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万松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体育学院
体育课程改革力求实现两个辩证统一
汤万松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体育学院
人本关怀和社会学观照之下的体育课程的建设与改革,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实现人本关怀与社会需要的高度融合,也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健壮体格与健美人格的两个辩证统一。
体育课程;改革;人本关怀;社会需要
时下,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正在向纵深发展。为了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的成效,我们应当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为指导,坚持人本关怀下的体育课程改革,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力求实现人本关怀与社会需要的高度融合,努力做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健壮体格与健美人格的两个辩证统一。
茫茫宇宙,多元时空,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可谓五花八门,异彩纷呈。仅从哲学或者理论心理学的视角而言,人们的思想原理大抵可以分为三种:一是人本主义,即以人为本位的思想原理原则;二是自本主义,即以自然为本位的思想原理;三是社本主义,便是以社会为本位。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在人们的认识世界,在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等方面,人本主义与社本主义基本上形成了一对相对对立的哲学范畴。
(一)人本主义教育观
人本主义教育观产生的源头是人本主义的学习观,自然人性论就是这种观念提出的依据。C.R.罗杰斯与A·H马斯洛就是这种观念的典型代表人物。
人本主义教育观主要是将人放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认为教育应该让学生学会知识和技能,提升自我,挖掘潜能,增加智慧,完善品行,最终趋于完美,感受生命的乐趣。人本主义教育观意图让人成为主体,讲究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认为人都有自学和自我潜能开发的能力,提倡教育要注意人的主观学习动机,帮助挖掘人的潜能,满足人的本体需求,教育的目的也是为人的个体完善,而不应受制于其他社会性和功利性目标。罗杰斯就主张要摈弃“刺激——反应式的指导性教学”,而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1]。
人本主义教育观还主张,人的自然属性是高于社会属性的,人各种言行的出现更多的由其自我意识所决定,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存在意义和生命价值,也都具备不断完善自身的本能。人们在此基础上,寻求教育的指引,是想整体性提升自我,而不是单单提升某一个方面而已。他们希望能够找到其个体的真正价值和独立理想。因此,教育应该是“成就人、关怀人”的。
研究认为,人本主义教育观有如下五种具体内涵:
第一,教育指导思想是“育人为本”。教育是人的活动,同时也是为人的活动,应该将培育人作为第一要旨,关注每个生命,首先需要明确每一个生命的独特,发现每个个体先天的特质和后天形成个性的行为、爱好。其次要把学生看做一个个鲜活而美好的生命体加以关怀和尊重,运用有效的手段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第二,教育应创造有利条件激活学生的学习愿望和潜能。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学习愿望和潜能,而这些需要教育进行引导和挖掘使其表现出来。了解、认识和探索这个世界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但这种天性常常因为专制型教育制度的压抑而逐渐退化;同时,虽然每个人都有学习潜能,但也只有在适当的环境下才会被激发,因此,我们的教师要尽量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运用适当的手段,激活学生的学习愿望和潜能。
第三,课程的内容应从知识领域扩展到人文领域。要突破过去的课程知识框架,不拘泥于知识的传授,还要引入人文教育。所有可以提升精神和品性的人文内容都应纳入教育体系中,如社会法制、生命伦理、精神信仰、艺术审美、情操陶冶等等。
第四,采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传统的平铺直叙式教学模式,已经被证明不符合学生的天性和认知规律,因为对于缺乏阅历和经历的青少年而言,他们不会自己意识到某项内容的学习对自己有何用处,而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就显示出其优越性。教学时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在学生实际生活中经常存在或遇到的某些问题,让他们在现实驱动下产生浓厚的讨论和学习兴趣,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第五,强调道德、观念的树立,促进学生全方位均衡发展。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智育成为教育的绝大部分内容,使学生整体素质失衡,对成长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也不可能成为对将来社会发展有用的高素质人才。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既能“做事”,也会“做人”。
(二)社本主义教育观
什么是社本主义呢?顾名思义,社本主义就是以社会为本位来支配人们意识和行为的哲学思想。由于人们对“社会”的理解不完全相同,社会有时被作为人的群体,有时被赋予浓厚的政治内涵,所以对社本主义的诠释也就出现细微的差异。社本主义的基本要点,就是把人视为环境和教育的产物。认为人的本性就是社会性。
社本主义教育观是指在教育实践中以社会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社会总体利益为主导,强调社会对于教育的影响。它将社会利益置于顶层地位,认为教育都是为社会服务的,教育最主要的使命是其社会使命。而人是从属于社会的,社会性是人的唯一本质。根据社会领域划分,社本主义又可表现为经济本位、政治本位、科技本位等。
社本主义教育观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凯兴斯泰纳、那笃普,法国的涂尔干、孔德等人[2]。社本主义教育观主要表现在,教育中人应该从属于社会,社会发展才是根本,人只有通过社会才能显示出其价值和存在感,社会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前提和表现。所以,教育最重要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通过教育要让学生成为社会体制下的优秀公民,建设社会,改造社会,推动社会。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作为社本主义教育观的典型代表,凯兴斯泰纳强烈反对学校以人为本位开展教育活动,认为这将会让学生都成为独立于社会的个体。他说:“所有学校的唯一职责和所有教育的终极使命,就是培养有益于社会的公民。”他强调,人真正的个体性是从来都没有过的,每个人都是以社会公民的身份生活在世界上,这一点不会随着他们政治主张、个人理想、精神信仰的不同而有所改变。所以,教育应该分成三部分,知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和道德教育。这是国家和社会的总体需要所决定的。
那笃普、涂尔干、孔德也持有类似的主张。如那笃普强调“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人作为教育的原始素材是没有价值的,也就更加不应该纳入到教学目标中去”。“教育就是为了让每一个公民都顺利的社会化,从而整个社会和国家就会走向全面文明。”而涂尔干认为:“为了让儿童对社会产生认知和认同这一基本要求得以实现,教育这种方式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教育应该将社会意识和社会品性赋予受教育者,让他们的个人意识或私利思想在一旦出现时即被遏止。教育的唯一宗旨,就是强化和提升人的社会性,实现其社会价值。”他还说过,“在人类的理想中,所有人自由全面发展,听起来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而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每个人都应该用毕生的时间为实现某个社会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本质上而言,社本主义教育观属于“外铄”的思想,实际上就是主张人从属于社会也归宿于社会,同时还要成就于社会。具体表现在:
其一,强调教育的社会意义。社本主义教育观立足于社会的角度,剖析教育的本质特征。它强调社会至高无上的地位,视教育为实现社会利益的手段和工具。于是就以人的社会身份和社会使命为依据,对教育的方向和内容做了明确的规划。如此一来,教育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被全面凸显,为社会发展服务成为教育的唯一追求。
其二,强调人的社会使命。社本主义教育观非常强调人的社会使命,认为一个人既然生活在社会中,就应该承担起自己的使命和义务,在社会的某一个方面贡献自己的心力,而教育就是为了让人能很好的完成这样的使命和义务而存在的。
社本主义教育观将社会发展需求置于重要的位置进行考量,从社会的角度指出了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向,凸显了教育的社会意义,这是值得肯定和赞同的。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它过于突出社会而忽略了人的个体存在,完全将社会发展需求掩盖了人的发展需求,无视社会和人的相互依赖,导致教育实践中人的物化,人本关怀和追求自由幸福的权利被剥夺,这种过于极端的观念显然也是不能全盘肯定的。
在体育教育的思想内涵和内容体系上,社本主义通常有这样的体认,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认为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社会需要培养人,未来的年轻一代就是体育课程为社会的需要训练出来的。
这种观点的偏颇性是显而易见的。
社本主义教育观认为,“环境”实际上就是社会环境,教育是从属于社会的一种行为和现象,甚至是一个工具。因而,把人看作环境与教育的产物的思想,就是将社会置于最高点、最核心,是一切的源头,人则是其产物、是枝叶、是地位卑微的奴隶。
马克思也对此思想进行过抨击:社本主义宣称因为环境和教育造就了人,所以,环境和教育的变化也就会导致所造就的人变化,然而,他们忽视了一点:那就是人也在影响和造就环境,教育同样也如此,“作为教育者的人曾经也是受教育的人”[3]。因此,简单将社会与人的关系描述为到底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关系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会出现这样的结论其实就因为本身思维方式有问题[4]。
人本关怀和社会学观照之下的体育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不能这样,需要更新理念。它的科学内涵的建构,应当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恰当地实现人本关怀与社会需要的高度融合,也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健壮体格与健美人格的两个辩证统一。
人们认为,教育的核心是人的社会化,是让人脱离动物性,从一个生物人转变成一个社会的人,让人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与社会和谐相处,对自己,对家人,对团队,对社会有价值的人。同时,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基础上,力求自由的释放,个性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的价值,享受个人的快乐、成就与幸福。体育课程作为学校教育中体育教育的一部分,理所当然地也就承担起了一部分促使人社会化的使命。从社会体育结构的角度,体育课程就是要使人变得具有社会性,它的本质就是体育角色的承担与体认。让人在体育课程的学习与锻炼下,能够正确寻找和确定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自己将要扮演的角色,从中明确社会对于自己这个个体人的要求和自己所应担当的责任和职守,并使自己具备贡献给社会的配套知识和能力。不仅如此,还要在这个过程中,使自己在身体与心理两个方面经历认知与体验,咀嚼失败与成功,收获智慧与情感,体魄得到摔打与健壮,个性得到磨砺与成长。例如,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小球运动能训练人冷静思考、临危不惧的心理品质,提高人的快速应变能力;而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运动项目要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要有与人默契合作的团队意识;长跑、登山等运动则培养人的坚强意志力,耐得住疲劳与枯燥;摔跤与拳击等则需要正确对待伤痛与失败给人带来的苦痛,锻炼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这就是,在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中,同时也磨练、发展与成就了自我。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社会互构论的基本思想:“以社会互构论的观点而言,人类存在的二元性实际上就是指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紧密结合,并时刻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个人为社会的最小组成单位,社会为个人的有序结合形式,从共同体的构成而言,它是众多的个人,从众多个人之间的关系上看,它就是社会。人类生活共同体的发展就是个人与社会的互构关系的演变过程。”[5]这就是说,任何个人既是他自己的同时,也是社会的产物。社会美国社会学家萨金特(Stephen Stanafeld Sargent)就是将角色与社会化联系起来的代表人物。
[1]梅尚筠.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思想述评[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1).
[2]王春玲.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之比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2):61-63.
[3]马列著作选读(哲学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4.
[4]张楚廷教育文集(第14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626.
[5]郑杭生,杨敏.社会互构论:世界眼光下的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新探索--当代中国“个人与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21.
2013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YBA200);湖南涉外经济学院2013年度校级科研项目;2010年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资助(TS12332)。
汤万松(1983-),女,湖南桃源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