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民间婚嫁仪式音声功能探究

2016-07-14 09:49史一丰黄山学院艺术学院安徽黄山245000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功能

史一丰(黄山学院艺术学院,安徽黄山245000)



徽州民间婚嫁仪式音声功能探究

史一丰
(黄山学院艺术学院,安徽黄山245000)

摘要:基于对“仪式音声”和“仪式音乐”内涵的阐释,采用“局内—局外”观研究方法,以徽州民间婚嫁仪式为研究的场域,探究仪式中“音声”的功能。

关键词:仪式音声;仪式音乐;局内—局外观场域;功能

“音声”这一概念最早由香港中文大学曹本冶教授在对中国民间仪式的研究中提出。第一次接触到“音声”一词,使人会同“音乐”一词画上等号。细读曹教授的研究成果,我们逐步会理解“音声”的涵义,逐步会清楚“音声”和“音乐”之间的关系。拜读曹教授的研究成果,我们不难发现,他对“音声”的阐述往往与中国民间的“仪式”联系起来。仪式音声是场域中的音声,此语境是其音声的存在条件,此音声又是依寓于信仰仪式而运作和生成的特殊结构。[1]因而,我们马上就可以意识到,曹教授所提出的“音声”概念是由场域限定的。在特定的场域中,“音乐”自然是包含在音声之中,比如,徽州民间婚嫁仪式中的调子《哭嫁歌》和唢呐曲《大开门》等。除了音乐之外,仪式场域中出现的其它声音类型,比如,鞭炮声、动物发出的声音等,都是“音声”的主要涵盖。当然,曹本冶教授指出,对仪式中“音声”的研究要采用二元论的研究方法,即当前仪式音乐研究所用的“局内―局外”的研究方法。局内人制造音声和局外人听音声,由于目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所在场域不同,对仪式中音声的理解自然会得出不同的认识,对仪式中音声功能的看待同样也有不同的理解。

一、徽州民间婚嫁仪式中的“音声”涵盖

徽州自古以来文人辈出,文化底蕴深厚。受到二程兄弟所倡导的“洛学”和朱熹的《家礼》的影响,徽州社会一直以来崇尚理学,注重礼节。翻开徽州民俗百科全书,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徽州社会对“礼”的重视可谓空前。出生礼、成年礼、婚、丧、嫁、娶等人生仪式无不充满了繁文缛节的礼数。我们说,有“礼”的地方必有“乐”,礼数周全,用乐就有程式,礼崩而乐坏。以古徽州乡民的结婚礼为例,结婚是人生一件大事,古徽州民间男女成亲没有如今的自由恋爱的说法,也没有少数民族对歌成亲的习俗,“父母之命,媒灼之言”是古徽州民间男女结为夫妻的指导原则。结婚整个过程主要需经历六道程序,即说媒、纳彩、请期、纳征、接亲、回门。

从仪式中的音声涵盖来看,人声、器声都是音声的主要内容。其中人声包含歌唱和话语声等,器声包含乐器发出的声音,比如,唢呐声、锣鼓声等。此外,还有其它声音,比如,鞭炮声、锅碗瓢盆撞击的声音等,以及诸多听不到的声音。乐器发出的声音是有音高的,而其它声音则不具有音高特征。从局外研究者的视野来看,人声和有音高特征的器声,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音乐,是研究者所要研究的范围,话语声和其它无音高特征的器声,以及其它听不到的声音可以纳入研究的范围,但是研究的方法则有所不同。对局内参与者来说,人声、器声和听不到的声音都是在婚嫁仪式中产生的音声,都需要作为研究的对象。因而,由于所处的角度不同,研究对象也不同,进而采用的研究思路也不一样,最终直接影响着研究实践活动的进行。这就是曹本冶教授提出的仪式中音声研究的“思想―行为”二元论。

徽州民间婚嫁仪式中的音声主要呈现在接亲和回门两个环节中,涉及的音声境域有人声包含音乐和话语声,器声包含鞭炮声、锅碗瓢盆撞击的声音、觥筹交错之声等。具体见下表1:

表1徽州民间婚嫁仪式中音声的涵盖情况一览

二、徽州民间婚嫁仪式中的音声功能

“功能”指事物具有的能力和发挥的效力。[2]仪式中的音声存在必然有其内在的需要发挥的功能。就徽州民间婚嫁仪式来说,人声和器声分别在不同的仪式环节存在,这些音声境域的介入与婚嫁仪式的程式紧密结合,既服务于婚嫁仪式,又体现出徽州民间婚嫁仪式的文化内涵。徽州民间婚嫁仪式中的音声功能主要有社会功能、娱乐功能和教育功能。

1.社会功能

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任何社会活动都离不开人的参与。作为人生中最重要的仪式,徽州民间的婚礼都需要邀请亲朋好友、邻里乡亲来参加,让大家都来见证两位新人喜结连理,为他们的未来祝福。徽州民间的婚礼通常都要摆上若干桌喜宴来宴请前来道喜的人。许多亲戚朋友恰好借此机会互相见面,相互问好,互相了解各自的生活状况,交流生产生活上遇到的问题,婚礼的社会功能由此而体现。尤其是在徽州,由于交通的不便利,以及许多徽州男人在外经商,平时亲戚朋友、乡里乡亲都很少见面,相互间都缺少情感的交流。家族的婚礼仪式为他们提供了见面、交流的机会,仪式上的各种音乐表演让他们同时成为忠实的观众,同宗同族感觉在心理上得到认同。平时互相牵挂的心情得到了一定的安慰,家族内互相交流的平台也借此而得到搭建。从局外文化观来看,婚礼仪式增进了同一文化滋养下的人的相互认同感。从局内文化观来看,婚礼仪式展示本宗本族群体的兴旺,也是履行对祖先的告知义务。

2.娱乐功能

徽州民间婚嫁仪式中的音声娱乐功能主要体现在仪式中音乐的表现形式。迎亲队伍中的吹打乐队,为了营造欢乐喜庆的气氛,在迎亲路上一路吹吹打打,鞭炮声不断,音乐声也不断,给予参与迎亲的人,沿途的路人,男方、女方的亲朋好友带来了欢乐,也给新郎新娘增加了结婚的喜悦。徽州的村庄每家每户都挨着建房,一路的吹打声一下子就会引来全村的人来观赏这场婚礼,欢呼声、嬉笑声为整场婚礼仪式增添了喜悦的气氛。另外,在接亲过程中,利事人唱的各类《撒帐歌》,由于演唱形式或说或唱和歌词的即兴编词,许多歌词如同山海经般的话语,会带给整场婚礼仪式欢乐的氛围,所有参加婚礼仪式的人都洋溢着笑容。在一片欢声笑语中为新人祝福。从局外人的角度来看,徽州民间婚嫁仪式中的音声不仅给予婚礼仪式热闹的气氛,还给予参与婚礼的所有人审美享受。从参与婚礼的局内人来说,仪式中的音声只是烘托婚礼现场热闹气氛的表现手段,目的是给予所有参与婚礼的人感受到婚礼人家家境条件不差,且对娶媳妇或嫁女儿的重视,整场婚礼体面而有光彩。

3.教育功能

古徽州的乡民接受教育的途径受到宗族、性别、家境的影响,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接受到传统私塾教育。尤其是徽州妇女卑微的地位,更不可能获得教育的权利。因而,传统的徽州妇女三从四德的思想都来自于长辈口传心授的教诲,并且代代相传。特别是在女儿出嫁之日,母女分别之时,作为母亲,需要向女儿交代到夫家之后应该恪守妇道,伺候好公婆,照顾好丈夫和子女,做好农活和家务等。在歙县绵潭收集到的《哭轿歌》中,当女儿上轿之前,母亲这么向女儿哭诉:”女儿呀,从今往后要做大人,做家扶业要用心;堂前当侍公婆天样大,房里恩爱丈夫海样深;灶下尊重姑娘小叔会做人,和睦邻居值千金;脚未到家嘴先到,手也勤来脚也勤;女儿呀,为爷为姆争口气,为子为孙图好名。”作为局内人看,女儿上轿之前,母亲的一番话是告知女儿到夫家以后的为人处事,是作为母亲人生经验的一种教诲。作为局外人来看,这一首《哭轿歌》是家庭教育的一种途径,更深层次反映出封建理学影响下的徽州女人的人生哲学。

在徽州民间婚嫁仪式中,新娘上轿出门之前,新娘的兄弟姊妹会跪在轿子前不让轿子出门,并伸手向新娘要钱物,这在徽州民间婚嫁仪式中被称为“讨饭米钱”。在歙县岔口一带有首“讨饭米钱歌”这样唱道:“大哥给你一根金,细哥给你一根银,金手不换银手来,富贵双亲代代传。”歌中讲述了新娘在出门前给予兄弟钱物,从局内人来讲,新娘以后不能在父母身边,父母的生活和家中的事务都要兄弟来操劳,新娘给兄弟些财物作为补偿,也是对家中兄弟的一种交待。从局外研究者来看,“讨饭米钱”体现了徽州地域民风淳朴,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的良好社会风尚。同时,从这首“讨饭米钱歌”的涵义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徽州地域的民俗和徽州民间传统文化。

撒帐仪式是徽州民间婚嫁仪式中的重要环节。该仪式中的音声表现即利事人的撒帐话语和《撒帐歌》又是另外一种教育途径。在徽州,踏入仕途是光宗耀祖的主要体现,每个家庭都为能有人当上大官而感到自豪。歙县县城的一首《撒帐歌》这么唱道:“撒帐撒到东,东边一片紫云来,撒帐撒到西,西边一片紫云开;两朵紫云来配合,生下孩儿坐八抬。”这首歌词用了象征和借喻的手法,把“两朵紫云”比喻成一对新人,“八抬”指的是坐八抬大轿的官。该首歌表达了对新人早生贵子的期望,交待他们重视子女的教育,要将“做大官”作为子女教育的方向。从歙县南乡的一首《撒帐歌》我们可以进一步证明这一点:“五色哎云开哎,我骑麒麟送子来;送你五男二女七子团圆,大小儿当朝宰相,二小儿兵部侍郎,三小儿云南布政,四小儿二部问州堂,五小儿得中了头名状元郎,大姐姐做了皇后娘娘,二姐姐配了状元郎。”从局内人来看,祝愿新人早生贵子,生儿生女以后要“做大官”是族内群体的一致期望。从局外研究者来看,徽州地域的理学思想和封建传统观念造就了徽州乡民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

在古徽州,出外经商是徽州男人的主要谋生手段。俗话说:“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这是对徽商人生经历的一段写照。由于这一传统做法的存在,徽州早婚现象比较普遍,男子一般婚后便出外经商,留下妻子照顾老人和家庭。由于年轻人对性知识的缺失,在徽州,通常在撒帐仪式中由利事人演唱《撒帐歌》来对年轻新人进行性的启蒙教育。歙县南乡的一首《撒帐歌》这么唱道:“撒帐东南西北中,撒帐撒向东,新人腰里一把弓,新郎抖着射一箭(喻阳具),射得新人肚蓬蓬。撒帐撒向南,新郎腰里一根铳,把个新人刺出血,哪知是个独钉铳(喻处女见红)。撒帐撒向西,新人腰里一只小砂箕(喻女阴),新郎留着放果子,新人用它垫胞衣。撒帐撒向北,新郎腰里一根萝卜疙(喻阳具),新人吃又吃不下,吐却又不舍得。撒帐撒向中,新人肚下一只钟(喻女阴),新郎要吃酒,新人不作东,连忙吃一口,吃得醉松松。”[3]这首《撒帐歌》通过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教会新人如何做好房事,享受性生活的乐趣。通过演唱《撒帐歌》来使新人获得性知识,在局内人的眼里,这是传授生儿经的一种手法,是人生不可回避的事情。以局外研究者看来,《撒帐歌》可以增进年轻新人对性的认识,但是从另一角度也默认了早婚现象的合理性,无视早婚早育对徽州妇女人身和心灵上造成的创伤,古徽州妇女的悲惨境遇是可想而知的。

综上所述,文化包含音乐,音乐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不同场域的音乐表现形式背后必定蕴含着不同的文化特征。音乐厅内的音乐表现形式体现了现代的城市音乐文化和专业音乐文化功能;民间各种仪式中的音声表述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功能的重要体现。从《大开门》、《傍妆台》、《哭轿歌》、《撒帐歌》等音声表述形式切入,以局内人的立场对徽州民间婚嫁仪式中的音声功能进行认识,再以局外研究者的角度加以重新阐释,最终剖析徽州民间婚嫁仪式中的音声表述所蕴含的“通礼明俗、寻音救度、乐以发和”[4]三个方面的徽州人文特征。

参考文献

[1]萧梅.仪式中的制度性音声属性[J].民族艺术,2013,(1):33.

[2]薛艺兵.论仪式音乐的功能[J].音乐研究,2003,(1):38.

[3]江巧珍,孙承平.歙县南乡婚嫁撒帐歌[J].黄山学院学报,2004,(2):15-16.

[4]齐琨.论仪式音声表述的三个人文特征[J].歌海,2011,(5):4.

(责任编辑:魏登云)

An Exploration of Sound function about Folk Ritual of Marriage in Huizhou

SHI Yi-feng
(School of Arts,Huangshan University,Huangshan 245000,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explanation of connotations about"ritual sound"and"ritual music",an"emic-etic"method is adopted to explore the function of“sound”in the folk ritual of marriage in Huizhou.

Key words:ritual sound;ritual music;“emic-etic”perspective;field;function

中图分类号:J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583(2016)-0161-03

收稿日期:2015-10-17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2015年度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徽州民间婚嫁仪式音乐的形态研究”(SK2015A530)研究成果;黄山学院2015年度校级科研项目(徽州文化类)“徽州民间婚嫁仪式中的‘声’研究”(2015xhwh011)研究成果;2015年黄山市社科联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徽州民歌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创新研究”(A2015018)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史一丰,男,浙江湖州人,黄山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音乐学。

猜你喜欢
功能
也谈诗的“功能”
99Tcm-MIBI显像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基层弄虚作假的“新功能取向”
把党史的功能作用发挥得更加充分有效
深刻理解功能关系
基于电力系统备自投实现功能原理概述
含有电容器放电功能的IC(ICX)的应用及其安规符合性要求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基于PMC窗口功能实现设备同步刷刀功能
奔驰GLC200车无钥匙起动功能偶尔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