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莲
【摘 要】阅读批注是学生在自主状态下探究的学习过程,是潜心与作者进行创造性对话的过程。它融思考、体验、评析于一体,通过圈点批注,潜心阅读,调动自身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解读文本。批注应成为一种人人必备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本文立足教学现状,思考对策,从字词学习、文脉梳理、质疑问难、联相补白、有感而发、文本延伸这六个方面来指导学生适时批注,通过自能阅读,让学生个性张扬。
【关键词】小学语文;适时批注;自能阅读
从众心理在小学生中普遍存在,在阅读课堂上表现尤为明显。在阅读活动中很多学生人云亦云,不能或不敢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批注是联结教师、文本和学生的最好的桥梁。而阅读批注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阅读过程中,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在这就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尊重学生学的主体地位,要相信学生学的无限潜能。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批注,更要指导学生适时批注,通过批注走进其内心世界,教会他们自能阅读。
一、批注于字词学习时
字词学习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对于我们高年级老师来说,课堂上字词教学时间明显减少。常规的阅读教学课堂上,我们都让学生先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这些任务,有些老师就让学生在预习时完成,课堂上字词学习及反馈的时间少了又少。
我们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做作业时,学生错别字较多,生字词掌握很不扎实。我想,这主要是因为课堂上的时间有限。光读几遍,学生的印象肯定不深,特别高段的课文有的篇幅很长,有些学生一遍读完都有困难。检查生字词这一环节,又会草草带过,致使有些学生连要求会读会写的字词都不能过关。生字词不断出现,就会加强学生的巩固。被涂上色彩后,学生读课文时,生字词会时不时地吸引学生的眼球,起到强化记忆的效果。
二、批注于梳理文脉时
阅读教学一般都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规律。因此,整体感知是少不了的。正如叶圣陶所说,思想是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绝不乱走的。整体感知,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特别,只要能理清脉络,学生就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批注把握结构。可见,同样是概括主要内容,运用批注的方法,学生的“学”就有了方向,阅读能力在实践中得到了提高。
三、批注于质疑问难时
在阅读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并指导批注。疑为学之始。学生在读书时,难免会遇到阅读障碍,并由此产生疑问和困惑,在思维困惑处写下了自己疑点,并在学习过程中探讨、研究和解决,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感悟。
读书就要这样善于发现,善于发问,善于独立思考。产生疑问正是独立思考的结果,也是真正独立学习的开始。学生通过多角度地深入分析,求得更好的理解,甚至提出与作者不同的看法。
四、批注于联想补白时
周一贯说:国画艺术讲究“空白”,在墨分五色的画面中,留一方空白,任人遐思,可以是长空万里,也可以是碧水万顷。文学创作讲究“空筐”,在流动的情节描述中,留下若干空隙,让读者去驰骋想象,以自己的意念作创造性地填补发展。教师要充分开发利用这种有利空间,将它作为阅读批注训练点,让学生展开联想补白,在情景交融中领悟文本所表达出的内涵,去探究文字背后的意蕴。
利用课文中的各种“空白点”,指导学展开想象,填补空白,不但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而且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灵性得到张扬,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五、批注于有感而发时
学生在独立批注时往往内容比较单一,大多只能从字面意思引发自己的一些肤浅的认识和感受。情动才能辞发,教师要引导学生和作者在感情上发生共鸣,这样才能有感而发。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学生的一次批注,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进行二次批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在学生思路逐渐打开,思维逐渐明朗起来,情感逐渐有共鸣时,我又隐退,把思考表达的机会再次还给学生。经过讨论后的二次批注,学生的认识进入到一个新的层面。此时,我及时告诉学生,不但要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要读出文字背后的意义。
六、批注于文本延伸时
不少有创意的思考正是学生在文本的启发下“欣赏后的再创造”,是对于文本思想内涵的创造性认识。
阅读批注是学生在自主阅读状态下的探究过程,是与作者进行创造性对话的过程。它融思考、体验、评析于一体,通过圈点批注,潜心阅读,调动自身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解读文本。教师要勇于放手让学生去实践,还他们阅读的自主权,还要善于捕捉学生瞬间的智慧灵光。学生在教师的适时点拨下想到什么,就批注什么,把一霎那的“灵犀”转化为文字,留下阅读的痕迹。适时批注,让学生适时思考、适时积累、适时沉淀、适时创造,成为具备高知灼见的善学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徐泽.丰富语文实践活动的策略研究[J].小学教学参考,2011(10).
[4]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