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促进粮食“两侧”结构相适应的辩证思考

2016-07-14 05:33丁声俊
中国粮食经济 2016年3期
关键词:粮食供给改革

文/丁声俊



对促进粮食“两侧”结构相适应的辩证思考

文/丁声俊

本文运用辩证唯物方法论、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阐述了粮食“供给侧”和“需求侧”结构改革的内涵及其辩证统一的关系;又从“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客观规律出发,阐明在对粮食“两侧”结构改革同步发力时,主要着力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以更多笔墨,对以新理念为引领精准推动粮食“两侧”结构相适应进行了探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起初被提出并见诸于媒体时,人们觉得很新鲜。其实,所谓“供给侧”和“需求侧”离我们并不远,就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供给侧”和“需求侧”结构改革(以下简称“两侧”)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以求实、唯实的方法,对一些基本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首要的是,怎样正确判断我国粮食的宏观形势?其次是,粮食“两侧”结构改革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何改、改什么、怎样改?特别是怎样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思想灵魂,以粮食“供给侧”改革为重点、从“两侧”结构改革同步发力、促进其相互适应、推动粮食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发展?

人们也许会说,粮食“供给侧”结构不外乎是提供民众需求的各种粮油制品及相应服务,粮食“需求侧”结构不外乎是民众需求的各种粮油制品及相应服务。这样的理解,虽然不错,但失之于片面,粮食“供给侧”结构和“需求侧”结构包含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及其服务形式。

一、粮食“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内涵及辩证关系

全面理解经济学意义的“供给侧”结构,一般包括五大要素:劳动力和土地等自然资源、资本、科技创新及管理制度。其中,管理制度创新尤其关键。具体到粮食供给结构,一般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产业层面的供给。即向社会和市场供应门类多样、品种多彩、品质优良的原粮或成品粮,像大米、小麦、玉米、大豆、加工品面粉、米粉、油脂,以及各种方便食品及其服务等。这种供给直接与终端消费相连接,是广大居民最直接感受到的供给。二是要素层面的供给。指加强基础设施所必须的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以及生态环境等。所有这些都是众所公认的要素,其中:高素质的劳动力,是宝贵的人力资本;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极其重要的要素。三是制度层面的供给。为实现粮食管理高效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必须在粮食“供给侧”形成必要的制度、乃至实现制度化。例如《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粮食仓储管理制度、粮食质量管理制度等。

与粮食“供给侧”结构相适应,其“需求侧”一般包括投资、消费和出口等三方面内容,即通常所说的“三驾马车”。其中,前两种是内需,后一种是外需。对于粮食的投资、消费和出口需要进行客观分析。包括高标准基本粮田建设、现代粮仓建设、粮食主产区的转移支付、粮食大县(市)的奖励等在内的资金投入,一般说都是有效投资。粮食的消费,可划分为生活性消费与生产性消费,前者作为生活资料供应给各类消费群体,后者作为生产资料即原料供应给食品、饲料、医药、酿造等工业部门。随着民众食物结构和工业结构的转变,粮食消费结构和消费数量也不断相应改变。一般而言,影响粮食消费的因素有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人口数量和结构、食物结构和饮食习惯、居民收入和粮食价格、工业结构和技术革新、能源结构和生物能源发展政策,以及社会节粮意识等文化因素。迄今,在发展中国家,居民口粮在粮食中占主要部分,其比重超过总消费的一半甚至更多,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饲料粮消费的比重则更快增长。目前我国正处于这个消费阶段。

分析粮食“供给侧”和“需求侧”结构丰富的内涵可知,二者都是社会再生产的有机组成部分,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经济统一体中。粮食“供给侧”是基础,“需求侧”是目标。粮食作为关系国家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特殊商品,作为民众生计、生存的必要生活资料,其“两侧”结构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多种关系和多种矛盾。然而,按照辩证唯物方法论,在分析和处理复杂事物在,既要坚持“两点论”,更要坚持“重点论”。

国家粮食安全是一盘大棋局。中央通过制定和实施统一的粮食安全战略、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以确保粮食安全、特别是确保民众口粮绝对安全。实施粮食“两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统一到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上,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或者说,实施粮食“两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从国计民生发展的局部和全局、目前和长远、经济和环境、国内和国外等诸多方面,统筹考虑,科学谋划,不可顾此失彼。不管是“供给侧”还是“需求侧”,都是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这要求粮食“供给侧”结构必须适应粮食“需求侧”结构,或者说社会生产必须从后者出发,合理配置、调整粮食及其制品与服务的供给结构,以达到粮食供求基本平衡。

二、必须把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要着力点

实施以粮食“供给侧”为重点、“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步发力的改革举措,需要瞄准着力点和精准发力。

(一)粮食供求结构矛盾的症结。遵循“重点论”,在对粮食“两侧”结构改革同步发力时,必须以粮食“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要着力点。或者说,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必须着力加强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由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在宏观经济“三期叠加”、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我国粮食呈现多种突出的矛盾:表现为生产量高、库存量高、进口量高等“三高”的怪像,优良品种和低端品种矛盾、主产地和主销地矛盾、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深层次矛盾加剧等“三加剧”现象;以及加工粗放、物流粗放、仓储粗放等“三粗放”方式。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粮食“供给侧”结构与“需求侧”结构之间存在偏差和不相适应。解决这种不相适应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供给侧”结构,如果不着重紧紧抓住粮食“供给侧”结构改革,那么不仅无法解决现有的结构失衡问题,而且还有可能导致新的粮食产销、供求结构失衡。

(二)粮食“两侧”结构的短板。笔者认为,从粮食再生产的“前端”考察,目前存在五个短板。一是由于种粮比较效益低,粮食主产区和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二是要素资源禀赋低,资源约束压力日益加重;三是生产布局与资源配置对称性低,如稻谷生产由条件优越的南方转移到气温低、日照短、水源缺等条件较差的北方特别是东北地区;四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五是粮食大市场竞争力低。

从粮食再生产的“终端”考察,也明显存在五个短板。一是市场机制作用势弱,二是现代流通模式和业态发育幼弱,三是粮食消费升级版的创新力微弱,四是粮食现代物流设施薄弱,五是粮食加工技术装备老弱。

三、清醒判断我国目前的粮食宏观形势

实施以粮食“供给侧”为着力点、从粮食“两侧”同步发力的结构改革,是攸关“粮安天下”,乃至宏观经济和“治国理政”的大事,必须以唯实的态度,客观分析和清醒判断和把握目前的粮食宏观形势。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再创新高,增长到6.2亿吨,比2014年增加1440.8万吨,增长2.4%。与此同时,粮食系统各类粮食企业采取多种措施,抓收购、保供给、稳市场,全年收购粮食总量首次突破3.5亿吨,促进种粮农民增收550亿元以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乃至国家稳定向好的经济基本面增添了华彩和物质力量。

总体上看,国内粮食供求仍存在缺口。有研究者判断,国内粮食已经“供过于求”,出现了所谓“第四次严重过剩”。甚至冒出一种论调,国内外粮食价格严重倒挂,“种粮不如买粮”,应“放弃国内粮食生产”,利用国际粮食市场更合算。这种貌似“经济合算”的判断,其实是一种误判。从目前国产粮食的总量看,并不存在“严重过剩”。据相关部门测算,当前我国粮食需求规模约为6.4亿吨,而2015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6.2亿吨,产销相抵不是盈余,而是存在缺口。但同年我国的粮食进口量达1.2亿吨,这一数量还不包括相当规模的走私大米。其中,大豆进口量占8169万吨,比上年的7140万吨增加1029万吨。2015年我国大豆供应量超过9235万吨。如此过量的、超越国内市场需求的粮食“外部供给”,造成国内粮食“供给侧”结构与“需求侧”结构的脱节,形成了巨大数量的无效供给。

当前,个别粮食品种供求明显失衡,玉米品种结构性不平衡问题尤为突出。目我国玉米正常年总产量达到2亿吨以上,玉米年消费量在1.7~2.0亿吨之间,产能大于消费量3000万吨上下。与产量猛增相对照,同期的“临储玉米”收购量也显著增加,库存达到历史最高值,迫切需要合理“去产能”和“去库存”。

综合上述,目前我国的粮食宏观形势并不支持某些研究者所得出的“粮食严重过剩”的看法。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是:我国粮食有喜有忧、有盈有缺,但总体上“喜大于忧”、个别粮食品种“盈大于缺”。最突出的问题是,玉米等品种存在阶段性、结构性过剩,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之间存在着明显偏差。这种对粮食宏观形势的符合实际的估量,为旨在促进粮食“两侧”结构相适应的改革提供了基本依据。

四、以新理念精准推进粮食“两侧”结构相适应

前面已充分阐明,实施粮食“供给侧”和“需求侧”结构性改革,其重点是在前者,同时不可忽视后者,需要“两端”同步发力,更要坚守粮食总量安全、质量安全、农民增收、市场稳定等“四条底线”。当下,需要高屋建瓴进行顶层设计,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为引领,精准促进粮食“两侧”结构相适应。

(一)原因。从历史的原因分析,在粮食短缺时代,粮食“供给侧”和“需求侧”追求的政策目标,都是粮食“有没有”、“够不够”,千方百计解决温饱问题,与此相对应,又不计高昂成本、不顾损害环境地提高产量。而如今,粮食产消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已告别了短缺时代。与此同时,粮食“需求侧”结构则转变为以“优不优”、“安全不安全”为追求目标了,即追求粮食等食物“优质、多样、营养、保健、安全、方便”的趋势日益加强。然而多年来,粮食“供给侧”仍然以“有没有”、“够不够”为政策追求目标,结果导致粮食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脱节,造成了低端品种的相对过剩与优质品种短缺并存的现象,造成了粮食“供给侧”结构与“需求侧”结构之间的明显偏差和不相适应。这种差异性最终导致产生了粮食“两侧”负面的相互制约作用和前述的“三个三”的症结。

(二)治本与治标。当今之计,既必须大力治本,又需要积极治标,做到标本兼治。从粮食行业实际需要出发,实施粮食“两侧”结构性改革,既必须以“供给侧”为重点,又需要把“需求侧”置于重要地位,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当前,最重大的标本兼治之举在于,从顶层设计出发,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两个根本举措。

首要的举措是,把“五大理念”作为思想灵魂贯彻到粮食“两侧”结构性改革的全过程。以创新发展激发新动能,创造新的有效供给和新的有效需求;以协调发展开拓新领域,提高粮食产业平衡性和整体性效能;以绿色发展促进转换增长方式,开辟资源可持续利用道路;以开放发展积极妥善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共享发展弘扬“民本”宗旨,增大民众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获得感。

另一举措是,贯彻落实国家制定的、完整配套的、宏观调控的“五大政策支柱”:一是宏观政策要稳,即为粮食“两侧”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二是产业政策要准,即准确定位结构改革的方向;三是微观政策要活,即完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与消费者潜力;四是改革政策要实,即加大力度促进改革措施落地生根;五是社会政策托底,守住民生底线。这“五大政策支柱”相互配合,有机结合,为以“供给侧”为重点的粮食“两侧”结构性改革创造前提和环境条件。

(三)“消减”与“稳增”。其一,以“调整结构”为动力,将粮食产能“有增有减”视为必要调整措施。目前玉米、粳稻等品种库存量巨大、压力沉重的问题,表现在粮食流通领域,但根源在“供给侧”,所以必须合理调整粮食的产能结构。实施这一调整措施,决不意味着缩减粮食产能,而是“以品种施策”:对产能过大、“低端、带病”产能坚决调减;对市场需求、“优质、健康”产能要稳定持续增加。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在国家划定的镰刀弯地区,缩减玉米种植面积,因地制宜扩大种植杂粮作物的面积,包括增加大豆、小品种谷物,以及豆类种植。例如,在“三北”地区稳步扩大土豆、大豆、燕麦、荞麦、绿豆的价值高等作物种植面积。二是在黄淮海粮食主产区,可根据养殖业需要适量扩大玉米青贮饲料种植。三是在稻谷、小麦主产区划定优势产区,发展绿色种植,积极扩大优质品种产能。

其二,以“合理库存”为原则,把过量库存品种粮食的“去库存”视为当务之急,即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尽快消减过量库存品种的粮食。一是对“临储玉米”提供适当补贴、将其作为工业原料出售给符合资质条件的加工企业,包括玉米淀粉、配合饲料等加工企业。二是对库存过量的优质稻米,以适当优惠价格销售给军粮供应单位、养老院等慈善机构、生态脆弱和生态保护区域,以及用于支持修复耕地受重金属污染严重的地区。三是采取“釜底抽薪”办法,严格控制玉米及饲料替代品进口,包括严格控制转基因玉米、高粱、木薯干等进口量,即“消减外部供给量”。

其三,以“优胜劣汰”为准绳,让市场淘汰没有生命力的“蜂群企业”。粮食系统加工企业“多、低、乱、散”现象的存在已不止一年半载了。所谓多,就是加工业产能超过实际需要量一半甚至更多;所谓低,就是技术低水平重复;所谓乱,就是乱建、烂建;所谓散,就是像一盘散沙分散在各地。这些粮食加工企业原料消耗高、能源消耗高,但加工成品率低、质量低,属于无生命力企业。打个比喻,它们就像“蜂群”一样,蜂拥而上,蜂拥而下。蜜蜂是勤劳、辛苦的,笔者认为,称它们为“蜂群企业”比经济学家所说的“僵尸企业”更贴切些。要充分发挥市场无情的竞争作用,通过兼并、联合,组成混合所有制企业,让优者胜、劣者亡。同时,经市场洗礼、竞争,让一批采用现代企业制度、体制新、机制活、规模大、档次高、技术先进、自主创新力强的现代高端生态型粮食加工企业脱颖而出。

其四,以“提质增效”为核心,加快补上粮食“需求侧”结构的短板。与粮食“供给侧”改革相适应,粮食“需求侧”结构改革必须同步发力,加快补上“短板”。

1.强化核心市场机制,调整和健全粮食价格体系。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中最敏感、最有效的核心价值,要依据不同粮食品种、不同用途采取不同的价格调整完善措施:一是在继续实行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同时,要改变“托市价格”只升不降、导致“政策市”过强的价格形成机制,即及时合理确定“托市价格”。二是对东北地区的大豆(及新疆棉花)继续进行目标价格改革试点,特别是总结目标价格水平的确定及实施的经验。三是对国家确定的玉米优势产区,在必要情况下采取保护性措施,实行“国家定价,价补分离”,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对于其他地区种植的玉米,其购销价格完全由市场决定,由此可能产生的市场风险由生产者自负(这里需要说明,必须引导生产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树立市场意识和风险意识)。四是对优质粮及特色品种粮食实行“优质优价”,包括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稻谷、小麦、玉米,以及豆类、小品种谷物等杂粮实行“优质优价”政策,同时要“优粮优存”。五是对特色小杂粮出口继续实行出口退税政策。我国许多杂粮作物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独占鳌头,具有很高的市场份额。为鼓励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旱作农业、扩大杂粮作物种植,对豆类和小品种谷物的出口,继续实行出口退税政策,大力巩固传统市场,积极开拓新市场。

2.加强现代粮食仓储体系建设,完善粮食储备结构。粮食仓储是我国粮食“需求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降低粮食运作成本的重要环节,当下必须采取三大改革措施。一是坚持和完善具有我国特色的国家粮食垂直储备制度,包括中央粮食储备和地方粮食储备。后者要求,粮食产区和销区都必须按照规定数量建立粮食储备。二是确立“合理储备”的数量和结构。国家粮食储备既不是多多益善,也不是越少越好,而是以合理储备为最佳选择。从我国人口众多、趋增,粮食需求量大、人均耕地量小、物流运输落后、严重灾害频繁等因素决定,我国的粮食安全系数应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17%~18%的安全线,需要提升至25%,即粮食储备量相对于粮食消费总量25%比率。其中,以小麦、稻谷、玉米为主,另外适量储存豆类等。三是实行“优粮优存”方式。与实行粮食优质优价政策相适应,粮食储备必须“优粮优存”,改变多年来把优质粮与普通粮混存的普遍现象,把优质品种的粮食存入专库、进行专管、专运。四是加强农村科学储粮。目前我国每年在农户储粮、仓储运输和加工等环节的损失浪费达3500万吨,约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6%。我国必须在粮食生产、流通、消费领域,全面推广新设施、新技术和新装备,有效节粮减损。

3.强化粮食现代物流系统,大幅降低粮食物流成本。建立和发展现代粮食物流系统,是粮食行业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其必要措施一是推广“四散化”。大力推广粮食散储、散运、散装、散卸等“四散化”储运方式,是现代物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流通的第四利润来源。以“四散化”替代“包粮”储运方式是重大革新措施,可显著提高粮食流通效率、大幅降低粮食流通成本、减少粮食及材料损耗。二是建立“无缝连接”系统。即把粮食产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包括把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有机结合为一个“无缝连接”的系统,以有效降低成本。三是发展“冷链物流”。随着民众生活方式向现代化转变,我国主食冷冻食品、像速冻水饺、包子、汤圆、烧麦等生产量快速提高,销售量不断扩大,市场前景广阔。适应这种趋势,需要相应建设和发展冷链物流体系,包括气调冷库、冷藏运输车及相应服务网络,以保障主食冷冻食品的品质和民众的生活质量。

4.强化粮食及其制品的质量安全,让百姓吃上放心粮油。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既关系“供给侧”,又关系“需求侧”,需要从“田头”到“餐桌”采取有效措施。一是建立和落实责任制,二是建立和完善制度和组织,三是强化检验监测体系建设,四是加强基层主战场。要以基层为重点,加强监管执法力量和能力建设,坚持严格执法监管和推进标准化“两手抓”,用最严格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切实维护好民众 “舌尖上的安全”。

5.强化全系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有力增强新动能。在这方面,一要加深认识。有一种看法认为,“双创”是民间的事,无需政府“操心”。这表明人们的认识还很欠缺,需要加深。“双创”承载并引领粮食的未来。没有创新,粮食就无法转型升级,也无法推动粮食“供给侧”结构与粮食“需求侧”结构相适应。推动“双创”的主旨也在于激发亿万民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去创造中国经济的奇迹。粮食行业亦然。各级行政职能部门和领导机构要从制度构建入手,为创新创业者打通道路、减轻负担,为力推“双创”有新作为。二要“清障搭台”。即为“双创”排除障碍,创造良好宽松环境:广大民众、企业、科研机构和院校等都是当然的主力军,但政府绝不是旁观者,而是有力推动者、促进者。政府通过制定法规、条例,以及采取不同形式的支持措施推动“双创”。最重要的是要清障搭台: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实行证照合一,便利市场主体注册;要架桥搭台,建立创业创新平台,提供租金低廉的“众创空间”;要给予资金支持,包括优惠信贷,提供政府引导资金等;要给予税费优惠,进一步减税免费,减轻创业者负担,使之能够轻装前进。三要建设创新基地。要在粮食系统积极建设一批创新基地和创新团队,这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建设“双创”平台和基地,要用好已有的设施条件,最大限度地盘活利用现有资源。例如,通过加大政策扶持,鼓励将闲置厂房、仓库等改造为“众创空间”,为创业、创新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服务平台。借助创新基地,龙头企业、“中小微”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和创客等,多方开展协同,打造“产学研用”共享的创新平台。四要建立创新团队。所谓创新团队,是粮食系统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先锋”和“尖兵”。它是指在共同目标下,以创新领军人才为核心,以团队协作为基础,依托创新平台和创新项目,进行持续性、创造性研究发明的团体。政府要以多种形式、积极支持各类企业、科研机构、粮食院校,以及广大创客,从实际出发建立自己的创新团队。像建立企业创新团队、院校创新团队、研究机构创新团队等。粮食创新团队以创新基地为依托,创新产业、创新产品、创新品牌,从而创造新消费和新市场,有力促进粮食“供给侧”和“需求侧”结构相互适应。

猜你喜欢
粮食供给改革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改革之路
我的粮食梦
改革备忘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二)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