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的金庸小说英译策略
——以莫锦屏译《雪山飞狐》为例

2016-07-14 13:09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浙江海宁314408
名作欣赏 2016年15期
关键词:锦屏归化武侠

⊙吴 侃[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浙江 海宁 314408]



“走出去”的金庸小说英译策略
——以莫锦屏译《雪山飞狐》为例

⊙吴侃[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浙江海宁314408]

摘要:金庸武侠名作《雪山飞狐》情节曲折,历史背景丰富,向读者呈现了中国武侠文化之精髓。学者莫锦屏在将其译成英语向西方世界译介的过程中,采用了归化、增译、改写等翻译策略。这一系列策略有利于西方读者理解并接受这部名作中的中国元素,让它更好地“走出去”。同时,这些“走出去”的翻译策略也为其他金庸武侠小说更好地向西方译介传播带来启示。

关键词:武侠小说翻译策略《雪山飞狐》

武侠小说是中国传统文学的精髓,小说中呈现出来的“武功艺术”和“侠义精神”更是中国民间艺术的宝库。金庸笔下的新派武侠小说情节描述曲折、人物刻画丰满、可读性强,成功地展现出江湖武艺与豪情狭义。时至今日,金氏十五部小说已有三部被译介成英语,进入英语国家文化出版市场,为中国武侠文化向西方输出奠定了基础。这三部英译小说分别是香港学者莫锦屏(Olivia Mok)于1993年英译的《雪山飞狐》(Fox Volant of the Snowy Mountain),英国汉学家闵福德(John Minford)于1997年首译的《鹿鼎记》(The Deer and the Cauldron),以及英国汉学家恩沙(Graham Earnshaw)于2004年英译的《书剑恩仇录》(The Book and The Sword)。

与其他两部小说英译本相比,莫译《雪山飞狐》较多地保留了原作中的中国元素,功夫相关表述译出率达98%,翻译策略上,莫译本采用了“归化”“增译”“改写”等手法,让不熟悉中国武侠文化的外国读者轻松领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引领他们走入了中国武侠文学的大门。在当今西方文化占强势地位的背景下,中国文学要采用“走出去”的翻译策略方可走出去。本文分析了莫译《雪山飞狐》的英译策略,认为在译介过程中译者充分考虑到了西方读者的文化观、意识形态,以及诗学观,并让这些因素操控自己的翻译策略选择,拉近中国武侠文学精髓与西方读者的距离,使之更好地走出去。

一、“走出去”的翻译策略

文学翻译涉及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推介,无法用简单的“信、达、雅”来做标准。20世纪90年代末,翻译文化学派领军人物勒菲弗尔(Lefevere)认为翻译活动离不开意识形态、诗学与赞助人等因素。翻译活动应具有目的性,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为了达到翻译目的,翻译作品最起码应易于目标语读者理解与接受。这样一来,翻译活动中势必要融入目标语特定的意识形态、诗学,以及符合目标读者的文化身份、世界观、价值观等元素,并让这些元素操控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在通过英译让中国武侠文学“走出去”的目的下,译者需要思考如何让译文读者易于接受武侠小说这种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学形式,使其欣赏它的魅力。因此,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也应更倾向于“走出去”的手法。

二、莫译《雪山飞狐》“走出去”的翻译策略

《雪山飞狐》的故事发生在清朝乾隆年间,在反清复明,江湖情仇恩怨不断,帮派分庭抗礼的背景下,小说中的中国文化一览无余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故事中蕴含的历史文化、政治隐喻、豪情侠义对西方读者而言是一道充满异域风情的文学大餐。不过由于文化差异,直接品尝起来可能不适。因此在把《雪山飞狐》译成英语向西方世界译介的过程中,莫锦屏充分考虑到译文读者的阅读习惯,文化身份及其主流诗学等因素,采取了归化、增译、改写等翻译策略,使小说的中国武术文化和侠义精神完整地呈现在英语读者面前,奠定了“走出去”的基础。

(一)归化

对于“侠”文化的解读,自古中西就有差异。中国武侠小说中武林高手云集,江湖恩怨不断,绿林好汉之豪情侠义跃然纸上。这对习惯古典浪漫主义的中世纪骑士精神的西方读者而言,若直译或异化,还是难以直接消化的。莫锦屏在谈英译《雪山飞狐》心得时曾表示,中国武侠小说在经过归化后才得以将其蕴含的武侠精神传达给西方读者。有不少学者在研究莫译《雪山飞狐》时发现莫基本上把原著中“武”和“侠”的元素最大化地在译文中呈现出来,使其内涵精髓通过译介走出去。

如下例:

夫人道:“咱们把一切都跟金面佛明说了,瞧他怎么说。他号称大侠,难道不讲道理?”(金,2010:76)

She replied,“Why not sort everything out honestly with the Gilt—faced Buddha and see what he has to say about this. As he is the paragon of all chivalric deeds,he cannot be that unreasonable.”(Mok,1996:133)

原文加粗的“大侠”是武侠小说常见称谓,代表着仗义公平、讲原则道义又武艺高强的江湖中人。英译时若直接用拼音,会令译文读者不知所云;若用拼音音译加脚注,则令读者读来费神,还不一定能完全领会“侠”的所指与含义。在西方,自古以来也有骑士文化与精神。“chivalry”一词意为“骑士”,代表着正义、恪守诺言、助人为乐的豪爽的武者风范,因而与中国的大侠有异曲同工之妙。鉴于此,莫在英译过程中把“大侠”译成了“the paragon of all chivalric deeds”,借用了西方读者所熟悉的骑士形象,摒弃了陌生的大侠,这样一来,西方读者就能通过译文领会原文作者此处传达的意义,领会中国的“大侠”之侠义。

除“侠”精神文化的归化,文字文化元素的归化在莫译本中也屡见不鲜。如下例:

闯王起事之时,称为“奉天倡义大元帅”,他的法名其实是“奉天王”,为了隐讳,才在“王”字中加了一点,成为“玉”字。(金,2010:89)

The name assumed by the Dashing King when he renounced the world really read“King of the Heavenly Mandate”. As he wished to live incognito,he changed

the "g"in"king"to"o"to give him the new title"kino".

原文中提及“王”和“玉”字的一点之差若直接英译,不熟悉汉字的读者一定难以理解其中的巧妙之处,甚至还会误解。鉴于此,莫译本中直接将其去除,替换成“king”与“kino”间“g”与“o”字母之差。如此一来,译文读者读后,能较好地理解原著中“奉天王”与“奉天玉”之差,获得与原著汉语读者基本一致的感受。

(二)增译

中国武侠文学同西方文学的差异还体现在时间年份、名称的表达上。这类看似简单的元素,在英译时若被忽视,会给西方读者带来困惑,造成误解,增加“走出去”的难度。莫锦屏在英译《雪山飞狐》时曾表示在保留原著相关历史背景的同时,增加些合适的解释以突出著作中营造的历史氛围,让译文读者易于接受理解。在实际英译中,莫也是这么做的。

The Dragon Lodge had been founded in theearly Qing Dynasty,in the mid-seventeen century. It had stated as one single house but at the turn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Kangxi,two elder protégés of the Founder Grand Master had fallen out with each other…

我心中暗暗吃惊,只听得胡一刀笑道:“苗人凤,你不肯占人半点便宜,果然称得上一个“”字。(金,2010:81)

My heart swelled with awe.“Phoenix,you do not take advantage of others,”said Gully with a laugh. “You believe in fair play. You are indeed the embodiment of high principles and chivalric spirits,

and you have the honor of a true knight—errant running in your blood.”(Mok,1996:144)

上例里原著中加粗提到了“清初”与“康熙年间”为中国朝代名号,带有浓厚的中国历史背景。英译时若直译,不熟悉中国文化的西方译文读者则不知所云;若直接替换归化,又丢失了原著中的历史背景。对此,莫锦屏在翻译中选择了保留加解释性增译的策略:将“清初”译作“the early Qing Dynasty”的同时,增加了“in the mid-seventeen century”;将“康熙年间”译作“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Kangxi”(加粗部分)的同时,增加了“at the turn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这样一来,“清初”和“康熙年间”的历史时代背景在译文中予以保留的同时,西方读者在“century”这一时间概念的辅助下更好地接受并理解这种中国历史时间背景,使之在翻译中走出去。

增译策略在“侠”文化的译介中也有用武之地。如前述,莫锦屏在“侠”文化的英语译介中用到了归化的策略。如果说“归化”使“侠”文化在英语的异国土壤开花结果,那么“增译”则使之“锦上添花”。

下例为原著中胡一刀与苗人凤的对话及其英译:

原文中加粗的“侠”字,在译文中将其译成了英文中相应的加粗部分。其中,加粗部分“chivalric spirits”对“侠”字进行了归化处理。然而,译者仿佛仍觉得意犹未尽,在此基础上增译了加粗并下划线部分的“and you have the honor of a true knight”。“chivalry”和“knight”英语都有骑士的意思,增译部分“honor”和“true”两个词进一步强化了“chivalry”和“knight”骑士的风范,让译文读者的理解能更贴近原文“侠”的确切含义,也让“侠”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三)改写

与勒菲弗尔同为翻译“文化”学派的另一位大家巴斯奈特认为,翻译中译者应将译入语文化与原语文化在功能上保持一致,使两种语言的读者读来感觉一致。莫锦屏也曾说过:“文学翻译的精彩之处在于改写,它不仅能使译文在目标文化中更具可读性,也让目标读者更易理解。”笔者看来,若归化的策略是“入乡随俗”,增译的策略是“锦上添花”,那么改写的策略便是“因地制宜”。要说莫译《雪山飞狐》之精彩,英译中的改写策略功不可没。下例是小说人物姓名的英译:

曹云奇凝望着她。(金,2008:10)

Curio gazed at her.(Mok,1993:7)

“天龙诸公,驾临辽东,来时乘马,归时御风。”(金,2008:168)

On horseback,elders of the Dragon Lodge,Heralding themselves to the Regent’s Sword.As the wind was taken out of their sails,Windward were they borne and hit the rock.(Mok,1993:304)

原文中的“辽东”指辽东半岛,小说中埋葬李闯王宝藏和摄政王多尔衮宝剑的地方。英译中莫将之省略(译文画线部分),显然是出于译入语新现实主义诗学的考虑。英语读者很难通过“Liao Dong”这样的音译来理解辽东这样辽阔又严寒的场景。此外,结合原著背景,原文加粗部分“来时乘马,归时御风”的真实含义为:天龙诸公骑马临驾辽东寻宝途中将逝,随风归来的只有他们的魂魄。中国文化中,随风飘浮的魂魄象征着

对比原文和译文加粗部分,我们发现莫锦屏没将人物姓名直接音译。译者看来,在译作“走出去”意识形态的操控下,译文应考虑译入语所处的主流意识形态。原文中“曹”为姓氏,“云奇”为名,译者认为“奇”为此名之亮点,将其译作有稀有奇物之意的“Curio”,译文读者读来颇有神似之感,领悟原著作者人物起名上的匠心也更易。

此外,小说中诗句的英译也是改写策略彰显精彩之处:死亡,而此处若直译为“On horseback,they come;With wind,they leave”,读者则无法理解其象征意义。

通过省略或替换意象,译者改写了原文的文化元素。这样的改写翻译策略下,译者努力让译文去迎合译入语的意识形态与诗学,使译文读者更易于接受原文的含义与精髓。从本质上来看,改写的翻译策略让文学作品更好地“走出去”。

莫译《雪山飞狐》的策略对今后中国武侠小说向西方世界的译介有着重要启示:对等不再是此类翻译的核心,合理运用归化、增译、改写等使译文读者更好理解接受原著的翻译策略才是根本,才能使中国武侠文学更好地走出去。

参考文献:

[1]Lefevere,A. 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 London and NewYork:Routledge,1992.

[2]Jin Yong. Fox Volant of the Snowy Mountain[M]. Translated by Olivia Mok. Hong Kong:ChineseUniversity Press,1993.

[3]卢晶晶.《雪山飞狐》英译明晰化策略[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3):126-129.

[4]罗永洲.金庸小说英译研究——兼论中国文学走出去[J].中国翻译,2011(3):51-55.

[5]金庸.雪山飞狐[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

作者:吴侃,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学。

编辑:曹晓花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锦屏归化武侠
武侠风
测大角归化法归化值的两种计算方法及其精度分析
归化(双语加油站)
归化已成国际篮坛普遍现象
极限之光
归化,切勿只盯着一时之需
武侠影后郑佩佩
奉化市锦屏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