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科学告诉我们艺术教育有多重要

2016-07-16 05:39刘文利赖珍珍南云
人民教育 2016年17期
关键词:大脑儿童音乐

刘文利 赖珍珍 南云

脑与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表明,人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来接收外界各种信息。不同信息由人体不同的“信息通道”进入大脑,激活不同脑区,形成不同的思维表征。艺术学习与创造的过程“滋养”了包括感觉统合、注意、认知、情绪及运动等神经系统,促进大脑的发育。因此,义务教育阶段必须对艺术教育给予高度重视。

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艺术教育不但可以提高儿童的艺术素养,增强儿童对艺术带来的愉悦与美的丰富感受,而且还对儿童的多方面能力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增强儿童的认知系统,发展儿童的认知能力。美国斯坦福教育研究院的艾斯纳教授认为,艺术学习可以提高学生体验联系的能力、观察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判断能力及想象力。音乐通过刺激神经激活模式来帮助我们思考,这些神经激活模式整合并联结了多个脑区。同步神经元集合可以提高脑的信息加工效率和效果,音乐能刺激大脑活动并使之协调一致。脑电研究表明,比起那些没有音乐经验的儿童,有音乐经验的儿童对乐音的听觉刺激变化更加敏感,会产生更强的脑电波变化。还有研究表明,音乐家比非音乐家更擅于整合来自多个感觉通道的信息。

美国西北大学Kraus等人研究了100多名芝加哥地区的儿童,请这些儿童根据听到的声音敲打手中的节拍器,结果表明,儿童跟随音乐节奏敲打节拍器的准确率与儿童对目标音节的反应准确性一致。儿童的阅读能力、打节奏的能力与大脑对声音的反应一致性之间有联系,音乐节奏能力与非音乐领域,特别是与语言能力的提高有关。

美国西北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高中的音乐训练有助于改善学生大脑对声音的响应及其听觉和语言技能。研究者招募了美国芝加哥地区的40名高中新生,让近一半的学生参加乐队课程,每周在学校接受2~3小时的群体乐器训练,而其他人则参加初级预备役军官训练团,在与音乐组相似的时间段进行锻炼活动。三年后研究发现,预备役军官训练团组表现出大脑皮层下言语响应一致性逐渐衰退的模式,接受音乐训练的学生没有表现出这类衰退,表明音乐训练促进了听觉皮层的成熟。所有的受试者都改善了与声音结构意识有关的语言技能,但是参加音乐课学生的改善更为明显。

美国范德堡大学的研究者测试了6岁儿童的音乐韵律感知能力、语音意识、语法能力、非言语认知能力。研究表明,音乐节奏感和语音意识与语法能力有关,在音乐节奏任务中表现好的被试在语法任务中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美国佛蒙特大学研究人员发现,乐器演奏訓练能够帮助儿童专注、控制情绪和减少焦虑。音乐演奏需要儿童控制和协调各项运动,能够影响大脑的运动区,甚至改变大脑中调整行为的区域。音乐训练会影响与执行功能有关的脑区的皮质厚度,而执行功能与工作记忆、注意控制、计划组织能力相关。

还有研究表明,书法训练也能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华东师范大学周斌等人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上海市某小学随机抽取两个四年级班作为实验班,开展书法练习干预训练;同时在该校同一年级选取一个平行班,不进行任何干预,作为研究的控制班。每周两节毛笔书法训练课,并布置一定量的书法练习作业,干预时间持续两年,在干预前后测试书法训练对儿童多元智力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书法练习对学生的数学、语言、运动、音乐和内省智力均有促进作用。[1]

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人脑左右两个半球的功能具有不对称性。左脑主要控制右侧机体的感觉和运动,主管语言、书写、抽象的分类、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承担逻辑思维、分析思维、习惯性思维的功能,被称为“数字脑”。右脑主要控制左侧机体的感觉和运动,主管空间认知、音乐的感知与欣赏、图形识别、综合记忆和接收其他非语言的信息,即侧重听觉、视觉、舞蹈的审美感知,承担创造性思维、形象思维、综合性思维的功能,被称为“艺术脑”。此外,由于胼胝体的作用,大脑左右半球能够互相协调、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任何复杂的心理活动,如艺术活动、科学活动都必须依赖大脑两半球不同功能的互补和协调才能完成。在艺术学习和创造过程中,左右脑共同发挥作用,一方面靠逻辑思维形成概念,一方面发挥想象、联想等形象思维功能,促进大脑两半球的联结,培养充满创造力的人。可以说,艺术活动会提升所有参与者的创造性。

美国休斯顿大学的研究人员主张将艺术教育与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相结合,这样做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也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科学和数学。

香港做过一个为期一年的教师与艺术家合作项目,参加此项目的有790名儿童、217名家长和65名教师。其间,艺术家至少要提供60个小时的在校服务,给教师提供培训或在艺术教育课堂上提供帮助。每个学校选择戏剧、视觉艺术、戏剧与视觉艺术结合三种艺术形式中的任意一种。研究发现,经过一年艺术教育后,孩子的语言和形象创造力都得到了提高。[2]

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儿童的学习动机决定他们是否愿意在某一特定想法上采取行动。学习动机影响出勤率、学校气氛和辍学学生数量。如果学生在学校长期体验失败,会导致“习得性无助”,即某种长期且严重的、对环境适应的不良状态。与其他课程相比,手工、制图、建构、戏剧艺术、安装物体、田径运动等对学生更加具有吸引力。还有一些活动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舞蹈、戏剧表演、戏剧创作等。这些活动能帮助学生在原因和结果之间重新建立联系,增强学生的专注能力并改善其注意状态,促进学生自我动机的形成,因此可以减少“习得性无助”现象的出现。

提高儿童的学业成绩和学科成就。艺术教育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科成就有显著影响。很早就有科学家肯定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指出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要想获得成功,艺术教育是必要的,与其他学科相比,艺术教育能帮助人们取得更高的成就。

欧美发达国家都很重视艺术教育。依据以脑科学为基础的学习理论及有关儿童认知神经发展的研究,美国图森联合学区发起了“艺术开启大脑”运动,将艺术教育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项目发起人之一琼·阿什可拉夫特认为,每所小学都应该提升艺术课的比重,因为艺术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改进薄弱学校有重大作用。“艺术开启大脑”项目运用音乐、戏剧、舞蹈、视觉艺术辅助阅读、写作、数学和科学的教育,每个学校雇用1个综合艺术专家和7个艺术家,这些艺术家与教师一起工作,通过艺术教育支持核心内容的教学。此外,学生还学习小提琴和管弦乐器等的演奏。这样的教育从幼儿园一直延续到八年级,一个学年36个星期,每周两节课,一节课30分钟。“艺术开启大脑”的项目校学生在阅读、数学、写作等科目上的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比校的学生。“艺术开启大脑”学校的教师在所有指标上都表现得更好,包括教学设计、整合艺术的教学以及对各种学习活动的创造性使用等。[3]

研究表明,艺术能力与较高的大学入学分数之间有一定相关。美国大学委员会报告说,1999学年,参加艺术课程的学生分数高于其他人。在大学入学测试中,学习摄影、艺术欣赏和艺术设计(摄影与电影制作的分数接近或相同)的学生取得了高出平均分47分的数学分数,而语言分数则高出31分。2000学年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4]

改善儿童的情绪智力。情绪智力是在现实中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艺术教育包含了情感教育,艺术作品中蕴藏强烈的感情因素,在艺术教育过程中通过艺术作品形象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最能打动学生,可以达到“以情动人”的教育效果。通过戏剧表演等方式可以训练和发展学生的移情能力,让学生在模仿中体验角色的思想感情,学习不同角色间的交往方式,学会从他人角度看问题,认识和理解不同角色的义务和职责,学会体谅别人,宽容他人,进而使同情心、责任心得到发展,逐步养成互相帮助的良好品德,并将负面的道德情绪体验转化为积极、健康、肯定性的亲社会行为。如在戏剧表演中,通过讨论、排练、演出等,学生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问题,从而采纳别人的观点,学会交流、合作与分享。

相对科学学习,艺术学习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艺术学习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不论是鑒赏作品还是自己创作,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见解,没有正误之分。艺术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过去和现在的人类经验;学会接受和尊重不同的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做事习惯;运用艺术的方式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处境;处理没有标准答案的情境,有效解决问题;分析非语言交流;评论艺术创作;使用多种方式交流想法和感受,更清晰有力地表达自己。

促进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发展。斯洛文尼亚的一项研究发现,艺术干预能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5]研究者与教师和外聘艺术家合作,对实验组开展艺术教育干预,学习内容包括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等,而控制组不参与这些活动。研究发现,在亲社会行为和道德倾向方面,艺术教育组的儿童对挫折表现出更大的承受能力,更加倾向于和谐地处理同伴间矛盾,与同伴相处时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与同伴和老师的合作更加融洽,表现出更强的适应性。另一方面,与对照组相比,艺术组儿童表现出较少的沮丧、焦虑、孤独和无助。研究者认为,艺术实践不仅提升儿童对艺术的感受能力和对美的想象力,而且为儿童提供了一种将艺术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的可能性,并且能提高认知判断能力,对儿童倾听同伴的想法、重建自己的想法和概念有积极的影响。

德国的Kirschner和Tomasello研究了团体的音乐创作活动是否影响儿童的互助与合作行为。实验组在完成任务前需参加3分钟的联合音乐活动,包括两人一起唱歌、跳舞和敲打乐器,而控制组在这3分钟也进行互动,但不是音乐活动。联合音乐活动或互动活动结束后,每组的儿童需要完成两个任务,分别测试儿童之间的互助行为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行为。结果发现,与没有进行联合音乐活动的儿童相比,完成联合音乐活动的儿童更愿意帮助对方完成任务,也更频繁地自发合作解决问题。[6]

剑桥大学的Rabinowitch等人研究了音乐团体交互活动对儿童同理心的影响。音乐小组互动项目实验组儿童参加一学年的音乐互动游戏和任务。控制组儿童也同时完成一些相似的游戏和任务,但是不涉及音乐。在项目开始前和结束后测量儿童的同理心。研究发现,一学年后,实验组儿童的同理心分数显著提高,也显著高于控制组。由此说明,游戏过程跟音乐互动结合在一起,可以促进儿童积极的社会情绪能力的发展。[7]

何为艺术教育的正途

树立正确的艺术教育观。很多教师和父母对艺术教育功能的认识存在局限性,把艺术教育促进儿童创造性发展的作用看得过于简单和肤浅,盲目追求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而不考虑艺术教育所具有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儿童艺术赛事的功利性对父母、孩子和教育机构产生了很大的误导,很多父母和学生为了中考、高考而刻意培养学生的艺术特长。

应该指出的是,艺术的效果不是直接生效的,其价值主要来自内在的经验或行动。艺术活动不是高效率的活动,我们不应将注意力放在短期的效率上。艺术教育发展的是那些需要经过长年累月的调整才能发展完善的神经系统,从认知能力到创造能力及情绪智力都要经过长时间的累积和沉淀才会有明显的改善,对儿童的艺术教育绝不能急功近利。激发儿童对艺术的兴趣。艺术教育中的拔苗助长表现在教师要求儿童学习抽象复杂的艺术知识,而不是让儿童凭自己的兴趣去喜欢某件物品或不喜欢某件物品。儿童感兴趣的可能是某个具体的艺术品,而不是一般的艺术概念。在观察艺术品的过程中,培养儿童感官的灵敏性,养成观察的习惯,发展其对艺术的持久兴趣。在学校的艺术课上,一些教师的教育行为往往是从刻板的教育计划出发,机械地灌输艺术知识,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体验孩子的愿望和想法,根据学生的真正兴趣来教学,使得艺术教育形式化。这样的艺术教育不仅不能促进儿童各方面发展,反而削弱了儿童天生的创造性。艺术教育必须改变这种状况,以激发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并长期保持这样的兴趣为主要目标。为农村儿童提供充分的接受艺术教育的机会。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一直是我国教育公平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受各方面条件限制,农村儿童获得的基础教育资源少于城市儿童,艺术教育资源更是如此。艺术在儿童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如果能够给农村儿童提供充分的接受艺术教育的机会,对于他们各方面均衡发展,对于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可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改变对儿童艺术创作的评价方式。教育系统关注艺术测试分数,导致学生减少对艺术的投入,而将注意力放在争取更好的分数上。如何让孩子更好、更快、更有效地接受艺术教育?我们认为,应该让儿童自己多体验,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保护儿童的创造动机和创造兴趣是培养儿童创造力的重要基础。在培养儿童创造能力的过程中,不应只看重儿童的创作结果,更不能以成人的角度和评价标准来评价儿童的创作成果,而应关注儿童的创作兴趣、自信、想象和思考,并积极引导和鼓励儿童。

沒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通过艺术教育,开发儿童大脑潜能,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艺术所带来的益处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正如那份划时代的报告《变革的捍卫者》所指出的:艺术教育可以提升成就感和幸福感,挖掘学习潜能,提高自尊、成绩、社会参与以及交流技巧。但是艺术活动必须得到恰当的设计、整合及充分的支持。[8]我们希望更多的学校把艺术教育作为儿童发展的重要需求和培养未来人才的有效手段,为发掘人的创造性资源服务。

[1] 周斌,刘俊升,刘柏涛.书法练习对儿童多元智力发展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0 (6):1509-1511.

[2] Hui A N N, He M W J, Ye S S. Arts education and creativity enhancement in young children in Hong Kong[J].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15,35(3):315-327.

[3] Opening Minds through the Arts.

Available:http://www.tusd1.org/contents/depart/oma/index.asp.

[4] College Board. The College Board: Preparing, inspiring, and connecting (on line). Available: http://professionals.collegeboard.com/gateway.

[5] Krofli· R. The role of artistic experiences in the comprehensive inductive educational approach [J]. Pastoral Care in Education, 2012, 30(3):263-280.

[6] Kirschner S, Tomasello M. Joint music making promotes prosocial behavior in 4-year-old children[J].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 2010, 31(5):354-364.

[7] Rabinowitch T C, Cross I, Burnard P. Long-term musical group interaction has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empathy in children[J]. Psychology of Music, 2013, 41(4): 484-498.

[8] Fiske E B.Champions of change: The impact of the arts on learning[R]. Arts Education Partnership & the Presidents Committee on the Arts & the Humanities, 1999.

猜你喜欢
大脑儿童音乐
最强大脑
最强大脑
最强大脑
音乐
留守儿童
最强大脑
六一儿童
音乐
秋夜的音乐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