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玉霞(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387)
自主音段音系学和汉语声调研究
尹玉霞
(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387)
摘要:自主音段音系学认为声调不再是元音音段的区别特征,而是独立于音段音层之外的自主音段,自主音段音系学声调表征中声调与音段为两个独立的音层,两者通过连接线连接。自主音段音系学理论意义重大,声调的自主音段地位已经成为共识。自主音段音系学应用到汉语声调研究中,取得了成果颇为丰富。本文归纳、探讨自主音段音系学理论下的汉语声调研究。
关键词:连读变调;自主音段音系学;音系理论
自主音段音系学(autosegmental phonology)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生成音系学研究中的重要理论之一,意义重大。经典生成音系学的奠基之作为Chomsky和Halle[1]合著的《英语语音模式》(The sound pattern of English,简称SPE),该书奠定了生成音系学的理论基础,书中阐述的生成音系学基本假设和分析方法被称为经典生成音系学SPE模式。在经典生成音系学中,语素的表征形式为线性的,所以这一时期生成音系学研究也称为线性阶段。自主音段音系学理论是在声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认为声调是独立于音段的自主音段,声调与音段处于不同的音层,从而突破了经典SPE理论线性表征的局限,标志着音系学研究进入了非线性(non-linear phonology)阶段,这是公认的音系学理论研究的进步。与此同时,声调研究也迅速地走出了边缘地位,称为音系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自主音系音系学理论应用到汉语声调研究中,很好地解释了一些语言现象。下面,我们首先介绍自主音段音系学理论,然后介绍其在汉语声调研究中的应用。
早期经典生成音系学SPE模式把声调表征成为音段特征,在音段(通常元音)的特征矩阵中(feature matrix)通常列在其它特征之后,与其它特征的地位没有本质上的不同。例如高调和升调/ta/可以分别表述如下:
(1)a.高调/ta/b.升调的/ta/
上述声调表征存在以下两点主要缺陷。一是不能解释声调的独立性。有一些语言,音系过程只发生在音段层面,声调层面保持不变。比如非洲班图语言中有一种语言游戏,它把双音节词的前后两个音节的位置调换,但是声调却不跟随音节一起调换,也就是说声调还是停留在原来的位置上。有一些语言,元音删除以后,声调得以保留。如果根据(1)的表征认为声调依附音段、为音段的组成特征的话,那么如果元音移动,声调也应该跟着元音一起移动,如果元音删除,声调也应该删除。还有一些语言,它的词无论有多少个音节,所有的音节有具有相同的声调,或者全部为高调或者全部为低调。很明显,这种情况应该更经济地表述成该词整体具有高调或者低调,但是根据(1)表征方式,该词的每个音节的元音必须标记[+高调]或者所有元音标记[-高调]特征,有悖于经济原则。二是SPE的线性表征方式把曲折调(contourtone)用特征[+升调]或[+降调]表示,不能解释边界效应。所谓边界效应即高降调对出现在它之前的声调来说,表现为高调的特点,而对出现在它之后的声调来说,表现为降调的特点,同理,低升调对出现在它之前的声调来说,表现为低调的特点,而对出现在它之后的声调来说,表现为升调的特点[2]。
如何通过丰富音系表征,克服(1)中声调表征的局限,更好地解释声调现象,这是声调研究的首要课题,在这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的为两篇博士论文。一是Leben[3]的《超音段音系学》(Suprasegmental Phonology),二是Goldsmith[4]的《自主音段音系学》(autosegementalphonology)。Leben指出声调是具有独立性的词项组成部分,声调从左到右匹配语素的元音,曲折调是平调组成的序列。Goldsmith进一步推进了Leben的研究,指出声调在整个推导过程中甚至语音表征都是独立于语素的,声调与音段属于不同的音层(tier),不同的音层之间通过连接线相连接结。与声调相联系的音系成分叫做载调单位(Tone bearing unit,TBU)通常为音节或者元音,声调与TBU之间遵守连接规约:
(2)连接规约(Association convention)
a.声调从左到右一对一地与TBU连接
b.剩下的TBU与最后的一个声调连接
c.剩下的声调与最后的一个TBU连接
声调的自主音段表征如下:
(3)a.高平调b.低平调c.升调d.降调
自主音段音系学理论的多维度的声调表征观点能够更直观、经济地解释一些语言现象,是生成音系学理论研究的重要进展。概括来说,自主音段音系学理论处理声调有以下几点优势。一是允许声调与TBU之间多对一或一对多连接。以Shona语为例,该语前缀/ne/,使跟随其后的所有连续的高调变成低调,如/mbu ndu dzi/一词加上前缀/ne/变成/ne -mbu ndu dzi/。如果分析/mbu ndu dzi/一词的表层的三个连读的高调(H),底层实际上是一个H与多个TBU连接,那么很容易解释只用一条规则,即前缀/ne/后面的高调变成低调,一步就能得到解释,如(4)所示:
如果每个元音连接一个H,这种分析至少需要三步。首先需要第一个规则把/ne/后,另一个H之前的H删除,在/mbu ndu dzi/中该规则需要重复应用两次。其次还需第二个规则把其它的 H变成L。最后需第三个规则把L延展(spread)到前两个没调的音节上[5]p143。二是允许没有连接TBU的声调或没有连接声调的TBU,没有连接TBU的声调称为漂浮声调(floating tones),没有声调的TBU,通常通过声调延展或者通过默认调值指派(default tone assignment)获得表层声调,这样一些语言声调现象很容易得到解释。三是自主音段音系表征能够解释声调的稳定性。声调的稳定性指的是有的语言元音删除之后,声调保留,出现在相邻的元音上。(5)是Etsako的例子[5]p141。
(5)a.kpa杯子kp kpa每个杯子
b.o wa房子o wo wa每个房子
(5)中基式的最后一个元音在重叠式中删除,但是其声调保留,这在(5b)和(5c)中可以看得很明显,删除元音的声调出现相邻的元音上,导致相邻元音的声调为曲折调。如果认为声调是元音的特征,元音删除,声调也随之删除,那么就无法合理地解释上述语言了。
自主音段音系学理论,应用到汉语声调研究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为汉语普通话及方言声调中的语流音变现象提供新的观察视角,还可从音理的角度对这一现象作出较为合理的解释,从而加深人们对汉语连读变调规律的认识。下面分别介绍自主音段学理论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在汉语声调研究中的应用。
1.漂浮声调
根据自主音段音系学理论的基本假设,声调与音段彼此独立,各自处于不同的音层,两者通过连接线相连接。值得注意的是,声调与音段成分并不一定有一一对应的连接关系,即音段没有连接声调,或者声调没有连接音段都是允许的。如果一个声调缺少TBU,这种没有与TBU相连接的声调,称为漂浮声调。漂浮声调概念有助于解释一些汉语声调变化现象,如下面普通话的例子(6):
(6)乖55→乖55乖-儿55
常35→常35常-儿55
好214→好21好-儿55
慢51→慢51慢-儿55
汉语普通话有四个声调,分别为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去声[51]①这里的数字标调方式使用的是Chao[7](1930)的五度制标调方法,共5个调高等级,1是最低调,5是最高调,普通话的四个声调可以音系表征为阴平[HH]、阳平[LM]、上声[LLH]、去声[HL]。。普通话中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后,第二个音节为高平调[55]。Yip[6]认为上述重叠只发生在音段层面,在声调层面并没有重叠。此类重叠结构带一个没有音段信息的漂浮高平调做后缀,此后缀有时跟卷舌特征共同出现,但是卷舌特征不是其必要条件。在经典线性音系分析框架下,声调为元音的特征,所以语素重叠时,必须同时重叠声调与音段,两者不能分开,而且也不可能存在没有音段信息的漂浮声调。在自主音段音系学理论多层面的分析框架下,因为音段与声调分属不同音层,只发生在音段音层或者只发生在声调音层的音系过程,以及没有和音段(确切地说TBU)相连接的漂浮声调,都是很自然的现象。
2.声调延展和默认声调
如果一个TBU缺少声调,即没有声调与该TBU相连接,那么在表层上它可以通过声调延展或默认声调指派规则获得声调。普通话和吴语中都可以看到这种情况。普通话中两字词的后字为轻声时,它的音高随前字的声调而定[8]。例(7)给出了当前字分别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时,后字轻声的具体调值。
(7)轻声前字的调值例词轻声音高值
阴平55东西41
阳平35别人51
上声214摆设44(或33)
去声51地道21
从上述例词可以看出,轻声的音高起点与前字音高终点大体一致,这是一种语音上的协同发音效应。从普通话的音系过程来看,上声之后的轻声可以表征为高调[4](H),其它声调之后的轻声表征为低调[1](L)。自主音段音系分析可以通过两步操作得到轻声的表层音高值,首先是后字的本调删除,其次是上声之后的轻声通过声调延展获得表层高调,其它声调之后的轻声通过默认声调指派获得低调。第一步为何把后字的轻声分析成为本调删除,证据有二点:第一是因为上述轻声后字在一些语境下有词汇调。比如当两字词“东西”泛指各种具体或抽象的事物时,后字“西”为轻声,而在“东西”指方位中的东边与西边时,后字为阴平调。所以我们认为上述轻声字本来有声调,经历了声调删除过程。第二个证据来自于像“起火”这类性质的两字词。前字“起”读作阳平调(35),后字“火”读作轻声,而“起”单读的时候为上声调(214),连读时声调发生了变化。普通话中有一个众所周知的上声变调规则,即两个上声连在一起出现时,第一个上声变为阳平。从“起火”的表层声调我们可以得知,后字的“火”的本调应为上声,在与前面的上声字相连时,它首先使前面是上声调的“起”字变成阳平,然后再经历声调删除而变成轻声的。具体过程如(8)所示:
(8)
(8a)的前字为上声,上声的终点调素[4]延展到后面的轻声上,所以轻声的表层音高值为高调。与前字为上声的情况不同,其它三个声调后面轻声表层调值是通过默认调指派获得的。在一个有两个声调特征H和L表征的声调系统,默认的声调为L,所以阴平、阳平和去声之后的轻声的表层音高值为低调,(8b)给出了前字为去声的具体推导过程。
吴语中也存在与普通话相类似的情况。新上海话为左重语言,多音节词的音高模式由首音节的声调决定,其它音节的声调与整个词的声调无关,如
(9)所示,语料来自Duanmu[9]。
(9)a.小[MH]+黄[LH]+鱼[LH](小[M]+黄[H]+鱼[L]
b.大[LH]+黄[LH]+鱼[LH](大[L]+黄[H]+鱼[L]
c.新[HL]+黄[LH]+鱼[LH](新[H]+黄[L]+鱼[L]
自主音段音系学对新上海话声调模式的分析如下:首先非首音节的声调删除,然后首音节的声调从左到右一对一连接,剩下的音节得到默认的L调。
综上分析,自主音系学理论通过声调延展和默认声调指派可以简洁明了的解释汉语中的一些声调变化模式,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了一些声调现象的本质。
3.强制性非等值原则
自主音系学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强制性非等值原则 (Obligatory contour principle,简称OCP)。该术语由Goldsmith[4]命名,但主要观点最初来源是由Leben[3]提出的,即禁止语素内相同的声调成分出现相邻的位置出现。(10)违反OCP。
为了避免违反OCP的表层语音形式的出现,语言会发生声调变化,也就是说OCP可以诱发声调变化,为声调变化的根本原因。天津话的两字组连读变调就是有OCP导致的。
天津方言有四个单字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关于这四个声调的具体调值,学界意见不一,但其调型却可定为低、高、升、降。可以用L(低)H(高)两个声调特征对天津话的四声进行区别,即:阴平[LL],阳平[HH],上声[LH]去声[HL]。天津方言两字组有四条变调规则:
(11)四种连读变调变调规则例词
a.阴阴→上阴阴→上/__阴飞机
LL+LL→LH+LL
b.上上→阳上上→阳/__上洗脸
LH+LH→HH+LH
c.去去→阴去去→阴/__去教授
HL+HL→LL+HL
d.去阴→阳阴去→阳/__阴教师
HL+LL(HH+LL
(11)中的前三条为声调异化规则,是为了满足强制性非等值条件(OCP);而最后一条则表明去声和阴平不能出现在一起,因为这两个声调的音系表征分别为HL与L,它们在一起会导致两个低调特征相邻,部分违反强制性非等值条件[10]。天津话两字组的四条变调规则都是由于OCP诱发的音系过程。除了连读变调之外,汉语中是否还有OCP驱动的其它一些现象,比如元音和谐等,值得进一步研究。
自主音段音系学是生成音系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该理论最初是在研究声调的基础上提出的,后来被广泛地应用到解释其它诸如元音和谐、构词、鼻音性等其它语言现象上,影响重大。与SPE的线性的声调表征方法不同,自主音段音系学的非线性的声调表征方式认为声调与音段互相独立,处于不同的层面,两者通过连接线相连接。自主音段音系学基本理论假设中漂浮声调、声调延展等概念能够简洁、直观地解释许多汉语声调有关的现象。
参考文献:
[1]Chomsky N,Halle M.The sound pattern of.English[M]. Harper and Row,1968.
[2]Hyman L M.The Representation of Tone[C].In M.van Oostendorp,C.Ewen,E.Hume and K.Rice(Eds),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Phonology.Volume II:Suprasegmental and Prosodic Phonology.MA:Wiley-Blackwell,2011:1078-1102.
[3]Leben W.Suprasegmental Phonology[D].Phd Dissertation,MIT,1973.
[4]Goldsmith J A.1976.Autosegmental Phonology[D].Ph.D. dissertation,MIT,Cambridge.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Linguistics Club,1976.
[5]Gussenhoven C,H Jacobs.Understanding Phonology.Beijing[D].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6]Yip M.The Tonal Phonology of Chinese[D].Ph.D.dissertation,MIT,Cambridge,1980.
[7]Chao Y R.A system of tone letters[J].Le maitrephon tique,1930,(45):24-27.
[8]林茂灿,颜景助.北京话轻声的声学性质[J].方言,1980,(3): 166-178.
[9]Duanmu S.An Autosegmental Analysis of Tone in Four Tibetan Languages[J].Linguistics of the Tibeto-Burman Area,1992,(15):1.
[10]Chen M.Tone Sandhi:patterns across Chinese dialects[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责任编辑:罗智文)
A Study of Autosegmental Phonology and the Tonal processes in Chinese
YIN Yu-xia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Tianjin 300387,China)
Abstract:Autosegmental phonology claims that tone is independent auto-segment rather than a distinctive feature of vowel.In autosegmental phonological representation,tone and vowel are in separate tiers and tone is connected with vowel by association line.Now the autosegmental nature of tone is well accepted.Studies of tonal phenomena in the framework of autosegmental phonology have achieved good research results.The paper investigates tonal processes in Chinese from autosegmental phonology perspective.
Key words:tone sandhi;Autosegmental phonology;phonological theory
中图分类号:H1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583(2016)-0086-04
收稿日期:2015-12-23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生成音系学框架下的汉语连读变调研究(13YJC740125)
作者简介:尹玉霞女,辽宁北票人,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音系学,历史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