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华人的语言使用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2016-07-13 06:00熙李春风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广东广州5063北京华文学院专修部北京006
双语教育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发展趋势

郭 熙李春风(.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广东广州5063;.北京华文学院专修部,北京006)



东南亚华人的语言使用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郭熙1李春风2
(1.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32;2.北京华文学院专修部,北京102206)

摘要:近年来,东南亚的华人华侨比例有所下降,海外华人也正在形成新的分布格局。这种变化对东南亚华人的语言使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文章希望通过调查来认识东南亚华人语言使用情况的总体特征,对其进行成因分析和趋势预测,并就寻找经济、有效的华语教学和传播途径,为华人后代自然习得母语进行初步的思考,也希望这些思考能对国内的双语教育有所启发。

关键词:东南亚华人;语言使用特征;发展趋势

目前,全球华侨华人总数约为6 000万人,①分布在世界各个角落,并逐年递增。历史上,东南亚地区华人华侨较多,这些传统的移民多无教育背景,家庭语言背景则为各种各样的方言,主要是闽方言、粤方言和客家方言三种。社区语言以方言为主。2007-2008年,全球4 543万名华侨华人中,东南亚比重已降至73%左右。②

研究海外华语,③要将普通话与方言研究结合在一起。而华人与居住国的关系日益密切,这种现实情况也会影响华语使用,华语与其居住国语言必然形成竞争局面。本文研究内容包括汉语普通话、汉语方言和居住国通用语言。受国家政策影响,东南亚六国的华人语言使用情况各不相同,如马来西亚华人的华语水平很高;新加坡华人数量占绝对优势,但华裔青少年的华语水平呈现下降趋势;④印度尼西亚和缅甸的华文教育历经沧桑,目前走向繁荣发展时期;泰国采取包容性强的多元文化政策,加快了华侨融入泰国社会的步伐。但与欧美等地区相比,东南亚华人语言使用有其总体特征。基于此,本文着重于描写和分析东南亚六国,即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老挝和印度尼西亚华人语言使用现状的总体特征及其成因,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试图寻找经济、有效的华语教学和传播途径,为华人后代自然习得自己的母语提供思考和启示。而对六国的个性特点暂不作深入探讨和研究。

一、东南亚华人的语言使用特征

作者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共收集有效调查问卷114份,有的问题涉及调查对象的交际、学习和生活环境,实际调查范围和数据超过114份。调查对象是来自东南亚六国的华人及华人后裔。其中16-19岁的青少年有19人;20-39岁的27人;40-59岁的29人;60岁以上的38人。他们的学历从高中以下至博士不等,职业涉及学生、导游、法律、教育、IT业、军人、农民、商业贸易、政府公务员、公司职员及自由职业等多种。

通过对这114份调查问卷的统计,我们发现,海外华人语言使用现状及总体特征是:掌握普通话、方言、居住国语言的人数和范围存在正态等级序列关系,即这三者的掌握范围由大到小为居住国语言>方言>普通话。使用居住国语言的人最多,其次是方言,再次是普通话。下面是我们对这114位华人语言使用情况的具体分析。

(一)普通话

绝大多数东南亚华人知道普通话,但会说普通话的比例略低。在调查的114人中,知道普通话的共有110人,占总数的96.5%;有4人不知道普通话,占总数的3.5%。其中,对普通话比较了解的有50人,占总数的43.9%(见表1)。

表1 对被调查者普通话了解程度的调查

这4名不知道普通话的人,均为59岁以上的老人,分别居住在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他们均能流利地使用方言。课题组对这些人特意进行访谈,并解释“普通话”的意义。他们纷纷表示,不是真的“从来没听说过普通话”,只是不知道普通话和方言的区别。这样看来,华人都知道普通话,但不了解普通话的学术概念和意义。

课题组对这114人所认识的人是否会说普通话进行调查(见表2)。

表2 对被调查者所认识的人中会说普通话人数的调查

上表显示,114人中,有77人认为其所认识的人中有一半或一半以上会说普通话,占67.5%;有37人认为很少或者没有,占总数的32.5%。一名身边没有人会说普通话的是18岁的泰国女学生,据了解,她可以熟练使用居住国语言,其生活环境华人很少。

(二)方言

调查发现,方言在海外华人世界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仍然起着重要的交际作用,方言的使用范围超过普通话,并表现出较顽强的生命力。114人中,有97.7%共111人会说汉语方言。只有3人明确表示不会方言。当我们问道“您最早会说的第一种语言是什么”时,78人都回答是方言,占总调查人数的68.4%。有36人先学会了居住国语言,这36人全部是25岁以下的年轻人,其中有33人会方言(见表3)。

表3 对被调查者最早会说第一种语言的调查

我们还对方言的使用范围进行调查,发现有39.5%的调查对象认为会方言的人很多,甚至有6人认为绝大多数人都会方言(见表4)。

表4 对被调查者所认识的人中会说方言的人数调查

为了进一步比较方言和普通话在东南亚华人圈的使用范围,我们提出了“您与居住国其他华人之间交流时使用的语言是什么”的问题。发现114人中有27人使用居住国语言,7人使用普通话,其余70人都使用方言,使用方言人数远远超过普通话使用人数。据此我们更确切地断定,目前方言的使用范围和频率超过普通话。

(三)居住国通用语

东南亚华人绝大多数都能掌握居住国通用语,但存在水平差异(见表5)。

表5 对被调查者掌握居住国语言情况的调查

从上表可看出,所调研的114人中,有68人能熟练使用居住国语言,42人能进行交流,只有4人占总人数3.5%的不熟悉。这四人均为60岁以上的老人,所从事的行业或生活范围很少用到居住国语言甚至可以不用。所以他们对居住国语言不熟悉。

我们进一步对华人家庭使用居住国语言情况进行调查。5人未作回答,其余109人中,100人表示家庭成员中没有不会居住国语言的,9人表示家中有不会居住国语言的,多数为被调查者的父母辈。

二、东南亚华人语言使用特点及其成因

东南亚华人语言使用现状的特点有:学校教育占据华语习得主要地位;华语习得以儿童时期和青年时期为主;东南亚华人社区中,方言的主导地位超过欧美等其他地区;东南亚华人对华语感情深厚;居住国通用语的地位与日俱增;华语使用语域有限等。

(一)特点

1.学校教育是华语习得的主要途径

多年以来,华语研究者一直强调家庭环境的重要性。家庭环境的确能巩固并提高华裔后代的华语水平。本次调查,我们发现学校教育对华语普通话的推广更具重要性。即114名调查对象,除去2人未填,剩余112人,共有97人占总人数的86.6%是在学校习得的(见表6)。

表6 对被调查者学会普通话地点调查

2.华语习得以儿童时期和青年时期习得为主

华语习得阶段,以儿童时期为主,其次是青年时期。中年时期以后的就比较少了。本次调查中,除去2份未填问卷,剩余112人中,有54人是在儿童时期习得普通话,53人是在青年时期习得。

该特点还表现在很多华人都认为华语应该从儿童时期就习得,如114名调查对象中有73人认为,子女应该从学龄前就开始学普通话。

3.东南亚华人社区中,方言的主导地位超过欧美等其他地区

数据表明,东南亚地区华人会说或知道普通话的比例小于欧美等其他地区,但其方言的使用比例很高,其社区交际语的主导地位也较高(见表7、8)。

表7 东南亚六国使用方言与普通话比例

表8 欧美等六国使用方言与普通话比例

从以上两张表可看出,东南亚六国第一语言是方言的比例为68.42%,这个数字也远远大于欧美等六个发达国家的44.19%的比例。而前者会普通话的比例则略低于后者。受多种因素影响,近年东南亚地区华人说普通话的人数将越来越多。

4.东南亚华人对华语感情深厚

历史上,老一代华人华侨对中华文化怀有“根”的情结,即使为了经济发展需要,他们越来越多使用居住国语言,也不愿意丢弃自己的方言,并要求后代也学习华语,这是一种情感需求。在问道“您为什么学习普通话”时,答案最多的有“父母要求”“自己感兴趣”,还有人认为“汉语是必修的”、是“母语”、是“中国人”等。

海外华人对华语感情深厚,还表现在对下一代的华语学习期待。如有76.3%共87人认为“作为华人的后代应该掌握华语”(见表9)。

表9 被调查者对下一代学习和掌握华语期望调查

从上表可看出,认为华语通用性不大的人只有8人,认为无所谓的有12人。绝大多数调查对象都认为华语是华人的象征之一,对华语的深厚感情也是华语能在海外得以传播的重要内在因素。

5.居住国通用语地位与日俱增

年轻一代这种开放包容的语言使用态度,使得居住国通用语地位与日俱增。

华语传播一直是一种非排他性传播,即使是在经济上占有优势的情况下,华人仍然以尊重当地文化,学习当地语言,努力融入当地社会为目标。作为年轻一代,尤其是那些在现居住国出生的年轻一代,日益受居住国主体民族文化影响,自觉地吸收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能够积极地融入居住国主体社会,积极地学习国家通用语,逐渐偏向全民兼用居住国通用语。他们兼用居住国语言具有双赢性,既给自己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利益,又促进了居住国各个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发展,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6.华语使用语域受限

根据调查,发现使用华语交流的场合主要集中在聊天、打招呼、家庭内部等。其使用范围有限,比例不高(见表10)。

表10 对被调查者使用华语交流的场合调查

(二)成因

海外华人语言使用现状具有以上几个特点,其主要成因如下:

1.居住国的民族(对华)政策,是华语发展的风向标

华人居住国的统治政策或者民族政策,有如语言学习的风向标,在大方向上对华语的学习和推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民族政策支持的,华文教育发展就快;民族政策限制的,华文教育发展就受阻。不同时期的民族政策不同,都会影响华文教育的发展,也就影响了华语在华人世界里的地位和作用。下面以缅甸政府政策为例说明。

1962年,缅甸有259所华文学校,39 000名学生。⑤但缅甸军人执政后,采取激进的“缅甸社会主义路线”,强制实施民族化政策。1965年4月,缅甸政府颁布《私立学校国有化条例》,下令将全国所有私立中小学收归国有。1967年,缅甸颁布《私立学校登记条例修改草案》,规定除单科补习学校外,不准开办其他任何形式的私立学校。华文教育又从正规教育转为非正规教育,以“华文补习班”或“家庭补习班”的形式存在。1967年“6·26”反华事件后,家庭补习班也被禁止。从此,“缅甸教育由国家承办,不允许私人办学,任何补习班不得超过19人”的法令沿用至今。具有60年历史的缅甸华文教育遂走向衰落。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华人华侨办了一些华文补习班,但以孔教和佛经学校的教育方式出现,大小规模不同的华文教育逐渐多起来,华文教育得到勉强恢复、发展。1988年缅甸军政府忙于巩固政权及发展经济、缓解民族矛盾,无暇顾及华人问题,华文教育才又得到发展。

2.华人社区的聚居局面,曾是华语得以保留的土壤

华人社区的聚居局面,是华语得以保留的土壤。居住方式对语言维系的作用很大。这一点在以往的讨论中关注不多。事实上,华人传统的居住方式为华语的保持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二十世纪初,全球华侨华人总数约为400-500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总数增加至1 200-1 300万,其中90%集中于东南亚。⑥东南亚华人祖籍多为广东、福建、云南等地,并呈现小聚居局面,其当地方言能够较稳定地使用于该华人社区。在调查中,很多人表示,学习华语也是为了生活需要。但随着华人社区聚居局面发生变化,其华语使用情况也随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也是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各地华人原来的居住方式发生了变化,新一代缺乏语言习得的机会,而年轻一代使用华语的机会也越来越少,这些都给华语的传承带来了新的压力。

3.中国经济蓬勃发展和国外华人经济地位的提高,成为华语发展的内驱动力

2000年以后,随着中国经济体的强势崛起,中国与各国贸易也日益频繁,汉语热因此席卷全球。再以缅甸为例说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华文教育在缅甸几乎灭绝。究其原因,既有外因又有内因。外因是缅甸政府的国有化政策,使华人华侨经济遭到沉重打击,华文教育最终被禁止;内因是缅甸政府实行民族主义政策后,许多华人生活困窘,很多人觉得学习华文没有用处,加之第二、三代华人逐渐被缅化,逐渐接受了“华文无用论”的说法。外因加内因,最终导致缅甸华文教育绝迹近30年。

在排华事件中受到剧烈冲击的仰光,华文教育消失了30年,三四十岁的仰光华人几乎都不会说汉语,对中华文化更是一无所知。但在缅北,华文教育得以存续,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保存。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受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缅南地区华文教育出现新契机。两国边贸的发展、中国对缅投资的增加,进一步带动了华人经济的发展,也提升了中文的经济价值。例如,在边境投资的绝大多数是云南和福建籍商人,他们在缅甸城市中心地区形成了占主导地位的华人社会。⑦中国商品、资本、语言、文化在缅甸的影响力日益增长。懂汉语的人找到高收入工作的机会增加,这从客观上促进了缅甸华文教育的再生。2000年以后,华文教育虽未取得合法身份,但已半公开化并迅速崛起。学习华语的人越来越多,甚至参与学习的学生也开始出现了其他族裔。如不少缅族人包括僧侣都来学习华文,甚至连缅族高官都将子女送到华文学校。

4.中国政府的支持和宣传,对海外华文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中方为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积极提供帮助和支持。如举办各种文化、教育活动,邀请各国华人子弟来华参加,以增进他们学习华文的兴趣,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现状的了解和认同。这类活动有“中华才艺大赛”“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武术暨民族舞蹈夏令营”“‘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寻根之旅夏令营”等。此外,还定期举办“东南亚华文教学研讨会”“国际华文教育研讨会”,邀请海外各国华文教育工作者参加会议,就华文教育的发展进行研讨。获得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奖学金者可以到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进行为期一年的进修。再以缅甸为例:从2001年开始,中缅两国教育部联合在缅甸举办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为了培养缅甸当地的华文教育师资力量,云南大学派教师赴曼德勒和腊戍进行汉语函授教学;云南大学成教院与曼德勒福庆学校联合开设汉语文学系大专函授班;中国海协组织学术交流团赴缅,对当地华文教师进行教学培训,仅2004、 2005年仰光就有182人接受培训。中国驻缅使馆举行“郑和——中国知识竞赛”“中国文化知识竞赛”“中国文化网”知识竞赛等,促进缅甸华裔青少年更多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加学习华语的兴趣。2005年12月,由15个国家部委组成的“国家海外华文教育工作联席会议”访问缅甸,对当地华文教育发展情况进行调研。

中国政府的这些支持和宣传,对海外华文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但我们也要看到,政府的支持力量,主要用于汉语的二语教学。对华文教育的支持力度还不够大。这也是应该引起政府思考和重视的。

5.华裔后代对居住国的文化认同和国别身份的认同,是语言使用情况发生变化的潜在因素

华人第一代移民对故土的眷恋意识相当强烈,在文化传统的继承上付出巨大的努力,但从第二代开始就会发生变化。

语言传承教育是为了实现认同的目标,而掌握母语又要有认同作为强烈的动机。从前,各国华裔以群居为主,华人多以华语为母语,在生活中即习得华语。但这种生活方式在一些国家已发生变化,华人后代与其居住国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随着传统居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华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华人,在情感上已把居住国作为自己的祖国,乐于积极地吸收居住国的文化及其通用语,甚至认为居住国语言就是自己的母语。华裔后代这种对居住国的文化认同和国别的身份认同,使得居住国通用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是语言使用情况发生变化的潜在因素。

以泰国优勉族侨胞为例说明。⑧与很多生活在泰国的侨胞一样,泰语在优勉人心目中是主体文化的象征,是国家的象征。优勉人对其祖国泰国怀有深切的认同感和感恩之情,对泰文化和泰语有亲和感,这正是多元一体统一国家凝聚力的体现。优勉人认为他们从中国迁徙到泰国,泰国国王给他们土地,让他们自由发展,所以都很感激国王,对祖国忠诚,很多人家门口悬挂着红蓝白三色的国旗,墙上张贴着国王、王后等皇室成员的照片。这种对祖国的感恩之情自然化为对泰文化、泰语的认同和亲近。泰文化甚至对优勉族的传统文化形成冲击。调查时发现,优勉族的许多传统文化特征正在走向衰退,如传统建筑、传统宗教仪式、传统文学艺术等等。还有作为区分优勉族与其他民族的最显性特征的传统服饰,现在也已经很少看到有人穿戴了。中青年特别是青少年甚至有全盘接受泰文化的现象。

三、东南亚华人语言使用的发展趋势

海外华人要在其居住国生存下去,老一代华人被动地接受其居住国的语言文化。即便这样,有的华人不会居住国语言,凭其社区交际语(多为方言)即可满足交际需求。但这种生活方式在一些国家已发生变化,华人后代与其居住国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再加上其情感及文化认同越来越倾向于居住国,华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华人,对中国及华语的感情,已与祖辈发生质的变化。

如果说有一部分华人是主动地融入其居住国,那么还有一部分华人则是被动地融入居住国的。中国近年来非常重视将汉语作为第二外语教学的海外推广,但对以汉语为母语教学的华文教育重视不够,支持力度小,自然影响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很多东南亚国家的华文教育都是靠一些爱国华侨苦苦支撑。很多华人后代从小便接受居住国公立学校教育,对居住国的语言文化等接受度和认同度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对祖籍国的语言文化的接受度和认同度则越来越低。

即使是一些受家庭影响,对中国仍怀有“根”的情结的华人后代,也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将推动甚至迫使他们在情感上倾向居住国。如来自缅甸的一位在华硕士留学生,从小说汉语方言,在学校学习了普通话。他曾到云南旅游,走在街上,觉得回到了祖国。可有人一眼就看出他们是东南亚国家过来的,以为他们听不懂汉语,用汉语嘲讽他们。她难过地告诉我们:“我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属于哪国人,我感到非常迷茫,我们的身份很尴尬。”原来,缅甸当地居民认为他们是中国人,她也一直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中国是自己的祖国,很自豪;可来到中国,中国人又认为他们是外国人。诸如这样的华人后代会越来越多,受地域环境及生存需求所限,未来,这些华人后代只能全身心地融入居住国。这对华人掌握普通话或方言都将是一个冲击。

受经济发展影响和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普通话推广初见成效。如在年轻一代中,知道并掌握普通话的比例上升。普通话与方言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将共存,普通话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其普通话水平也将有所上升。但我们也要看到,现阶段东南亚乃至海外的华裔青少年的语言使用态度已发生变化,这是一个值得深入跟踪研究的课题。

四、几点思考

对东南亚华人社会语言使用变化的考察,给我们带来了多语环境下民族语言教育问题的一些思考。

(一)标准语和方言

这里说的标准语是指海外华人社会中使用的中国国家通用语言,方言是指华人社区的汉语方言。它们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发挥了积极的文化传承功能,今后一定时期内还将在海外一些华人社会同时存在。我们既要正视方言在华人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也要看到标准语,在海外华人社会中的迅猛发展。中华文化的传播手段正在朝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我们应充分认识标准语和方言之间的关系,利用现代媒体,以适宜的方式引导它们健康发展。

(二)华文教育和中文教学

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近年来在海外有很大的发展。中国政府的支持和宣传,对海外华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固然起到推动作用,但创设与当地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教育扶持机制,应建立在所在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和华人对祖籍国的情感基础上,进行由内而外的学习,不宜过分强调,以避免引起反感。应注意把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建设与当地已有的华文教育机构相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这样既不会造成资源浪费,也不会挤压传统华文教育的领域和生存空间。尊重历史发展特点,从当地传统华文教育体系中汲取积极和有用的养分形成合力,以期更好地为华文教育发展和华文传播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华二代”的祖语习得

同为汉语教学,但对华人子女的祖语教学跟对非华人的第二外语教学是不同的。华人移民的后裔,在聚集的状态下,会自然习得父辈语言(或方言)。进入学校教育阶段后,如果当地教育不采用甚至消极地排除其母语使用,除非个别家庭特别地坚持,否则就可能会逐步放弃母语的使用,采用居住国通用语。而生活在家庭用语以华语为主的二代华人子女,虽然有些不能说流利的华语甚至不会说华语或方言,但他们从小生活在华语环境中,在他们的思维意识里,有语言输入,只是没有语言输出。如果条件适宜,激活其语言输出能力,就能较快地掌握华语。因此,如何创造幼儿语言的软环境和硬环境问题应该成为华文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祖语生(Heritage language learner)⑨无法选择未来学习何种语言,但华社和家长有责任为他们储备未来学习祖语的能力。我们应该重视对“华二代”祖语学习的研究,或许这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华语教学和传播途径之一。

(四)民族语言和主体语言的关系

海外华人在不同的国家与主体民族和睦相处,在实现居住国国家认同的基础上,继续保持祖语传承教育,为语言的主体多元发展积累经验。这些经验对国内多语环境下的语言教育也有一定的启示。我们应正确认识国家通用语言和民族语言的关系,认识到主体多元的重要性,既要通过国家通用语言教学使少数民族同胞很好地掌握国家通用语言,加深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识,获取更多的发展机会;也能在自己的民族社区和家庭,使用民族语言,保持好自己的民族语言和文化,为中华民族语言大家庭的语言传承和保护作出自己的贡献。

注释:

①中国国际劳务信息网:《2015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5- 09- 08,http://www.ciwork.net/news/view.asp?id= 18132。

②⑥中国新闻网:《约5000万:华侨华人总数首次得出较明确统计数字》,2011-12-01,http://www.chinanews. com/hr/2011/12-01/3499424.shtml。

③华语:这个术语有不同的理解,本文采用郭熙《华语研究录》,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78页中的定义。

④郭熙:《多元语言文化背景下母语维持的若干问题:新加坡个案》,《语言文字应用》,2008年第4期。

⑤Douglas.P.Murray.Chinese Education in Southeast Asia,The China Quarterly,1964:(20).

⑦Bertil Lintner.“Enter the Dragon”,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1994:(12).

⑧戴庆厦:《泰国优勉(瑶)族及其语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⑨关于“祖语生”的定义参见郭熙:《论汉语教学的三大分野》,《中国语文》,2015年第5期。

参考文献:

[1]郝志刚.缅甸华人华侨华文教育[J].南亚研究,1997,(4).

[2]林锡星.缅甸华文教育产生的背景与发展态势[J].东南亚研究,2003,(3).

[3]林清风.缅华社会研究第三辑.澳门缅华互助会发行,2008.

[4]李春风.论泰国优勉族群的文化及语言使用——以泰北清莱府都龙县促猜乡坤美蚌村为例[J].华侨大学学报,2014,(4).

[5]郭熙.华语研究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责任编辑]:贺飙

Abstract:With the decline in the rate of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a new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overseas Chinese is taking form,which,to a certain extent,has influenced the language use of the Chinese people living in Southeast Asia. This paper,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causes,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Southeast Asian Chinese's language use,tries to find an economical and effective approach to the teaching and spread of the Chinese language,so as to provide enlightenment for the language acquisition of the younger generations of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as well as for the bilingual education in China.

Key words:Overseas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Characteristic of language use;Development tre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Southeast Asian Chinese' s Language Use

GUO Xi1LI Chun-feng2
(1.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2;2.Department of Long-term Chinese Teaching,Beijing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College,Beijing 102206)

中图分类号:H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67(2016)02-001-10

收稿日期:2016-04-30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语委委托项目“华语研究与华文教育的对接与互动”(WT124-52);“海外华语使用情况调查”(WT125-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郭熙,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春风,北京华文学院专修部副教授,博士。

猜你喜欢
发展趋势
湖北省P2P借贷行业发展趋势研究
浅析暖通设计的问题
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简析住宅建筑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
机械自动化技术运用和为来趋势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