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英
摘要:学校工作的根本就是教书育人,育人为教书之根本。尤其是职业学校里培养出的毕业生将有很多人直接步入社会,他们道德水平高低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因此,教书应以育人为本,育人贯穿在教书的每个环节中。要选择恰当、有效的学生易接受的方式来进行育人教育。
关键词:教书育人;德育渗透;恰当方式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各国之间交往的日趋紧密,各种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相互影响,交织在一起,对于思想的青少年来说之大是不言而喻的。多种文化的冲击对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危害很大。因此学校德育教育尤为显得重要,育人是教书之本,课堂是学校进行德育渗透的最好阵地。怎样才能让学生有效的接受德育教育呢?
一、注重爱国主义教育,由被动听从说教变为主动寻求知识
在《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是青少年”对青年少年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必须抓好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鼓舞动员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恰当的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可激发青少年的热情,振奋精神。
新高一开学不久便是“九·一八”纪念日,沈阳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全面反映事变历史的博物馆,现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目的让全国人民勿忘国耻。反映这一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很多。特别是电视剧《少帅》的热播让同学们更有兴趣了解那些历史。教师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参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并自己寻找日寇侵华罪行的资料,通过让同学们了解日寇在中国犯下的令人发指的罪行,使同学们明白落后就要挨打,人民就要遭殃,作为有志青年就应该为国效力,勿忘国耻,使国家富强,人民才能真正挺直腰杆,俯视全球。并安排以此为主题的作文就此展开讨沦,让同学们联系所学近代史各抒己见。这样同学边讨论边学习,一方面而接受了所学的知识,同时开拓了写作思路,又激发了爱国热情。
九七年香港回归是中国历史上不同寻常的事件:是中华民族以雪百年国耻的日子,随之九九年澳门回归《七子之歌》的广为流传,至今已有近二十年的时间了。我们学生已把港澳旅游购物当作时髦的话题来炫耀了。他们这个年龄段还没形成完整的世界观,往往是道听途说,从追星开始。但是学生们关心时事政治是好事,教师要多加引导,让他们寻找有关香港问题的书籍、材料,了解香港、澳门作为殖民地时期的屈辱历史,作为这一阶段的口语训练的主题。这样爱国主义教育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求知,同学们的求知欲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课题完成了。
二、爭做文明公民,树立良好上道德风尚,培养自我道德情操
现在的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为了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忽略了劳动教育和道德上的培养。我校是外事服务学校,很多的就业岗位都是服务行业。这些都是文明窗口,道德的体现。一个酒店档次的高低,不光看硬件设施,更重要的是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因此要培养他们的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
服务意识范畴很广泛,在生活中不仅局限在服务行业,在家为父母、在校为老师同学、在社会上为他人、为公众,这种服务意识,代表着人道德的水准,都是日积月累逐渐培养出来的。让同学们在休息时间去文化广场看看,休会一下那里的文化氛围,文明气息。在那样的广场有人乱扔垃圾,而环卫工人不停的打扫,他们默默的在为千千万万的相识的,不相识的人服务着,不求别人对他们说谢谢,由此展开延深由广场乱扔垃圾不文明的行为到校运动会的自身约束,由对环境的破坏到精神垃圾对人的危害;要求同学们从自身的一言一行做起;不说脏,话使用文明用语;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做损害公益和他人的事情;争做文明市民。
三、抓住时机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人生的价值
我国正在面临着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在社会列车的动荡中和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有法律法规不健全,使一些不法分子钻了空子,不正之风泛滥,拜金主义盛行。在这样形势下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人生价值大小只以赚钱多少衡量。市场经济下,挣钱多少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但绝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改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因此,要抓住时机不断的渗透和引导。
微信作为新兴的通讯手段在学生中已经普及。近期微信圈里《万万没想到,“拾荒老人”名校毕业,遗产震惊世人》“拾荒老人”韦思浩这位退休教师,省吃俭用,把所有的钱都捐给了贫困学生;2015“感动中国”的热心公益的磨刀老人农民吴锦泉;这些老一辈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是正能量最杰出的代表,引导同学分析思考,探讨人生到底最主要的是什么?
育人为教书之根本。多年来学校围绕中高考的指挥棒转,忽视了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我们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德才兼备的人,因此,教书应以育人为本,育人贯穿在教书的每个环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