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泰元
“六一”儿童节一早,上海老婆装嫩,跟我撒娇要礼物,我赶着出门上课,只好跟她打马虎眼。
当天下午台北的气温飙到38.7摄氏度,是台北气象站设站120年以来的6月最高温,室外宛如超级大烤箱,热得我两眼发昏,差点虚脱。我从东吴大学忙活了一天,回到家老婆还惦记着她的儿童节礼物,继续发嗲,我灵机一动,脱口就说:“喏,我这不是刚出炉的烤人肉吗?送你!”一句冷笑话,就这么堵了她娇嗔的嘴。
台北爆热,让我想起了多年前南京桑拿天的语文初体验。
我经常往返海峡两岸,简体字能读能写,大陆“普通话”不同于台湾“国语”之处,基本也难不倒我。
有一年我在南京大学访学。,8月下旬到了南京之后,大家开口闭口都在说“桑拿天”,让我一头雾水。“桑拿”我知道,直觉就是台湾说的“三温暖”,都源自芬兰语的sauna,只是译法不同而已。我简单代换了一下,“桑拿天”应该就相当于“三温暖天”,可是“三温暖天”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台湾常说“心情如洗三温暖”,难不成是那种忽冷忽热、冷热交替、高低起伏的天气形态吗?
我百思不得其解,向南大的老师求助,才知道答案。他们对我的疑惑略表诧异,笑眯眯地说,就是南京夏天的天气啊!南京的夏天就像个火炉,气温居高不下,24小时都一样热,好像洗桑拿浴似的。我这才发现,大陆的“桑拿”和我理解的“三温暖”似乎有明显的不同。
我赶紧查了一下英语词典,sauna源自芬兰语没错,几本大型权威的英语词典都指出,原本芬兰的sauna指的是把水浇到火热石头上的一种“蒸汽浴”,后也可指没有蒸汽的“烤箱浴”。《现代汉语词典》清楚定义,说桑拿浴是一种利用蒸气排汗的沐浴方式,起源于芬兰。大陆对“桑拿”的理解,看来是比较忠于原文的。
台湾的三温暖我没洗过,是忠于原文sauna的吗,还是许多人想当然的“热─冷─热”的台式“三”温暖?我有点困惑,于是上网查了台湾官方的《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词典说,三温暖是一种蒸汽浴,利用大量水蒸气,使浴者热得满身大汗,再用冷水冲洗,促使毛孔收缩,可以促进新陈代谢,达到身心松弛,有益健康的功效。这个先热后冷的定义跟sauna的原意有所不同,也无法解释“心情如洗三温暖”的那种“高─低─高”的情绪起伏。
我困惑依旧,于是紧接着又查了手边的《国语日报辞典》。台湾《国语日报辞典》的地位相当于大陆的《现代汉语词典》,是一本规范性的中型词典,广为中小学所采用。这本词典的见解与官方的《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略有出入,认为三温暖是种洗浴设备,以三种高低温度的水流让人浸泡其中,可使身心完全松弛,有益健康。词典释义出现了“三种高低温度水流”,似乎比较贴近“心情如洗三温暖”的那种曲线起伏的联想。
台湾“三温暖”这个翻译本想音义兼顾,却容易让人望文生义,大陆的“桑拿”直接音译,虽然比较缺乏意境,但起码大陆民众不会误解sauna,反而可能比较妥当。
我上网搜索,发现台湾的三温暖基本包含烤箱、蒸气室、冷热浴池、休息室,以及美容、健身的设备与服务,不一而足,接近现代版的SPA。至于比喻高低起伏的三温暖,英语里的ups and downs(上下起落)或许可以说明一二。看来,三温暖是个深具台湾特色的词汇,陆谷孙先生的《中华汉英大词典》强调兼容并包,博采众言,不妨考虑加以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