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玉红
化学符号语言的特点及读法研究
□伊玉红
摘 要:本文对化学符号语言的特点进行了概括和归纳,并结合汉语的语法特点,从化学介词的使用和修饰词头的应用两个方面,通过示例分析了化学符号语言的读法特点。
关键词:化学符号 符号语言 读法
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所特有的交流工具,能够将人类思维的抽象形态体现得淋漓尽致。每一门学科均有自身独特的学科语言,掌握学科语言是每一个学科领域研究者所必备的技能,也是跨入该领域的第一道门槛。犹如呱呱坠地的婴儿,学会语言表达是人生开始的第一步。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是探究物质结构及其性质规律的学科。化学语言则是人类对化学学科进行长期探索的进程中,为了表达化学物质、再现人类的思维过程而形成的科学语言。通常情况下,化学语言可分为三大类:文字语言、图表语言以及化学符号语言[1]。其中,化学符号语言是区别于其他学科语言最明显的语言,有着鲜明的特点。
化学符号语言是化学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承载化学知识的作用。随着化学这门学科逐步发展和壮大,为了便于书写和记录,化学符号语言应运而生。作为化学学习者沟通交流的工具,化学符号语言既与汉语语言有着相通之处,也有其独创性的一面,下面将化学符号语言的特点归纳如下。
(一)抽象性特点
符号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根据需要所创造的一种标记,具有抽象性的特征。按照符号学家罗兰·巴特的理论[2],一个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两部分构成的,能指即一种物质的中介物,所指为其心理再现,所指和能指结合为一体的过程则是“意指”,其产物便是符号。如化学符号语言中常用的加热符号“△”,能指为火(或其他热源),所指为加热,例如:汉语表达内容为“对高锰酸钾进行加热,生成二氧化锰、锰酸钾和氧气”的句子,可以通过抽象的化学符号语言结合而成的化学方程式来表达:,若没有一定的化学知识背景,则很难理解这一串相应的化学符号的意义,充分体现出其抽象的内涵和特征。
(二)简明性特点
化学符号语言是化学学习者用于传达信息的方式和工具,因此,符号语言是否简明扼要、能否让读者一目了然,极大地影响到信息的有效传递。现行元素符号(原子序在100以内)为元素拉丁文名称的首字母大写或再加上一个相应的小写字母来表示。如常见的钾元素的符号表示为“K”,钙元素的符号表示为“Ca”,利用化学符号表达各种化学式及化学反应,能够使读者一眼便看出作者想要表达的信息。若使用繁冗的文字语言表达,则会显得繁琐,也不利于理解及交流。例如,阿莫西林成份的化学式为C16H19N3O5S·3H2O,若用汉语表达其复杂的结构特征,很多篇幅也不一定能表达清楚,而化学符号语言的发明,却轻松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正如温德尔里希(Rudolf Winderligh)[3]所说:“化学式是而且仍将是物质组成及物质间所发生过程的可以想象的最简明的表达方式。”
(三)准确性特点
(四)通用性及规范性特点
化学符号从混乱到统一,历史进程较长[4]。如今,化学符号的使用在国际上基本已达到规范化、标准化,极大地推进了化学学科的发展。化学符号经过长期地演变,现已成为各国化学研究者交流的通用语言,使其具备了国际化的特征。譬如化学式H2O,任何具备一定化学基础知识的人,都能够明白其所指代的含义。如一个玩笑所说:假如你走出国门,口渴却不知道如何表达的时候,只要将化学符号H2O写出来,别人就会明白你需要水。
通常情况下,化学符号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元素的化合价(如符号为N+1a,读作:钠的化合价为正1价)、离子符号(如符号Ca2+,读作:钙离子)、元素符号(如符号Fe,读作:铁元素)、化学式(如符号KI,读作:碘化钾)、化学方程式(如符号Ca(OH)2+CO2=CaCO3↓+H2O,读法为: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5]。在以上几种类型当中,作为化学符号语言中最常见的化学式,其读法和汉语的关系最为紧密,能够清晰地呈现出汉语语法习惯的脉络。下文以化学符号中的化学式为例,探究化学符号语言的读法特点。
(一)化学介词使用及读法
化学介词[6]指的是化合物中基本结构组分间互相结合关系的连缀词。常用的化学介词有“化”“合”“代”“聚”4个。
在化学符号语言的读法中,化学介词通常被用来连接两个名词,例如符号为H2S2O3的物质,汉语读法为:硫代硫酸,即硫酸(H2SO4)中的其中一个“O”被“S”所代替,形成了H2S2O3。在汉语中,“代”作为“代替”之义时,词性为动词,而在硫代硫酸(H2S2O3)这个名称的读法中,“代”作为连接“硫”和“硫酸”这两个名词的词,为化学介词,表示元素之间相互结合的关系。
再如,“化”字常出现在“某化某”式的结构中,既可以表示“化合”反应,也可以表示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之间发生“化合”行为的过程,因此,“化”既是动词,也是名词。例如:NaCl的汉语读法为:氯化钠。从其字面意思探寻而知,该物质由“钠”和“氯”两种物质“化合”而来,代表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化”作为连接“氯”和“钠”这两个名词的词,为化学介词,也能够表示元素之间相互结合的关系。
(二)修饰词头应用及读法研究
在化合物中,每种元素的化合价常常呈现多种价态,为了区分这些不同的价态,在化学式读法中,引入了修饰高低次序的词,汉语中称之为“词头”。在词头的辅助下,能够对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进行描述和区分。化学中常见的修饰词头及其在化学符号语言中的应用如表1所示。
表1:常见的修饰词头及其在化学符号语言中的应用
从表1中可以看出,词头的运用一般是以形容词和名词结合的情况出现,形成“形容词+名词”的“形名词组”,如“高”“亚”“次”等汉字在这里为形容词,“氯酸”为名词。在化学中,类似的词头还有“偏”(如偏氯酸钠)“原”(原硅酸)“过”(过氧化钠)和“超(超氧化钾)”等,相同的名词被不同涵义的词头所修饰,能够表达千姿百态的化学物质,以此来体现看似相似的物质间本质上的差别。例如,汉语中的“大熊猫”和“小熊猫”属于不同的两个科,具有本质上的区别。限于化学学科的专业性,各种词头的运用在此不一一解释。
由上文可知,化学符号语言从诞生到如今逐步规范、统一,形成了带有浓厚的汉语文化色彩的语言名称,这也凸显出汉语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内涵及强大的生命力。作为一门独创的学科语言,化学符号语言有其特点和规律;同时,由于化学符号语言的工具特性,纵使其千变万化,汉语的语法特色和习惯对其读法的影响也仍有迹可循。
参考文献:
[1]徐秋云,李远蓉.试论化学语言及其教育价值[J].化学教育,2006,(9):11-14.
[2]李爽.视觉符号的抽象程度与意义表达[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21-23.
[3]郭保章.论化学命名法和化学符号的历史演变[J].北京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3):41-47.
[4]许国良,王兵,陈占华.化学语言史研究 (Ⅰ)——化学符号的产生与发展[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4):75-80.
[5]迟少辉,王祖浩.化学符号认知规律的微观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6]王宝瑄.1980年《无机化学命名原则》介绍[J].化学通报,1983,(2):57-58.
(伊玉红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