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巾
摘要: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是在听说读写等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力,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则是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发展;学生;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084-01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想象是创新的基础,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形象思维活动。想象力的发展是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再造想象的发展对他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创造想象则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无论创造想象还是再造想象,对人类进行创造性劳动和掌握知识经验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加强想象力的培养是创造的前提,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一条重要途径。小学生正是想象力丰富的阶段,也是开发学生想象力的黄金阶段,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把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1.加强阅读感悟训练,激发学生想象力
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活动。由于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文学形象只能间接地存在,学生必须把那些文字符号首先转化为可以具体感受的形象才能感受和理解。阅读不但能丰富积累,而且其过程始终伴随着想象,想象是阅读过程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心理活动。别林斯基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知识积累也小,对事物的认识不深,对于一些意境优美、蕴含情感等内涵的词句、段落或文章却难以深入领会,只有借助想象化抽象为形象,才能恢复其生机,焕发其情趣。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中"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他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中的"吮吸"、"欢笑"等词,没有想象就无法感受和理解。可以说,失去了想象也就失去了阅读。
2.创设良好教学氛围,促进学生想象力
良好的动机与和谐的环境,能使人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许多有经验的教师都很注重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之中,进入到思维的最佳状态。教师必须掌握丰富的知识,耐心地解答其心中的疑惑,用亲切和蔼的教态,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去感染和激发学生的想象、表达欲望,营造创造性的宽松的心理氛围,实施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大胆设想,积极参与,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思想上感觉到很轻松,敢于提出问题,畅所欲言。如教学《小音乐家扬科》,在叙述扬科想看看、摸摸小提琴而受毒打这一段中,对扬科那种"又爱又怕"的矛盾心理作了一系列的描写:"扬科悄悄地'爬'过去,很想把小提琴'拿'到手,他眼巴巴地'望'……'跪'在小提琴面前,'抬'起头,'望'着心爱的小提琴……"这些描写动作的词表面的意思学生完全可以理解,但内在的含义却不一定懂。如果不指导他们作深入的分析与想象,他们便不能深刻地理解扬科那种"又爱又怕"的矛盾心理,不能理解扬科对音乐、对小提琴的酷爱。教师要引导学生凭借教材,探究这些语句的内含,开展合理想象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联系上下文提出:"望着墙上的小提琴,扬科心里会想什么?"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想象非常活跃,纷纷举手发言:有的学生说:"扬科想呀想呀,忽然他觉得小提琴长了翅膀飞到他怀里来了。"有的学生说:"扬科会想对小提琴说你的声音真好听,我可喜欢听你的声音了。"文章在叙述扬科快死一段中,可以启发学生想象:"扬科快死了,他听着燕子唱歌,树上的演奏声,他会想些什么?"其中一个学生想象道:"扬科快死了,他听到燕子唱歌,树上的演奏声,他一边想:那是个多美的音乐世界呀!鸟声、小提琴声,汇成了一首动人的乐曲,一边慢慢闭上了眼睛。"
3.深化拓展课文内容,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文本虽然短小,但寓意相当深刻,内涵极为丰富,有着广阔的阅读空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理解,拓展文本的内容,加以丰富的想象,深化文本的内涵。根据教材内容和特点创设情景,营造适宜的氛围,突出教材的动态性,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感情的共鸣,让学生触景生情,由情创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课文《穷人》,主人翁桑娜因邻居西蒙死后留下两个孩子无人抚养,而不顾自己一贫如洗的困境毫不犹豫把两个孩子抱回家中。小说至此嘎然而止,没有了下文,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可以假设:桑娜把孩子抱回家后,生活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有哪几种可能?学生产生了多种想法:"随着生活负担的加剧,桑娜和渔夫不堪重负相继病死";"桑娜宁可送自己的孩子去当学徒也要抚养西蒙的孩子";"正当他们生活困窘时,渔夫出海打鱼发生了奇迹:打到了一条会说话的鱼"。这样的讨论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把自己的想象说出来或写出来,为故事续个结尾,既深化了对原文的理解,又开拓了学生思维,一举两得。
4.进行想象作文训练,提升学生想象力
写文章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是思维活动的表现。作文教学应从形象思维的散发特性来激发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散发性思维的引导是想象力腾飞的翅膀。常见的散发性思维有,一是逆向思维法,即从与材料内容或题目相反的角度去思考,一反传统看法,想出与之相对或相反的观点。如班门弄斧,通常用来比喻和讽刺那些不自量力,竟敢在行家面前显示自己本领的人。如果运用逆向思维,便可以从中演化出"班门弄斧又何妨,这种胆识和魄力不正是改革中每一个成功者所必有的吗?"这样的见解常能使人耳目一新。二是多维思维方法,即从材料或题目的内容多方面去阐述,注意对事物的正面、反面、侧面、纵横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考察,从而写出别出心裁的文章。三是外向思维,即思维从自己思考的领域推向别的领域,再从别的领域得到有益的启示,获得信息再反馈回来解决本领域的问题。如设置场面情境让学生想象:饭店里的服务员正端着一盆热气腾腾的汤给客人送去,突然从门外创进一个人,把汤撞洒了,滚烫的热汤溅在来人身上、服务员身上和正在用餐的客人身上。接着让学生想象下面的情境,写出个性化的想象作文。
总之,想象是取之不尽的宝藏,只要我们能够潜心挖掘教材中的想象因素,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恰到好处地为学生大胆想象提供催化与导向,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学生就能够展开畅想的翅膀,翱翔在创新的天空中。
参考文献:
[1]倪彩霞.语文教学想象能力的培养[J].吉林教育.2008年11期
[2]欧玉平.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J].考试.2011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