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黄孙钵
积极利用碳交易制度 助推经济发展低碳转型
厦门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黄孙钵
发展低碳经济是当今世界发展潮流,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小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低碳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温室气体排放具有总量大并将持续增长、人均排放高、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等特点。积极利用碳交易制度,降低环境成本,促进技术进步,发掘减排潜力,是顺应国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也可以在应对国际形势中争取主动权,对助推经济发展低碳转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碳交易 制度建设 经济转型
全球变暖是当今国际社会的热议话题,而有关碳排放量的问题则是历届全球气候会议的焦点。从哥本哈根会议到南非德班会议,都在讨论如何降低各国碳排放量的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长期、稳定的高速增长,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传统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对能源和资源依赖度较高,形成了以高消耗、高排放和高污染为特征的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路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也是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问题,将严重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核心,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为目标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全球气候环境合作的要求。通过市场对与碳相关的资源和环境进行有效配置和利用,以市场机制推动节能减排,挖掘中国巨大的减排潜力,是实现中国乃至世界低碳经济转型的重要手段。
目前,我国已有七个省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深圳)作为碳交易试点区域,其中既覆盖了经济发达地区,还纳入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通过政策、技术和能力建设上的工作,这些省市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碳交易市场,为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小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低碳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过去30多年里,我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迅速,主要原因是经济保持高速增长、能源利用结构高碳化等。我国温室气体排放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1 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并将持续增长
据统计,我国温室气体净排放总量从1994年的36.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增长至2005年的70.46亿吨,增幅约93%,年增长率约6.2%。二氧化碳与甲烷是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组成部分,能源活动是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
中国的国情及其所处发展阶段决定了我国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持续增长的趋势短期内难以根本扭转。对于中国未来温室气体排放,国内外研究机构开展了大量研究,通过情景设置、模型分析、国际比较等研究方法预测,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将于2025—2030年达到峰值,峰值约为100亿~130亿吨二氧化碳。
1.2 中国人均排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近30年来,我国人均碳排放量增长较快。据国际能源机构(IEA)统计,2013年中国人均CO2排放量为6.60t,比1990年增长243.8%,比世界平均水平高46%;但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是世界经合组织成员国家的69.1%。
1.3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但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据IEA统计,2013年中国单位GDP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为1.85kg CO2/美元,比1990年的4.16kg CO2/美元下降了55.5%,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只下降了28.8%,OECD国家下降了31.8%。但我国碳排放强度仍高于全球平均水平(0.57kg CO2/美元),约高出224.6%。
中国经济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对能源和资源依赖度较高。以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的低碳经济模式,取代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保障能源安全、应对全球气候的现实需要。
2.1 低碳经济转型是保障能源供应安全的需要
快速发展的经济伴随着急剧增长的能源消耗,使我国的能源对外依存度日渐提高,给国家能源安全带来威胁。中国的能源资源较为匮乏,能源利用效率低,为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保证能源供应安全,必须走低碳能源发展道路。优化能源结构、降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大规模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既是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核心内容,也是低碳经济转型的目标要求。
2.2 低碳经济转型是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的需要
我国是煤炭消费大国。煤炭是所有能源中伴生污染排放最多的一种,大量使用煤炭等化石燃料使我国遭受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民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此,向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经济转型是确保国家环境和生态安全以及人民身体健康的要求。
2.3 低碳经济转型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需要
未来气候持续变暖所带来的影响将是全方位、大尺度、多层次、长期性且不可逆的。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居全球第一,向低碳经济转型既是对本国人民负责,也是顺应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形势、加强国际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和体现负责任大国的举措。
基于市场失灵、产权等理论的碳总量控制与交易制度(简称“碳交易制度”)是国际上广泛采用的市场化低碳政策手段。它是体制机制方面的创新,辅以政策法律、技术手段和制度建设,通过设定强制性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并允许进行排放配额交易,为排放实体提供经济激励以达到环境质量要求。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碳交易制度是一项重大体制机制创新,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
3.1 使环境成本内部化
如果环境外部成本不是由开发利用的主体承担,势必会造成资源和环境因价格低估而被滥用。一方面,碳交易制度设定的排放控制目标强调了环境容量资源的稀缺性,又通过建立交易市场进行碳定价,使环境成本内部化。另一方面,市场机制为低碳技术、产品等提供了新的定价机制,节能减排等行为产生的环境效应在交易市场中得到量化,产生了环境正外部性。交易制度产生的碳价格不仅能体现温室气体排放的社会成本,更能激励节能减排行为,进而有效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碳排放权交易作为一种“创建市场”的减排政策工具,与其他交易不同的是,碳排放权“资产”产生的重要前提是人为对碳排放总量进行设定和对重点排放单位的有效监测。作为交易商品,碳排放数据就是“真金白银”,必须准确。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能耗和排放的主体,通过交易市场,企业因减少碳排放获得收益,积极性得到激发,将有效降低社会的减排成本。
3.2 促进技术进步,挖掘减排潜力
中国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利用效率低,钢铁、水泥、合成氨、炼油等行业的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21%,与发达国家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通过技术进步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带动温室气体减排的潜力巨大。对此,应广泛采用成本有效的节能减排技术、新能源技术、燃料和原料替代技术并实施技术转型,大幅度削减碳排放量。碳交易机制为排放实体选择这些治理技术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激励,激发企业开发和应用低成本治理技术的积极性,促进实现减排潜力并提高减排效率。
3.3 顺应国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我国全面深化经济改革的重点。环境容量是有限的公共资源,环境问题的“外部不经济性”导致环境资源配置的“市场失灵”。2016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建立碳排放权和排污权交易制度、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作为具体改革试验任务之一被列入其中。碳交易制度可以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实现环境容量在温室气体排放主体间的优化配置,符合市场经济规律,顺应国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
3.4 在应对国际形势中争取主动权
2015年,在全球范围内政治经济形式持续动荡、经济复苏仍显缓慢的情况下,全球碳市场交易量约为79亿吨,交易额为573亿欧元。显然,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中,碳排放权交易越来越受到关注,未来碳市场的发展很有可能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制度选择和发展潮流。《京都议定书》规定了附件一国家可以通过排放权交易帮助其实现减排。当前,碳排放交易制度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占据碳定价和规则制定的优势,并通过航空排放交易等一系列手段进一步规制发展中国家。在各类碳金融产品可能相继产生和发展,碳市场和碳金融可能发展为国际低碳发展竞争中的重要环节的国际形势下,建立以我国为主的碳交易体系将有助于我国在正在形成的国际碳市场中争取到更多主动权,提高我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总之,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形势较为严峻,基于市场机制建立并推行碳排放交易制度助推低碳经济转型,是我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破解能源环境约束的有效举措之一。
[1]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中心. 2016中国碳市场报告[M]. 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6.
[2] 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 低碳经济论[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3] 何建坤. 中国能源革命与低碳发展的战略选择[J]. 武汉大学学报,2015, 68(1): 5-12.
[4] 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5).
[5] 李旸.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路径选择和政策建议[J]. 城市发展研究,2010, 17(2): 56-60.
[6] 陈诗一. 中国各地区低碳经济转型进程评估[J].经济研究, 2012(8): 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