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庭愷
(四川音乐学院管弦系,四川 成都 610021)
论管乐演奏呼吸器官的四大系统*
张庭愷
(四川音乐学院管弦系,四川 成都 610021)
摘 要:气是管乐器的发声之源,而气息和音乐是由演奏者的呼吸器官运动而产生的结果。本文创造性地将管乐演奏的呼吸器官划分为存储、动力、呼吸道、控制四大系统,并对四大系统的功能、结构、训练方式等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便于管乐演奏者一目了然地从生理方面认识、发现和改进自身的气息问题,并从提高呼吸器官的整体机能入手,科学高效地提高自己的吹奏技能与演奏水平。
关键词:管乐演奏;呼吸器官;四大系统
演奏管乐,靠的是一口气。管乐演奏的气也称为气息,气息是指人体通过呼吸而呼出的气流,因此管乐演奏之气实质上是演奏者利用呼吸器官的运动而呼出的气流。气息既是管乐器发声的动力源泉,也是管乐演奏家们表现音乐效果和色彩的重要手段。管乐演奏中的呼吸是人体的一种生理运动现象,它要求演奏者必需掌握一定的生理机能与身体技能,并保持演奏中吐气扬声所特有的平衡状态。当管乐演奏者熟练掌握自己的身体呼吸器官、吹奏技能和气息控制时,他的演奏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人体的生理呼吸,是吸入维持人体正常生理运转所需的氧气,并排出废气和有害物质,属于新陈代谢的范畴,对呼吸的力度、速度等方面没有必然的需求,一般是无意识地进行。而在明确了管乐演奏的呼吸器官与基本原理之后,我们发现,管乐演奏的呼吸其实质上是一种动能的储备与释放,源于生理呼吸而高于生理呼吸,对吸气量、吸气方式、位置、力度、强度、耐力方面的要求都远远超过自然呼吸。而且,在管乐演奏中,为了求得良好的音乐效果,演奏者必须对呼吸的全过程进行细致入微的控制。对呼吸过程的控制与非控制,这就是管乐演奏之气与自然呼吸之气最大的区别。
首先,我们有必要从人体的身理结构上正确认识人的呼吸器官。医学上认为人体呼吸器官是由呼吸道和肺组成的,其中鼻腔、咽、喉为上呼吸道,气管和支气管为下呼吸道。也就是说,传统意义上的呼吸器官仅包含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脏。人体解剖学对呼吸器官的界定,在管乐演奏领域是不合适、不全面的。笔者在研究中将管乐演奏领域的人体呼吸器官划分为四个系统,分别是存储系统、动力系统、呼吸道系统和控制系统。
管乐演奏的呼吸器官存储系统 动力系统 呼吸道系统 控制系统肺脏,体腔 以腰腹部肌群为主的躯干肌肉气管、支气管、咽、喉、口腔腰腹肌群,横膈膜,咽、喉、口腔、舌头、牙齿、嘴唇、面部肌肉
气息的存储系统包括人体的肺脏和整个体腔,它们负责为管乐演奏者提供充足的气息储备。肺是容纳气息的直接器官,而整个体腔的弹性和扩展度则为肺部的吸气扩张提供了充分的保障。人体自然呼吸可以仅用肺脏完成,但管乐演奏对气息量的需求要求我们必须要充分利用整个体腔的容积和弹性,而且在吸气时要同时注意肺部和整个体腔的联系与同步扩张,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胸腹式联合吸气法。
吹气的动力系统由腰腹部肌群为主的躯干肌肉组成,主要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肋间肌以及背阔肌的下部。在吹奏管乐时,这些肌群的收缩和力量形成了推动肺部内空气向外流动的动力,它们可以说是管乐发声的直接动力源泉。
气管、支气管、咽、喉、口腔是气流的通道,演奏时必须要保证通畅。胸部肌肉和颈部肌肉的紧张,会对气管形成压迫,从而使发音变得干硬、憋闷。而咽、喉、口腔在对气息进行控制的同时,应处理好集中与通畅的关系,既要保证气流的集中控制,又要保证气流的通畅,在气流的集中与通畅间保持良好的发音平衡点。
演奏管乐不是简单的把乐器吹响,而是要根据音乐的需要吹奏出尽可能动听的声音,在保持稳定的音质和音准的同时,还要控制音量和音色的变化来对音乐效果进行处理。因此,我们在吹奏管乐时必须要对呼出的气流从气量、气速、集中度、位置、方向等方面进行合理的控制。气息的控制系统主要包括:腰腹肌群,横膈膜,咽、喉、口腔、舌头、牙齿、嘴唇、面部肌肉。开过汽车的人都知道,油门是汽车前进的动力,而踩油门的深浅可以控制车速的快慢。同理,推动气流前进的腰腹肌群动力系统也顺理成章地肩负着控制气息流速、流量的重任。横膈膜在呼气时通过有意识的控制与腰腹肌肉的推动形成对抗,从而帮助我们找到气息的支撑。咽、喉是气流的必经之路,适当的调节咽、喉的位置与开合度,对吹奏管乐的音质、音色和音准都有一定的影响。口型是管乐演奏声音控制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而口型是由口腔、舌头、牙齿、嘴唇、面部肌肉共同来塑造的,它们的形状、位置、力度、开合度都会对吹出的气流形成极大的影响,演奏者对管乐音质、音准和音色的控制基本上是通过这些部位来体现。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明确了管乐演奏之气是人体呼吸器官运动而产生的结果,呼吸器官是气息的动力源泉,是管乐演奏者意志的执行者,也是管乐演奏的直接创造者。那么要掌握管乐演奏之气,就必须理解管乐演奏对呼吸器官四大系统的要求,并有针对性地对演奏者的呼吸储存系统、动力系统、呼吸道系统和控制系统进行科学而充分的训练,系统地强化这四大呼吸系统的整体机能和头脑对它们的控制能力,这就是我们掌握管乐演奏之气的秘诀。
(一)管乐演奏对呼吸器官四大系统的要求
存储系统:管乐演奏者的吸气量要尽量充足,吸气量的多少是由演奏者的肺活量,肺部与体腔、呼吸肌肉的弹性与扩张度决定的。
动力系统:以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肋间肌、背阔肌下部为主的腰腹部肌群,是气流的直接推动力。对于一名合格的管乐演奏者来说,这部分肌肉必须具备强大的力度、良好的耐力、协调控制力以及灵活性等素质。腰腹肌群的力量和推动,是饱满浑厚的气息与管乐之声的基础;耐力则保证了我们长时间演奏而气息质量、声音质量不下降;协调控制力和灵活性一方面帮助我们找到合适的力度来控制气流和声音,避免过度的紧张;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调节气量与气速,从而表现音乐强弱与音色变化。
呼吸道系统:通畅是管乐演奏对呼吸道系统最大的要求,正确的姿势和有控制的放松是保证呼吸道系统通畅的关键要素。错误的姿势是影响呼吸道通畅的一大诱因,但更重要的影响来自于演奏者身体的紧张。我们在演奏中腰腹肌群和口腔、面部肌群都需要一定的用力,而人体神经和肌肉的联动性会导致演奏中身体胸部、颈部肌肉不自觉的收缩、紧张,以及上下牙的咬紧;而胸部、颈部肌肉的紧张和牙齿的咬紧会严重破坏整个呼吸道和气流的通畅性。当然,演奏者心理上的紧张也是导致全身肌肉紧张、僵硬的重要原因。
控制系统:通过对气流集中度、流速、力度、流量、位置、共鸣腔等的控制与协调,来控制乐器的发音。良好的气息控制,一方面可以帮助演奏者获得动听的音质与稳定的音准,另一方面也帮助演奏者通过对音量和音色的处理来表现音乐的情绪与色彩。气息控制系统一方面要非常稳固,如吹奏时口型的保持、腰腹部肌群对气息的支撑;另一方面又要灵活,能过细腻地控制气息的力度与流速,从而表现出音乐丰富的动态幅度和色彩层次。
(二)体育锻炼
呼吸本身是人体的一种运动,我们的身体素质决定了我们呼吸机能的强弱,而无论是增强人体的身体素质还是呼吸机能,体育锻炼无疑是最便捷有效的途径。提升演奏者呼吸机能的体育锻炼包括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两个大类。有氧运动,主要包括慢跑、游泳、健身操、舞蹈、长途自行车、快速步行、登山等运动项目,我们在进行这类运动时,身体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和养分,心跳和呼吸频率都会大幅增加,呼吸时肺部的收缩扩张程度较剧烈,因此长期的有氧运动对演奏者心肺功能、肺活量、身体耐力有很大的助益,同时也可有效提升人的精神状态和全身协调性,帮助我们在长时间的演奏中保持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而不疲劳。
无氧运动主要指负荷强度高、爆发力强的肌肉力量训练,如举重等。笔者通过长期的实践,认为俯卧撑、深蹲和以仰卧起坐为主的各种腰腹肌群训练对管乐演奏者的帮助较大,这三种锻炼方式可以有效增强演奏者的身体素质和呼吸肌肉力量,对发展呼吸机能、提高肌肉控制协调力、保持状态放松等方面也有显著的效果。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无氧运动强度较大,体能恢复比较慢,而管乐演奏本身是比较耗体力的,因此建议管乐演奏者在进行无氧运动时需注意运动量的合理安排,避免疲劳过度。
管乐演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以及身体条件、环境条件等具体情况,将各种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进行针对性的组合搭配,利用有氧运动来提高呼吸机能、肺活量和协调能力,利用无氧运动来加强呼吸肌肉的力量与控制力,为演奏中充沛的气息和气息控制力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
(三)呼吸训练
各式各样、不使用乐器的吸气与吐气练习统称为呼吸训练,主要包括呼吸机能练习、气息灵活性练习、气息控制练习。虽然形式各异,但这些练习都是以胸腹式联合吸气法为基础的。
1.呼吸机能练习
这类练习主要是以提高肺活量、气息长度、呼吸力量与耐力为目的,包括:深吸气-慢速吹气,深吸气-吹嘴皮等等,练习的要求是深、慢、匀,即吸气要深,呼气要慢,呼吸的过程应平稳均匀。
2.气息灵活性练习
这类练习是以提高吸气和呼气的速度、呼吸肌肉的快速反应为目的,包括:快吸-快呼、快吸-慢呼、慢吸-快呼、“狗喘气”,以及用特定的音节按节奏吹气(例1)等方法,主要要求为快、灵、松,即吸气吐气快速迅捷,通过在快吸-慢呼和慢吸-快呼间的灵活转换训练气息和呼吸机能的灵活性,并且在快速与灵活变化的呼吸中要保持全身的松弛和自然,身体不可出现紧张、僵硬。
例1 以特定的Ci音节按规定节奏吹气
3.气息控制练习
音乐表演有着及其丰富的力度层次和音色效果,特别是在演奏交响乐时,对管乐声音和气息的控制要求非常高。气息控制的关键是把握好气速与力度的关系,一般来说气息流速越快,力度越大,音量越强,音质越坚实;气息流速越慢,力度越小,音量越弱,音质则偏虚弱。气息控制练习有三种主要方法,即分层次固定力度吹气法,枣核式吹气法和潮汐式吹气法。
分层次固定力度吹气法是指用各种不同的力度来吹一口气,例如用慢速呼气对应音乐演奏中的p力度,用中速呼气对应mf力度,用快速吹气对于f力度,帮助演奏者找到腹肌动力、气速、音量在吹奏不同力度时的力量、速度、支撑的配合比例关系,稳定、迅速地找到并保持所需的气息力度和音量。
枣核式吹气法是在吹一口气时,作出渐强、渐弱的变化,基本方法有弱起-渐强、强起-渐弱、弱起-渐强-渐弱、强起-渐弱-渐强等等。枣核式吹气法可以帮助我们感觉和掌握如何通过腹肌力度来控制气息与声音变化的气息控制能力。
潮汐式吹气法是枣核式吹气法的深化和强化,即在吹一口气中,犹如海浪的潮汐起伏一般,控制肌肉力量和气息连续地做出尽可能多的渐强-渐弱变化。这种练习对演奏者的肺活量、体能、气息控制能力和吹气的灵活性都有很棒的效果!
(四)吹奏训练
强健的身体素质和呼吸机能是我们演奏好管乐的先决条件,如何更好地将体魄和呼吸机能的优势转化为美妙动听的管乐之音,还需要在实际的乐器吹奏练习中不断地体会与强化。
1.基本功练习
长音和连音是训练管乐气息与发音最基础的练习,如果我们将运指技巧比作是武术的拳脚功夫,那么长音和连音则相当于武术的内功。内功的修习过程看似枯燥,而一旦有成,威力则不可限量。所以,在练习管乐基本功时,演奏者首先要练自己的“心”,即用平和的心态以气功中内视的态度,在每一次练习中不断地感受体会身体、肌肉、腔体、气流、声音的细微运动与变化,掌控整个呼吸与发音的过程,在日积月累的练习中逐渐把握管乐的呼吸之道与发音之道。
从技术方面来看,管乐基本功练习首要问题就是对长度的追求,木管专业学生长音应达到30-40秒钟一个长音,铜管专业应达到20-30秒。此外,呼吸方法、吸气位置、口型、姿势在演奏中应科学规范,对悦耳的音质、音准稳定、音量平稳等方面要严格要求,并通过对音质、音准、音量的控制来发展、提高演奏者对管乐四大呼吸系统的细微协调与控制能力。
2.强弱变化练习
我们的气息和弦乐的运弓以及钢琴的触键相同,兼具发音与表现的功能,但由于气息不像实体的弓子和手指那么便于演奏者把握和感知,控制的难度却远远大于运弓和手指触键。因此,管乐演奏者要成为一个好的音乐家,必须进行大量的气息强弱变化练习,来增强对气息和呼吸肌群的控制能力。强弱变化练习,可以是枣核音,可以是加入渐强渐弱的音阶,也可以是强弱表情丰富的练习曲、乐曲与乐队片段。但一般来说,这些练习以速度较慢的音型或旋律效果更好,在笔者的著作《单簧管演奏技术进阶教程》一书中,在第二部分技术的精进里面有一节叫做“声音的控制”,里面有很多针对气息强弱变化和呼吸控制能力的练习。当我们进行强弱变化练习时,还应将听觉、气息控制与肌肉控制三者紧密的联系起来,养成用听觉来检验、指挥气息和肌肉的良好演奏习惯。
3.旋律音色练习
音乐作为最具情感的艺术,是人内心情绪的体现。如果说画家用色彩来表现情感,诗人用语言来表现情感,那么音乐演奏家则是用音色来表现情感。管乐的音色变化极其丰富,在表现音乐时,音色有明与暗、宽与窄、刚与柔、厚与薄、冷与暖、虚与实、松与紧之分。例如,在歌剧《阿依达》著名的凯旋进行曲中,威尔第将激昂、辉煌的主旋律交给小号来演奏,用小号嘹亮且富有穿透力的音色来描绘埃及军队胜利班师时震撼、热烈的效果;而在马勒的第九交响曲第三乐章中,作曲家用柔和、甜美的小号高音区来演奏第二副部主题,表现出圣咏般高贵、迷人的音乐气氛。音色的变化和气流息息相关,气速与气压,口型与风口的松紧、大小、宽窄、扁圆,气息与呼吸控制系统各个器官的位置、关系都会影响音色的变化。演奏者在每日的训练中,应包含一定量的音色变化练习,学习通过控制气息来描绘音乐丰富色彩的诀窍,细心体会气息与声音色彩的细微变化及其对音乐表现力与情绪的影响,并逐步形成有自身特点和魅力的发音风格与色彩。当然,音色的表现要服从音质和音准的要求,那种脱离基本的发音品质,不顾音质、音准,为了变化而变化的演奏思想是不可取的。
气息是管乐演奏发声的动力,而人体呼吸器官四大系统是气息产生的源泉,也是发出悠扬管乐之声的关键。学习管乐,一定要明确气息的重要性,弄清楚气息发音的机制与人体呼吸器官四大系统在管乐吹奏中的运作机理,从基本机能、控制能力、音乐表现力三个方面不断地加强呼吸器官四大系统的训练,通过良好的生理机能来促进吹奏技能、气息与发音控制能力的提高。在练习中,应遵循科学、高效的原则,系统化的将体育锻炼、吹气训练与多样化的实际吹奏训练相结合,选择针对性的训练方法来发展整体呼吸机能的潜力。希望本文对管乐演奏呼吸器官四大系统的论述,能够引起管乐演奏者们对管乐教学和演奏中人体生理因素方面的重视,并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美] Anthony Baines.Woodwind Instruments and Their History [M].美国: W W Norton & Co Inc,1963.
[2] 张庭愷.单簧管演奏技术进阶教程[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3] [美] William Dietz.Teaching Woodwinds: A Method and Resource Handbook for Music Educators [M].美国: Wadsworth Publishing Co Inc; Spi,1998.
[4] 张庭愷.论单簧管的四大基本演奏技术[J].四川戏剧,2013,08:129-131.
*基金项目:四川音乐学院重点科研项目《气、声、乐、情——西洋管乐音乐表现之道研究》研究成果之一(CY-2015013)
作者简介:张庭愷(1979-),男,山东肥城人,四川音乐学院管弦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管乐演奏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