢的就是德育课。因为德育课充斥着远离他们的大道理。

让德育课离孩子们近一些。

临沂的德育改革就是从这一朴素的想法起步。

2015年3月,临沂的40所德育课程实验学校的课表上,冒出来一门新课——问题导向中学德育课程。

这门课的内容分15个专题,依次是孝敬、诚信、感恩、分享、责任、爱国、交往、早恋、交流合作、手机和网络、挫折与减压、冲动与自控、人生理想、法制教育、生命与安全。专题课程首先在初一初二开设,初一开设7个专题,初二开设8个,平均每月一个。

在课时上,每个专题135分钟(下午连续上三节课或分三次课上)。专题课堂分为五个环节:观看视频教学资料,约40分钟;分组讨论,约40分钟;分组展示讨论结果,约30分钟;教师总结形成教学结论,约20分钟;布置开放性作业,约5分钟。

上完一组课后,学生大呼过瘾:我们喜欢上这样的德育课!

但这门新课的背后,不是看起来那么容易,从酝酿到登上课表,紧锣密鼓花了一年半的时间。这一年半的时间里,他们殚精竭虑地去解决两个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如何达成?什么样的形式更容易被中学生接受?

他们从德育内容和形式上反复琢磨,最终找出了这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内容上,贴近,贴近,再贴近一些中学生德育渴求。那么,中学生德育渴求现状究竟是什么样的?2013年,临沂市教育局在全市进行了一场中学生思想品德状况大調研。

这次调研涉及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四个层面,深入地听、查、访、议、谈。在对调研数据进行多角度的分析研究之后,市教育局总结出了中学生德育发展中表现较为集中的15大问题。这些问题有一个共同特点:问题突出却又常被教育忽略、解决无策,是德育工作中的“硬骨头”。

问题找到了,要解决,还需要一支专业能力过硬的教研队伍。市教育局把15个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公布出去,先由学校和教师自主申请。然后,精选人员,根据每位参与者的优势编制“专题组”,由研究、组织能力强的校长任专题带头人。

但现有的教研力量并不乐观:长期以来乏力的德育常态下,德育教师能力下陷,要从高位着眼进行德育课程设计,还需要先进德育理念的引领。

为此,市教育局组建了一个高端智囊团:国内著名专家带头,并邀请省内最好的德育研究专家和青少年犯罪研究专家加入课程的开发当中来。这些专家不仅带来了国内最前沿的德育研究理论,还把参与课题研究的100多名教师的理论学习热情和水准带动了起来。

“最一线的德育问题遇到最前沿的德育理念,求解就会少走弯路。”祖旭东说。

团队阵容强大,但多数人都是兼职,要为我所用,保证每个人都高效率地参与,并非易事。市教育局制订了《问题导向中学德育课程开发工作实施方案》,教育局负责人、有关科室负责人、教研员参与到专题组中,增加课题队伍的组织性。同时,建立健全专家与专题组成员之间的工作联系机制,一方面通过“课程开发工作推进会议”“课程开发工作调度会”“课程资源评议会”等与专家面对面交流;另一方面,还利用网络便利随时向专家请教。这些设计有效保证了项目推进的速度和参与质量。

但是,什么样的形式是中学生喜闻乐见的?今天的中学生已然进入读图、看视频的时代,基于此,大家反复研究琢磨,最终确定“问题导向中学德育课程”以“一个专题,一张光盘”的形式呈现,设想将学生要看的视频、教师要借鉴的示范课、《教师教学指导手册》的电子稿以及相关教学参考材料全部录制到一张低成本、便携的光盘资源包中。

为了提高使用效率,《教师教学指导手册》还明确了每个专题的设置目的、授课方式、授课过程、学会讨论的问题设计、教师的总结发言等内容。临沂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宋玉良介绍:“能力强一点的可以继续发挥,能力差一点的老师就算照材料念,也能保证基本的教学效果。”

在反复的研讨、打磨当中,“视频选取标准”“教学设计评价标准”“课件评价标准”“示范课评价标准”等一系列课程标准得以制定并不断优化,而100多名本地专题组人员在参与中获取的方法启示,成为临沂德育课程教研宝贵的隐性财富。

当然,任何一项攻坚行动都难以“一帆风顺”。

据宋玉良介绍,课题组对视频资料的选择要求很高,“视频反映的应当是真人真事或真实性、时代感较强,与所对应专题应当切合,能表达出是什么事、有什么危害、应该怎么做等,不需要教师过多的讲解”。

但实际选取时,符合这种要求的现成视频几乎没有,有一定相关度的视频也往往存在知识产权、音像模糊等多方面问题。无奈之下,只好自己动手制作,虽然存在自身素质、制作设备、制作技术等方方面面的限制,但当短片制作出来后,优势相当明显:因为拍摄就在当地,事情就是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对学生来说,没有距离感,真实、接近性强,学生观后触动很大。由此,专题组对下一步的实验效果充满了信心。

在实验阶段,市教育局及时发现和解决暴露出来的新问题,并在当年的暑期对课程资源进行了实事求是的修订和改进。

2015年9月,问题导向中学德育课程推广到全市所有初中校。教育局快步跟进:检查指导,发现和解决新问题……

问题导向中学德育课程的开发和推广解决的不只是中学生成长中的德育难题,宋玉良认为,“它在不断强化我们的问题导向意识,激活思路”。从而,撬动整个德育领域甚至教育全局的综合改革。

打破“独角戏”,走近每一个孩子成为可能

中小学面临的一个困境是,本应全员参与的德育,往往成了班主任的“独角戏”。

近年来,临沂开始突围。

他们抓住了一次“东风”。

2013年以来,临沂市着眼于转变干部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在全市部署开展了“结亲连心”活动。文件传达到教育局,祖旭东沉思良久:类似的活动,教育系统以前也开展过,但老师们走进群众家,一番寒暄之后发现,群众需要的帮助老师给不了,老师能帮的在老乡家用不上。有没有一个办法既能把这项工作做扎实,又能做出教育特色?

何不以此打开德育新局面?

“十万教师百万家庭连心育人”活动就此诞生了。该活动旨在通过学生与家庭建立联系,及时了解群众对教育的所想所盼,帮助群众解决教育难题。

参与主体包括所有学生、教师和管理层:以班级为单位,教师就个人学科特点、特长和问题,按照一定比例,与学生、家长双向选择结对。音体美等学科教师也可打破班级限制结对。

“老师要负责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业、心理、生活上遇到的所有困难,就像是……结对学生在学校里的父母一样。”基础教育科科长陈磊说。

为了保证结对效果,各县、市教育局设计了具体的约束条件。比如,沂水县的实践方案明确规定:“采取集中走访和定期联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集中走访,每年寒、暑假集中走访1次;定期走访,每周要和联系学生进行1—2次谈心,每月与其父母进行1次交流,每学期至少对其进行1次家访。”

“家访”并不是个陌生词汇,它曾是教师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家校间有了更为便捷的联络方式,加上学生居住范围比较分散,“家访”慢慢变成了一件“可有可无”的个别行为。但与此同时,很多问题也浮现出来,教师对学生的了解越来越片面,教育评价也越来越简单化。

陈磊说:“连心育人活动相当于大范围内重新恢复了家访这种好的做法。”

为保证家访出真招、见实效,校校建了内容详实的台账,次次有记录,做到“一要就拿,一查就实,一核就准”。

沂水县高桥初中是一所乡镇中学,学生散居在学校周围的十几个自然村中。要访遍所有学生,对于一些只会骑自行车的教师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高桥初中为此在确定联系对象环节进行了专门设计:从学生角度来说,在平均划分的基础上,注重区别对待原则,对于问题学生需要班主任到家联系的,可据需要适当调整;从教师角度来说,按照交通方便的原则,教师可按社区、进行区域联系,新分派的教师可与老教师组合进行联系。

到了寒暑假,帮扶老师还会把自己帮扶的孩子们组队选出组长,小组成员居住范围相对集中,假期中可以在安全、学习上相互检查、提醒。

家访中,教师要详细记录“四情”:学生家庭的生活水平情况、家庭教育情况、学生个人情况、家庭周边环境情况。着重与家长沟通交流教育学生方法,征集家长对该县教育发展改革、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建议意见,准确了解家长所思所忧所盼,向家长推介惠民惠教政策,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引导家长关心、支持和理解教育工作。

访后,教师要及时进行研判、反馈,并通过定期、不定期两种形式把家长请来召开班级、年级、学校三级座谈会。每次家长座谈会既有鲜明主题,又有分类、个体辅导。每次座谈会,全体教师都要到包扶班级、分工协作,从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分析学生发展状况,避免了重智育轻德育的片面现象,改变了班会只有班主任组织召开的现象,做到了全员育导。

拿校长刘树峰的话来说,家访的作用在三方面非常突出:“一是对一些家庭特困情况进行了摸底,对特困生补助更加精准;二是改变了之前只在课堂上了解学生的被动局面;三是增强了非班主任教师参与管理、帮扶学生的意识。”

天辰是沂水县第三实验小学的学生,徐彩虹老师去家访那天,刚按响门铃,天辰就一溜烟地跑出来打开门笑眯眯地喊:“欢迎徐老师,茶水早就准备好了。”

他一会儿拿作业给徐老师看,一会儿跟她讲放假后做的事情。这让徐彩虹很惊讶:“要知道,他在学校里可不是这个样子。总是耷拉着脑袋,顺着墙根磨磨蹭蹭地走。上课老低着头,从不主动回答问题。”这也让徐彩虹汗顏,“我一直在批评他,怪他没精神,怪他不积极,怪他上课走神……”

在一篇家访反思中,徐彩虹问自己:如果不家访,我会不会一直戴着有色眼镜把孩子看得一无是处?我是不是想不到,可能是我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

“家长今后要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可以直接联系结对教师。班主任要做的是统筹协调,这就大大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压力。”陈磊说。

为了让各科教师更多地参与到学生的成长、生活中来,临沂市一些学校还对班主任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如临沂十一中的“双线管理”改革。

据校长刘书君介绍,受部队连长指导员制度的启发,学校引进了辅导员角色,班主任之外,每班配备一名辅导员,“班主任管理学习、安全、纪律;辅导员管理卫生、两操、活动等,一般由音体美或小学科教师担任”。

“班主任、辅导员是平级的,实行相互共担、捆绑式评价。班主任的积分要加上辅导员积分的一半,辅导员积分要加上班主任积分的一半,才是各自的积分。”评价推动,班主任、辅导员间的交流和配合不断加强。

自此,人人参与的全员育人导师制在临沂生根、校本优化。

唤醒家长,提升家长

每周,临沂九中分管副校长姜开传都会收到三四个班级家委会发来的活动申请,有的要到蒙山,有的要到115师纪念馆做一个红色活动,有的要周末借用食堂、操场给整个年级搞活动……

活动结束后,家委会还会主动向班主任、分管副校长汇报:家长的体会,学生的体会以及这个活动能不能扩大到其他班级……家长的热情挡都挡不住。

不少学校听说九中的家委会做得好,纷纷来取经。但是看完后,摇摇头说:“这个我们学不来,我们的家长水平低,他们搞不了那么好的活动。”

校长伊永贵则回应:“不是这样的,家长和学生一样,他们也需要唤醒。否则,他们不知道自己的作用在哪里。”

的确,3年前,临沂九中的家委会不是这样的。他们曾经找到校长,提出希望给学校做书柜、换空调。

伊永贵说:“学校硬件东西不需要你投入太多,你们可以集中精力去做一些对孩子成长有意义的事。”

首先,学校开发了一门校本课程——“卓越家长进课堂”,并向家长发出邀请:“我们可以开设税法课、安全课、交通知识课……您能不能给我们的孩子开课?”

很多家长很热心,但家长能提供什么课程,在哪个层面上开这门课,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程,都需要论证。于是,学校和家委会合作,成立了家长教师协会,教师、家长按1∶1的比例参与。通过对学生需求和家长实际的考察,最终确定了20堂课进入校本课程。

“没有一个行业能像教育,围绕共同的目标,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可以形成如此强大的合力。”

但伊永贵想得更多:“教育均衡发展,不仅仅是学校资源的优质均衡,还应该让每个孩子享受到优质均衡的家庭教育资源。”

是啊,每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各个家庭的文化层次、认识水平各不相同,但如何共享优质的家庭教育资源呢?

家委会做到了,除了让家长开课外,还开设了差异化、选择性家长课程:必修课、选修课和自主课。

没有一个家庭的教育是完美的,每位家长都需要提高,这就催生了家长必修课。每学期开学,学生入学,临沂九中的家长就开始了家长学校的第一课:初一家长的第一课,了解学校校规、校纪、校风、校貌,初二、初三的话题不固定,但增强每个阶段的针对性。从入学到毕业,家长要修够6个必修课。

选修课是针对有特殊需要的家长,家委会梳理出了提高育子艺术、和谐家庭关系等6个模块,每个模块的时间不同,有的是连续四节课,有的是一两个月一周一次课,包括个体咨询和群体选修等多种方式。其中,“圆桌沙龙”就是选修课堂的一种。

学校梳理家长诉求后,每周形成一个主题,比如早恋、网络成瘾、厌学等,在每周四晚举行“圆桌沙龙”,家长自愿报名。围坐一圈,家校对话的形式大受家长欢迎。

有一次周四,祖旭东晚上8点多到临沂九中“微服私访”,想看看他们的“圆桌沙龙”,可是怎么挤也挤不进去,最后只好给伊永贵发了一条短信:“我走了,家长沙龙搞得很好,我进不去,就不进去了。”

祖旭东的遭遇是“圆桌沙龙”的常态。每次,微信平台一说报名,哗,5分钟报满。很多家长留言埋怨:“你们是哄人的吗?我怎么老报不上?”后来调研后发现,有30多位家长对发布时间摸到了规律,长期“占座”。这些家长说:“我们每一期都想听。”结果,最适宜40人参与的家长课堂,不得不扩到70多人,再来人就只能站门外听了。

“通过家长沙龙,我们发现,学校没有能力给出所有的答案,而且很多问题不是一两天形成的,从小学就有,到中学想一下子就改变也不可能。”伊永貴说,“但是,学校可以搭台。”于是,自主课诞生了。

每次的自主课都会围绕一个家长有共鸣的话题展开讨论,让参与的家长都谈一谈,听别的家长谈自己困惑的问题,也能给不少家长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哎,我找到答案了,我知道我错在哪里了。

后来,专家带动家委会梳理了每个年级常见的36个问题,3个年级共108个,并对这36个问题进行了剖析:学生怎么看这个问题,教师怎么看,家长怎么看,专家怎么看,集成了《初中生快乐成长108密码》,并分发给家长。项目负责人翟召博说:“家长看了后,会明白原来孩子有这样的现象很正常。”

这些动作做下来,让伊永贵想不到的是,九中的社会满意度调查连续三年遥居第一。

这些做法的背后,是一大批临沂教育人不停脚步的探索。伊永贵说:“当别人还在钻书本要分数的时候,我们在考虑学生的感受;当别人在考虑孩子感受的时候,我们在为孩子寻找原因、融合家庭。”

德育,就这样在临沂充满朝气、焕发生气。

猜你喜欢
临沂德育班主任
我的班主任①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当一名轻松的班主任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傅有田
傅有田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