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炼工纯始自然
——青少年教育断想

2016-07-16 15:27镇雄县教师进修学校云南昭通657000
人间 2016年20期
关键词:健康心理关注培育

王 靖(镇雄县教师进修学校,云南 昭通 657000)



百炼工纯始自然
——青少年教育断想

王靖
(镇雄县教师进修学校,云南 昭通 657000)

摘要:“树人”是艰难而漫长的,但又是关乎国家、民族兴衰存亡的百年大计。关注青少年成长,加强青少年教育就是为了“树人”,就是为了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党和国家领导,各级职能部门都十分重视青少年教育,特别是近年来,更是加大了未成年人教育的力度,无论是政策法规的颁布、基础设施的投入,都非昔日可比。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青少年的现状不容乐观。究其根源是不少官员过于看重“政绩”,其结果是教育的许多方面不落实,特别是道德人格品行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未曾在教育过程中得以切实的落实。

作为教育一线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全程中提升认识,改进方法,注重效果,是义不容辞的职责。“断想”就试图在这方面做一些抛砖引玉的探索,为“树人”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实实在在的工作。

关键词:关注;青少年;道德;教育;培育;健康心理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树人之艰难漫长。因为“树人”不仅要塑其形,更要塑其心,即为其锻造出高尚的人格品行,为其营造起一个健康的精神家园。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确需假以时日。只有经过长期不间断的正确打造,方能使然。这就是所谓的“百炼工纯始自然”的道理”。

“树人”艰难,却又极端重要。因为这关乎到我们国家民族的兴衰存亡与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然而这些年来,青少年的现状并不乐观,已经引起了社会上下的广泛关注。究其原因,固然复杂,但教育的很多方面不落实,绝对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如果这一命题成立,那我们首当其冲的学校和身居一线的教师又该如何认识?为何行动呢?这便是“断想”之用心所在。

一、青少年教育仍面临“三不到位”的严峻形势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都得到了快速的提升,令世人瞩目。作为一名教师,我内心充满了骄傲和自豪;作为一名教师,丝丝焦灼和危机又不时牵动我的神经。因为,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媒体的报道,就不难发现有关青少年的信息,诸如违法犯罪、自杀或被杀,吸毒、泡吧,出走更是屡见不鲜。请看:清华大学在读硕士生刘海洋在公园用强酸喂熊,青年农民黄勇诱杀十数名无辜青少年,15岁的中学生陈贤能喝农药自杀身亡,云大学生马加爵杀害4名同学……另据教育部、公安部、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等单位对北京、天津、上海等10省市的调查,平均每天约有40名学生非正常死亡。这些都是触目惊心的事实啊!这难道是我们的政府关心不够?是我们的社会关注不够?还是我们的学校关怀不够?或我们的家长关爱不够?看来都不是。

先说政府的关心。我国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无不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把它列入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新修订的宪法总纲第24条中仍写入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以及提倡和反对的具体内容。其它还有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在具体的运作中,政府又发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公民道德行为规范的号召。近些年,党中央、国务院及政府有关部委又接连发布了一系列关于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法规、文件、号召,如“加强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通知”、修订“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等。这一切说明党和国家对青少年的成长、道德道德教育无微不至的关心。

再说社会的关注。中华民族这个群体历来有着“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光荣传统,关注下一代的成长,是我们这个社会(包括海外华侨人社会)的责任。如“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宏志班”的开设等,就使成千上万的青少年得以完成学校教育。

学校的关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学校都是把青少年当作祖国的“花朵”和栋梁来呵护、来关怀、来培养,于是教师也被誉为“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校在管理制度、环境营造上,都在逐步推进以人为本的人事关怀。这一切也是在实现一个共同目标:让我们青少年一代能茧壮成长。

家长的关爱就更不用说了。每位家长,无论贫富,都把孩子的教育成长当作家庭的头等大事。

既然如此,那我国青少年的现状又何以堪忧呢?又何以说青少年教育仍面临严峻形势?其重要原因就是“教育”的“三不到位”:“树人”的认识不到位,“树人”的方法手段不到位,“树人”的保障机制不到位。

二、营造精神家园,锻造人格品行是教育的头等大事

这里说的“教育”,首先是广义的教育,也可以称之为“大教育”,它涵盖了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对青少年的教育、关心和救助。狭义的教育,就是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大教育”的总体目标都是“树人”,就是让我们的青少年都能健康成长,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后备军和重要梯队。但在相当一部份人的骨子里,或说潜意识中,似乎教育就是学校或直接就是老师的事。

古人有“士有百行,以德为首”之说,这说明“德”是“士”(泛指读书人)的根,是做人的本,当然也是教育的基本,“以德治国”恐怕也包含了这根本。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得更加直截了当:“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可见“德”在社会、人生中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现代中国人,相当多的人都是从小就开始接受教育的。他们从幼儿园或学前班一直读书,一直读到小学、中学、大学,有的还读了硕士、博士,学识算丰富了。但只要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他们中的不少人都或多或少地忽视了“德”的锻造,才会有“迷途羔羊”、“失足青年“、“少年犯”这些羣体的出现。这些群体的出现并不可怕,照有些专家的说法,这是我们这个处于“转型”期社会的一种“必然现象”。我认为最可怕的是不少人对青少年教育“三不到位”现实的漠视。

首先是“树人”的认识不到位。这里说的“不到位”,是指在我们政府官员(特别是主管教育的)、家长、学校(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把“以德为首”的树人目标落实在行动中,溶化到血液里,并始终如一地、千方百计地做下去。不是吗?为了“政绩”不少地方官员将本来就少得可怜的教育经费长期挪用,不要说增添教育的设施设备,就连教师的工资也不时断档。不少网吧、地下书摊的老板们正在源源不断地为我们的青少年提供黄色、黑色的“粮食”,大赚昧心钱。在家长中,有的人只知道挣大钱,把孩子交到学校就万事大吉了,一旦孩子出了事,就向学校“讨说法”。

再就是“树人”的方法手段和保障机制不到位。这两不到位,往往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比如学校教育中,校长、老师之所以不想或不能把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精力技入到“德育”方面,就是与我们的评估机制不够科学有关。因为他们的切身利益,如评优、晋升、晋级等,往往都会在分数面前“失缘”、“落马”。

三、营造精神家园,铸造人格品行的既定目标必须坚持不懈

一个民族,最紧要的是营造好和守护住自己的精神家园,一个人也如此。精神家园是什么?它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吏的伟大民族,但它已经历过不少苦难,即“想做奴隶而不可得的时代”、“暂时稳了奴隶的时代”。今天,这个民族又重新崛起了!我们不仅守护住了自己固有的精神家园,还正在营造更高更好的家园。因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可见守护住对民族的根基,对于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持续发展是何等的重要。

“弘扬民族精神”对不少人来说仅仅是个口号而已。且看我们身边的青少年的衣、食、住、行、育、乐就不觉奇怪了。幼儿园的娃娃们也竞相亮出洋品牌,以显示自己的“优越”,正如一篇谐越短文写的:“知道这世界变化太快的越来越多,能把持这变化的越来越少,知道‘景岗山’的人越来越多,知道‘井岗山’的人越来越少,知道‘比尔’的越来越多,知道‘保尔’的人越来越少,知道‘关之琳’的人越来越多,知道‘之琳’的人越来越少,知道“就要发”的人越来越多,知道“九一八”的人越来越少。”这说明我们的精神家园正四处受到“白蚁”的威胁,“灭蚁”工程有偿服务待加强。

“灭蚁”工程最有效的手段和方式就是加大少年儿童道德教育力度,打一场“人民战争”,千方百计给青少年营造出一个人健康成长的环境,因为“一个人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主要看你们在五岁以前使他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你们在五岁以前不正确地教育他,那么以后就不得不进行再教育。”这正是我们祖宗常说的“人看从小,马看蹄爪”的道理。环境对人的影响,特别是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不可低估。“只有环境和教育,才能把牛顿变成科学家,把荷马变成诗人,把拉斐尔变成画家。”(汉·黑尔维修语)在目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我们都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社会各界、家长、学校必须以实际行动落实党和国家一系列有关青少年教育的决定,要逐步建立起责任追究制度,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出一个更加安全的社会环境。

第二,文化娱乐界、教育出版界应为未成人提供更多思想健康进步、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活泼多样、价格高低适中的文字音像读物,让青少年有更多的选择余地,有更多放心的地方可去。近几年来,全国在这方面的步伐明显加大,实在令人欣慰,关键还在于切切实实、持之以恒地加以落实。

第三,学校教育应全程全科贯穿民族精神教育,确保“民族精神代代传”成为现实。中小学校,特别是我们西部农村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免费为学生提供一些“国学”资料,坚持一些活动,如“古诗文名句”的背诵和吟唱等。这方面可借鉴北京、台湾等地的一些做法,如北京就开办了几十所“国学”幼儿学校。

第四,作为教师,更要以德育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座右铭)要有点奉献精神,更要耐得住寂寞与清贫。这就是闻一多的“红烛精神”、“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第五,呼吁有经济实力的社会有识之士,在“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范下,创办更多的学校,让所有青少年都能接受较为正规系统的教育。有人说“多一所学校就少一所监狱”,这是不无道理的。

德育是树人的根本。但一个健全的人,还必须同时具备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

其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树立完整的健康观,必须成为青少年教育的重中之重。

作为教育主力军的教师,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树立完整的健康观都要迫切需要的加强的重大课题。学者认为,完整的健康观应该是身体、心理、社会、适应、道德的“四完满”,有人得出结论:“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可见心理健康在人一生中的地位。

知识就是力量,适应就是财富,这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这是好现象。但我们也不得不正视“共识”背后的疏漏:对心理健康的忽视。这个问题如不引起教师的高度关注,并加以很好解决,说小点关乎千万个家庭的前途和幸福,说大些有碍于国家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碍于中华民族的振兴与崛起。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相关部委,明显加大了青少年教育力度,目标明确,关键是全社会如何紧急行动起来,认真抓落实。作为教师,就是千方百计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些认真的探索和切实的工作。

第一,努力营造平等、友善、和谐的精神氛围。为此,教师就要用自己的行为语言,包括肢体语言,在孩子们心里建立起信任感,让所有的学生都感到你对他们是一视同仁的,是可信赖的,是亲切可爱的,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不仅如此,还要逐步扩展到所有学生之中,让亲和力成为班集体的纽带和动力。

第二,努力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和教学相长的教学方法。为倡导和鼓励自学与互学、提问与质疑、合作与创新,让人人都有表现自我、拓展自我的机会,让人人都能享受到学习的成就与快乐的滋味,从而激发学生更加自觉、努力、愉快地投入学习的热忱。

第三,让法规和原则更加人性化。传统心理上,说到校规校纪,说到法律,孩子们的等一反应就是“怕”,于是回避、逃避、造假,这不是自觉。不自觉,就不能养成人格品行的定势就不能达到“百炼工纯始自然”的境界。因此,我们在落实校规校纪时,就要更加人性化,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去认知,去自觉履行。

第四,对家长的走访和培训应走向制度化。如果能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间架起一座畅通的渠道,及时沟通、排解,许多不该发生的悲剧都可以避免。

第五,千万不要把特长教育引入“神童制造”的误区。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我们的一切努力,只是让学生成为合格公民打下好的基础。

青少年是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希望,而他们又是一个未定型、可塑造性极强的特殊群体,这就特别需要全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爱,而且是一如既往的,持之以恒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百炼工纯始自然”的结果。这就是我对青少年教育的一点断想。

参考文献:

[1](清)张问陶《论诗十二绝句之三》:“跃跃诗情在眼前,聚如风雨散如烟。敢问常语淡何易,百炼工纯始自然。”笔者这里是借作诗的经验来喻“树人”的途径。

[2]文章中引用的事实材料,都来自电视、报刊等媒体。

[3]《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4]《邓小平文选》第2卷408页。

[5]鲁迅《灯下漫笔》、《中国人失提自信力了吗》。

[6]《读者》半月刊04年7期《点滴、言论》栏目。

[7](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语。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272-02

猜你喜欢
健康心理关注培育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如何培养“优秀生”的健康心理
加强班级教育有效管理,激发学生追求幸福指数
奥朗德“关注”锦江增持雅高
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透健康心理
马斯洛理论与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健康心理养成教育研究
美国宗教自由报告“关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