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松
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统筹把握六大关键点
文/刘松
日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粮食流通工作会议均明确指出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抓住关键点,找准着力点,积极稳妥化解供给侧和需求侧不对称矛盾,增加有效供给和需求,推动实现更高水平的供求平衡。粮食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和战略物资,破解当前粮食供求阶段性结构性难题,关键在于建立健全促进粮食供求平衡的长效机制,打破粮食“多了少了、少了多了”的历史怪圈,防止调整过度导致个别品种供求失衡、价格大幅波动,切实增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
持续性、稳定性。这既给我们指明了深化改革的前进方向,又提供了加快发展的不竭动力。作为一名老粮人,笔者忍不住叫好!同时认为,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于正确分析形势,统筹把握六大关键点,切实加快社会主义粮食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新建设。
2015年我国粮食总产高达12428亿斤,比上年增长2.4%,实现十二年增,成绩来之不易。但也清醒看到,我国粮食生产品种、地区等结构性矛盾突出,增产的粮食主要为玉米等饲料用粮,十年来仅玉米就增加产能约1亿吨,且大多分布在“镰刀弯”地区,还存在土壤、地下水、化肥、农药等过度利用等现象。同时受国际粮价大幅下跌、国内生产成本持续抬升等因素影响,国内粮食生产、流通、消费、加工转化、进出口等诸多领域环节出现高产量、高收购量、高库存量、高进口量、高价格、高补贴等多高叠加现象,严重影响制约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发展与安全。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要准确把握我国粮食生产、消费特点和长期处于紧平衡态势,抓住农业转型升级历史机遇,由过去侧重关注粮食产量,转变为既保产量、又重质量,还要注重增加农民收入和保护环境,努力实现可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要树立大食物观念,坚持保护利用土地、耕地和种粮用地三条红线不动摇,在保证国内粮食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前提下,合理调整粮食生产布局结构。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试点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平衡粮食供求矛盾,促进土地休养生息和可持续发展。要大力调整粮食品种结构,推广种植高产、优质、高效小麦、稻谷主粮和小杂粮品种面积,保证粮食产量,提高粮食质量。大力压缩“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面积,改善品种结构,缓解供求矛盾。要主动适应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土地流转,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集体农庄,提高土地规模利用效益。要努力提高复种指数和田间耕作、管理技术,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目前国家实行中央、地方、社会粮食储备和家庭农户、城镇居民存粮与企业周转库存并存的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组织体系和政策措施。近几年来,受执行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等影响,主产区丰收的小麦、稻谷、玉米、大豆等主要品种大多进入国库储存,粮权归中央,增大了中央储备规模。但玉米、大豆等饲料用粮品种占比较大,价格偏高,消化困难,又进一步增大了中央财政负担。同时,受地方财力、管理考核等影响,地方各级政府按“产区不少于3个月、销区不少于6个月”的国家规定要求应建立的粮食储备,也尚未完全落实到位。另外,受消费习惯、主食产业化和企业经营困难等影响,广大消费者、粮食经营企业存粮意识淡薄,未能实现藏粮于民、藏粮于企,缺乏必要的社会粮食储备和周转库存,又进一步放大了中央、地方粮食储备库存压力。对此,要引起重视。重点是妥善处理中央、地方政府及储备粮企业之间关系,合理调整统计口径、测算依据、规模和管理办法,严格按照国家要求、标准分级建立落实粮油储备,扩大地方储备规模,大力压缩玉米、大豆等饲料用粮储备数量,改善品种结构,推广小包装储存,确保储备粮油规模合适、品种结构合理、管理体系明确、储存质量安全。
近几年来,受国际粮价大幅下跌及国内生产成本不断抬升等影响,又出现了粮食品种全面进口现象。据统计,2015年全国粮食进口约1亿吨,主要为大豆、大麦、玉米等饲料用粮或替代品种,进一步放大了个别品种国内粮食市场供给结构性过剩矛盾。对此,我们要正确对待,准确把握粮食进出口贸易的功能作用,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目标不动摇,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搞好进口配额,加强内外贸协调配合,充分发挥粮食进出口的调剂余缺、丰富市场、活跃流通作用,防止过度进口冲击国内粮食市场,也要避免依赖进口冲击保障粮食安全的主动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再加上农村城镇化、现代化步伐加快,市民群众粮食消费多元化、精品化、便捷化、安全化等特征日益明显,普遍追求高、精、尖、新、奇、特名优产品和小包装、小杂粮品种,同时又导致过度加工、损失浪费等问题。对此,一要树立科学消费和正确的膳食营养观念,提倡合理消费、适度消费,避免过度精深加工造成损失浪费,增加适销对路的名、特、优、新品种和小杂粮品种,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消费需要。二要加快实施国家“粮安工程”、放心粮油工程,推进主食产业化,强化质量意识、安全观念,建立完善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实行粮食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和召回制度,逐步实现粮食质量安全监管条块监管责任有机融合,确保区域粮食质量安全、放心消费。三是加大爱粮节粮宣传教育,提倡适量就餐、合理用餐、均衡膳食营养,开展光盘行动,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杜绝舌尖上的腐败和浪费,争做爱粮节粮的表率,促进国家粮食安全目标实现。
要对近年来国家实施的最低收购价政策、临时收储政策、粮食直接补贴等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措施进行正确评估、积极调整,探讨实行目标价格政策、“三合一”补贴政策等,完善资金、信贷、保险、税收、土地流转等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国家粮食政策措施、经济杠杆的激励调节、目标导向作用,全力促进粮食生产有效供给、有序流通、合理消费。
要准确把握粮食安全由直接管理、微观管理、计划调控、行业指导向间接管理、宏观调控、社会监管、法制保障和依法行政、依法管粮、建设法治粮食转变的新特点,进一步强化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观念,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办法及实施细则,分解落实各级政府、部门单位、经营主体和个人责任,明确任务目标,形成整体合力。要增强依法行政、依法治粮观念,争取早日出台粮食法,提高粮食安全立法层次,完善各项配套措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提高效能,切实加快法治粮食建设进程。要充分认识宣传舆论、政策引导积极意义,强化责任,突出创新,综合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传统媒体和微博、微信、APP等现代网络传播技术,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广泛宣传,营造浓厚氛围,推进粮食商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任务、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作者单位:山东省即墨市粮食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