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大肠息肉的临床治疗效果

2016-07-14 02:58沈阳市肛肠医院辽宁沈阳110000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8期
关键词:应用价值

杨 艳(沈阳市肛肠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0)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大肠息肉的临床治疗效果

杨 艳
(沈阳市肛肠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0)

【摘要】目的 分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在大肠息肉的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80例大肠息肉患者,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息肉切除术,观察组患者应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治疗有效率和出血率比较,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大肠息肉的治疗中,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可以显著地提高治疗有效率,同时降低出血的发生率,效果显著。

【关键词】大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应用价值

在临床上,大肠息肉属于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患者如果不及时地进行临床诊治,其病情便会逐步恶化为大肠癌,因此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伴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在大肠息肉的治疗中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1]。为了深入地分析息肉切除术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实际运用效果,本研究选取80例大肠息肉患者进行分组研究,获得了较为理想的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014年1月至6月,我院收治的80例大肠息肉患者,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为18~87岁,平均年龄为(41.7±5.5)岁,病程为6个月~5年,平均病程为(2.3±1.4)年,其中,多发息肉和单发息肉患者分别为11例、29例;观察组中,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为19~89岁,平均年龄为(41.5±5.8)岁,病程为5个月~6年,平均病程为(2.5±1.5)年,其中,多发息肉和单发息肉患者分别为13例、27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如性别、平均年龄及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组间对比研究。

1.2 仪器和方法:本研究中使用CF-V80电子结肠镜和黏膜注射针(德国西门子);高频电刀;圈套器等。手术前,两组患者均需用硫酸镁对其肠道进行清洁,同时需进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以及心电图等检查。

1.2.1 对照组患者应用息肉切除术:本组主要借助于大肠镜单人操作法进行手术,常规进镜,直至患者的回盲部位,以探查息肉的具体位置,选取息肉和机体内的正常黏膜的汇合部位,然后将圈套器套在该部位上并需要充分勒紧,然后借助于高频电流切除患者的大肠息肉。

1.2.2 观察组患者应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进镜和探查方法与对照组一致;使用浓度为0.9%的氯化钠对患者的息肉黏膜进行注射,以使该部位隆起,并将圈套器套于息肉上,然后逐渐收紧,如果存在轻微阻力,则需对圈套器的松紧度进行适当的调节,然后需要再次打气,操作时要避免黏膜和肌层卷入圈套器内,然后需要重新收紧,以确保患者的息肉可以轻微抬起,以该部位呈现出“天幕状”假蒂为准[2],以有效地防止机械性切割的发生;借助于高频电流切除息肉。

1.3 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两组治疗有效率和出血率。

1.4 疗效判定标准[3]:手术治疗后的第4个月时,所有患者均需进行结肠镜检查,如果患者的原病灶部位存在明显的肉芽组织或者新生的黏膜上皮,则表示治疗有效;若患者的原病灶部位仍有息肉存在,或未见肉芽组织或者新生的黏膜上皮,则表示治疗无效。

1.5 统计学分析:本研究应用SPSS19.0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观察组要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

2.2 两组患者出血率比较:观察组中,术中出血患者共计1例,术后出血患者共计1例,出血率为5.0%;对照组中,术中出血患者共计4例,术后出血患者共计5例,出血率为22.5%。两组出血率比较,观察组要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近年来,有相关研究指出,在大肠息肉的治疗中,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疗效确切,且安全较强,可以在内镜的探查基础上有效地切除患者的息肉病变,可以确保治疗有效率。但是,也有研究人员指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中,患者仍会有出血表现,但是穿孔的发生率一般较低,往往不超过0.7%。

在治疗中,出血的原因主要是电凝不足或者电凝过度损伤组织肌肉,然后待其焦痂脱落之后,该部位便会形成溃疡,从而可导致迟发性出血的发生。为了有效地预防出血的发生,本研究中,使用氯化钠对患者的病变黏膜进行注射,以有效地形成隆起现象,可以确保息肉能够充分地显露于术野内,便于完整地切除患者的息肉。与此同时,该人工隆起可以在患者的固有肌层与其黏膜肌层间出现明显的隔离层,便于进行电凝操作,同时也能够有效地减轻电凝对患者的组织的损伤,从而能够有效地降低出血的发生率。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和出血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大肠息肉的治疗中,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可以有效地切除息肉,同时也能够有效地预防出血的发生,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许科斌,屠惠明,李捷,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及大肠息肉的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4,12(22):3443-3444.

[2] 姜邵捷,汤绍迁,谢明,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息肉切除术治疗大肠息肉的疗效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2014,8(7):1064-1065.

[3] 顾庆,王云峰,赵坚敏,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大肠息肉的临床疗效观察[J].北京医学,2015,5(2):176-177.

中图分类号:R6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08-0169-01

猜你喜欢
应用价值
企业金融管理应用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