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花
摘 要: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小学阶段要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充分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关键词:阅读;内容和形式;层次 ;指导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6-023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6.15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充分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字字句句体现了小学阶段要以读为本。
一、文本深处有精华——读的内容
读什么?读文章的亮点与重点。要抓住关键词句,通过读来体会对阅读的独特作用。比如《猴王出世》一课,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能体现石猴特点的字词句,通过读,引领学生明白了文章“写什么”的问题,也就是石猴的独特个性。然后通过“读—悟—再读—再悟”的反复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重点词句的规律,感受吴承恩在遣词造句上的成功之处,每读一次学生的认识都提高了一步,逐步弄清了这样的石猴,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写出来的,即“怎么写”的问题。我归纳了一下:1.读这样的句子,你仿佛看到石猴在干什么?2.这山中是石猴的快乐老家,自由天堂,谁再来读读,读出石猴的自由、快乐来。3.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请你把他读出来。4.我建议大家读读猴子的语言。5.换一种写法,能有这样的感觉吗?变成“我进去吧!”读读。6.请你关注这个“都”字,再建议加上动作读一读。这样的问题设计显然是紧扣文本关键内容,突出文本主旨的,而且体现了层次性,呈现螺旋上升之势。
二、繁花渐欲迷人眼——读的形式
朗读的形式除了齐读、分读、自由读,分角色读以外、还有范读、选读、复读、赏读,仿读等。教学时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恰到好处地运用,让学生提高朗读兴趣,提高朗读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比赛时有对居里夫人刚毅,端庄性格的深情诵读;有对美猴王自告奋勇,毛遂自荐,据理力争的放声朗读;也有对杭州花港边聋哑青年在春花烂漫时,炎炎夏日中,瑟瑟秋风里,呼呼北风中持之以恒的入情入境的引读。抑或是低年级孩子纯真质朴的童语;还是妙曼女子,婉转动听的心声,还是世俗老人岁月感悟的箴言。所有的朗读形式都是为朗读的内容服务的,点明文章的主旨、内涵的。
三、唯闻书声心迹流—— 读的理由
“读”是手段,也是目标。在引导读的过程中可以完成教学任务,突破重难点。这样课堂教学立足的层面是朗读能力的培养,课堂是教师引导学生如何读好课文的指导过程,是学生朗读实践的习得过程。如在《桥》这一课的教学中,王老师抓住老汉的言行,注重以读为主线展开教学,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课中,王老师采用反复读,强调学生多角度的阅读。通过这样的朗读,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了学生的感悟和朗读能力。党支书记老汉的形象也在一遍遍的朗读中由模糊转向清晰,由平凡变得伟大,由平面趋向立体……
四、层次旋上白云间——读的层次
朗读训练有它的阶段性,对学生来说,有基本要求、较高要求、最高要求。教师要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提高认识,加深理解。仍以《猴王出世》一课为例,为了读出猴王的形象这一环节,教师设计了这样几个层次:首先学生充分感知文本,让学生“自由、放声”地读出相关内容,在明确了文意后,老师请学生读出石猴的“自由、快乐”味道,然后引领学生品读发现文中“顽皮跳跃”的鲜活形象,探究作者是用哪些相关的元素描写出来的,学生在边读边悟的过程中发现了排比、拟人、对偶等写作手法的巧妙运用,并将内容与形式高度融合下塑造出的石猴的形象,通过自己的体会感悟朗读表达出来,这样学生不仅明白了文章要写什么,还领悟到怎样写、怎样读。最后联系生活实际,将文本中的形象脱颖而出,活生生地屹立于读者眼前,留在读者心中。每一次的读,学生都是有目的,带着问题去读的,实现了从整体—部分——整体的感悟过程。这样的层次呈现了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螺旋上升的梯度,避免一灌到底弊端。
五、未成曲调先有爱——读的指导评价
朗读的指导要科学、合理。首先,关注学生的情绪,巧评价、善引导。小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会产生某种情绪体验。因此,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不要一下子就对学生提出很高的朗读要求,而要通过富有启发性、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诱导、评价。我在执教《杨氏之子》一课时,由于这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结合文言文自身特点,首先考虑到激发孩子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评价语言侧重激趣引导,列举一二:解题之后,教师联系课题介绍自己,并请学生用同样的方法介绍自己,生1:“我是李氏之子”生2:“我是阮氏之子,也是阮氏之女。”老师评价:“阮氏之女甚聪惠!”;读好文言文是学好文言文的重中之重,在指导学生读时我用这样的语言评价:“老师听出来了,你读得很努力,只是个别地方的重音啊,停顿再鲜明一些,我觉得味道就更浓了,比如说,这一句……你再试试!” “这才读出味道来了,注意语气,语调的变化!” “读得字正腔圆,意断气连,韵味十足,就应该这样来读!”“谁和样氏子一样聪慧,请你来读。”“同学们,古文在以前是没有标点的,没有标点的《杨氏之子》谁敢尝试读?”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朗读的兴趣,为以后学习文言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堂中,学生将文本经过自己的理解、内化、吸收,转化为声音读出吾心的时候,将是学生与作者、文本,三者融为一体,产生共鸣的时候,这便是语文课堂最深情的语言,课堂最动人的情景,这便是我心中追求的圣洁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