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县发展和改革局 池青梅
大田县富硒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大田县发展和改革局 池青梅
福建省大田县别名“岩城”,地处八闽腹地,全境富硒资源丰富,被誉为“中国高山硒谷”。但是大田县富硒产业开发较晚,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标准体系建设及品牌意识。针对大田富硒产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该文提出了加快大田县富硒产业绿色发展的若干建议。
大田县 富硒产业 绿色发展
硒作为人体必须的一种微量元素,它的营养和保健价值已得到广泛认可。富硒农业是新兴产业,可以帮助人们补充硒元素,市场前景广阔。大田县桃源镇、上京镇、武陵乡一带土地富含硒元素,含量达 0.45mg/kg以上,大大超出全国平均水平。为此,开发利用富硒优势资源,推动富硒农产品产业链条延伸和产业聚集,对于提高大田县特色农业产出效益,加快生态型农业产业化提升,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绿色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田县全境耕地面积21.75万亩,土壤表层硒元素含量最大值为2.34mg/kg,最小值0.13 mg/kg,平均值0.4mg/kg。其中,硒含量≥0.4mg/kg的富硒土地面积有836 km2,占全县36.4%;硒含量≥0.8mg/kg的很富硒土地面积有84 km2,占全县3.7%,主要分布在武陵、桃源、上京等9个乡(镇)。
1.1 完成产业规划
一是开展富硒土壤详查和农产品硒元素含量测定,先后组织了278个农产品和土壤样品送往国家富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进行硒含量检验,经检测,稻谷、茶叶、红菇、萝卜、甘薯、生姜、提子、笋干等农产品达到了富硒农产品含量标准,均属于天然富硒农作物。二是制定了富硒产业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和推进富硒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将它作为推动传统农业向科技型、有税型的现代特色农业转变的重要抓手,全县富硒产业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1.2 建立示范基地
建立了富硒基地10000亩,其中富硒稻米基地2000亩,茶叶基地2000亩,油茶基地2000亩,萝卜基地1000亩,蔬菜基地1000亩,水果基地1000亩(柑桔、葡萄各500亩),甘薯基地500亩,生姜基地500亩。
1.3 提升科技品牌
加快产品开发,依托基地已成功开发大米、珍珠粉、米粉、萝卜等一系列富硒农产品。2015年,大田县获得“中国高山硒谷”称号,并由福建金凤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了“硒田”公共商标。福建仙顶实业有限公司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联合成立福建省富硒茶研发中心,解决了在茶叶产业提升富硒水平等技术难题。
2.1 开发较晚,积极性不高
大田县虽然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大田县富硒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但个别部门、乡镇、企业和农民认为发展富硒产业周期长,积极性不高,富硒产业发展缓慢。
2.2 缺少龙头企业,带动力不足
当前,大田县富硒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龙头企业带动不足,除了农翔(福建)食品有限公司致力于稻米、山茶油、去火梅等富硒农产品的生产,市场开发较浅,占有率不高,在带动基地建设、农户参与方面显得力量不够。
2.3 缺失标准,品牌知名度低
由于缺乏一套完整检测标准和权威的检测机构,许多农产品都被贴上了富硒的标签,成为富硒产业长期发展的隐忧,缺乏品牌意识。
大田县属重点生态功能区,是省定实行农业优先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考评方式,发展富硒产业对于推进规模开发、打造品牌优势,推动“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3.1 完善富硒产业体系建设
3.1.1打造富硒产业链与产业集群
根据大田县富硒土地资源普查情况和富硒产业规划布局情况,应重点发展以水稻、茶叶、蔬菜、金姜、木薯、洛神花、中药材、食用菌等为主的种植业,以肉兔、湖羊、生态鸡为主的养殖业,以油茶、雷竹、水果为主的林果业,形成富硒绿色果蔬加工、粮油加工、茶叶茶多酚系列产品、洛神花、中药材、肉品加工、食用菌加工、富硒生活方式体验等多条产业链。
3.1.2建设质量标准体系
从源头入手,稳步建立富硒土地认证制度,让每一寸富硒土壤戴上“身份证”。从生产入手,制定涵盖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产品加工等富硒全产业链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加强大田富硒产品的统一标准化生产与管理。从流通入手,开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等“三品”认证,建立完善的富硒产品认证和检测系统,逐渐实现富硒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3.2 推进富硒产业融合发展
3.2.1富硒农产品开发利用与营销工程
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富硒产业,加强富硒产业平台区建设,重点加快国家富硒农业公园建设,建立一套完善的富硒种植、研发、加工、销售、配送、体验等全产业链体系。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对接合作,强化富硒产业链和协同创新链建设,推进富硒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引导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富硒新产品。鼓励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培育一批富硒产品产业化经营组织,引进和培育富硒产业龙头企业,组建大田富硒产业联盟,促进富硒产业规模化、集团化发展。抢占“互联网+”风口,抓好富硒产品营销方式创新,重点推进大宗富硒农产品现货电子交易市场建设,加快大田富硒产业信息化融合进程。
3.2.2富硒生活体验工程
打造“富硒产品+富硒农业+旅游业”的富硒产品体验基地。依托桃源、建设、广平、屏山、吴山、武陵等乡镇优越的自然人文景观条件、生态环境,结合富硒种植业、富硒林果业和富硒产品,打造集富硒农业种植观光、富硒美食、农耕游乐、养生、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富硒产品体验基地,实现富硒产业从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融合发展。
3.3 实施富硒产业品牌战略
以“中国高山硒谷”的区域公共品牌为引领,强化产业、标准、商标、包装、监管、宣传的一致性,并贯穿于富硒产品的策划、生产和销售全过程。引导企业围绕富硒产业链开展创业创新,支持开展富硒新产品开发和富硒产业相关新技术的专利申报,形成富硒产业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商品品牌协同发展的“三位一体”品牌发展战略。举办“大田·中国高山硒谷”节庆活动,以“富硒美食”“高山茶文化”“洛神花”“运动健康”等不同主题打造洛神花音乐节、高山硒谷马拉松、国际富硒美食节、高山茶文化节等系列活动,打响“中国高山硒谷”品牌。
3.4 扶持富硒产业,助推精准扶贫工作
大田县是原中央苏区县,全县836km2的富硒土壤大多集中在贫困地区、革命老区。这些地区生态环境优良,适合发展富硒特色产业。立足大田实际,要将发展富硒产业与精准扶贫工作联系起来,扬长避短,着力提高农业增效、促进农民增收。
3.4.1规划引领
依托全县生态富硒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结合全县扶贫开发规划,将富硒产业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扶贫系统产业扶持的重中之重,纳入重点项目盘子,予以系统规划。每年可选择5~10个富硒土地贫困村、10~20个名特优农产品基地进行试点开发,为全县大力发展富硒资源产业做好典型示范。
3.4.2整合扶持
对地处富硒产业发展规划区内且已规划的特困村,优先安排整村推进项目,并在产业扶持和基础建设资金中,用于富硒产业的发展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量均不得低于60%;对扶贫产业补助项目,60%用于扶持生态富硒产业相关合作社发展;对富硒产业生产各个环节所需的各类人才,可联合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共同培育专业型及电商营销人才;推动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向重点贫困村倾斜,支持富硒产业育种(苗)、基地建设用地的配套建设。
3.4.3带动全民
采取“农户+基地+企业”的发展模式,在发展富硒农产品种植、养殖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硒+现代农业”“硒+制造业”“硒+旅游及服务业”发展,形成农户广泛参与的富硒全产业链条,由此带动更多的财政投入、项目建设、融资政策,带动全社会资金尤其是外来资金投向大田县硒产业,有效促进贫困地区农民就业,增加收入,实现精准扶贫。
[1] 福建省大田县富硒产业规划[Z]. 2015.
[2] 大田县富硒产业发展情况报告[Z]. 2016.
[3] 关于推动大田县富硒产业加快发展的调研报告[Z]. 2015.
[4] 大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大田县年鉴·2015[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5.
[5] 大田县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情况的报告[R].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