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征的正确打开方式

2016-07-13 09:00耿源宏
军营文化天地 2016年6期
关键词:前辈胜利长征

文/耿源宏



关于长征的正确打开方式

文/耿源宏

《走向辉煌》

金一南著中华书局

这是一次畅快而新鲜的阅读体验,读者很容易在阅读中享受到思想性与可读性良好结合的书籍带来的那种心悦诚服的满足感。

“怎么才能获得认识过去和探索未来的思想力度,从而展现中国的百年历史,这值得每个人思索”,国防大学金一南教授通过这本书回答了他提出的问题。《走向辉煌》叙述的主线是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但又不限于此,是作者用战略和历史的眼光解读中华民族在19世纪中期以后如何解决“救国与发展”这两大紧迫问题的过程。

“有许多时候我想,如果没有艰苦卓绝的五次反‘围剿’,如果没有惊天动地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我们的今天又是什么样的?中华民族是否可以探测到这样的时代宽度和历史深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否获得今天这样的世界性号音?”作者选择工农红军长征作为反映这段波澜壮阔历史的一个截面,领着我们“走向”那段苦难与辉煌的历史。

在我们后人看来,长征的重要意义怎么赞颂都不会过分。用书中的话说就是“如果把20世纪的中国革命比作油画,其高光点就是长征”,为了让读者看懂这个“高光点”,作者不厌其详地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为我们回顾了20世纪初国家和民族面临的历史抉择和命运图景,全景展现了那个热血沸腾、狂飙突进的“年轻人”的时代,也间接地回答了中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问题。

选择的偶然和历史的必然似乎是作者解读那段历史的一个主要逻辑线条。我们从小在各种读物中反复读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历史选择了社会主义。但是说清楚为什么,很有必要。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有了正确的观点和正确的思想,还要有比较恰当的表达方式告诉别人。

金一南在讲述党史军史时更像是个从容的电影导演,用娴熟的“拍摄手法”将历史事件和风云人物自如切换,镜头从中国的红色政权如何能够存在,到蒋介石、毛泽东如何成为国共两党的领袖,再从陈独秀、李立三的路线为何不能成功,转到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带给中共的损失,革命的发展充满了偶然和曲折,但又带着时代的挑选和历史的必然,红军长征终于跃上这幕历史大剧舞台,成就了最精彩的部分。

珍贵的是,《走向辉煌》没有像很多讲述长征经历的书一样自带“上帝视角”,秉着红军长征必然胜利的预设立场,囿于铺陈经典战例细节和歌颂红军将帅指挥若定,而是用冷静客观的笔触还原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和工农红军探索和奋斗的艰难过程,同时对作为对手的国民党将领也保有足够的尊重和客观。长征并不是从胜利走向胜利,而是从挫折走向胜利,从分裂走向团结,从弱小走向强大。

长征中,红军面临许多艰难抉择。从1934年10月10日长征开始,红军的战略目标先后进行了7次调整,从“最初的湘西,到黎平会议的川滇边、遵义会议的川西北、扎西会议的云贵边、两河口会议的川陕甘、俄界会议的‘与苏联接近的地方’,一直到榜罗镇会议,终于确定为陕北”。

因其艰难,方才珍贵。“中国工农红军的胜利,绝不是历史用托盘端上来的一份幸运礼物”,这一次次历史的偶然,造就了难以复制、伟大史诗般的长征。

后来有人问邓小平长征时在做什么,小平同志回答了三个字:跟着走。朴素的话折射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光和信仰追求。“如果要看前途,一定要看历史”,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长征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工农红军建构“初心”之旅,我们这一代军人缅怀长征、歌颂长征,在一定程度上说也是一种“不忘初心”,可以避免因走得太快太远,忘掉当初出发的理由。

作者深情呼吁,我们这一代中国军人“享受着前辈威名的庇荫,让下一代军人也能踏上我们肩膀,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回望历史,观照当下,正在深入推进的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不也正是另一场“长征”吗?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都应该看看《走向辉煌》,珍视我们的“初心”和力量源泉,思索如何才能成为不愧为前辈的后人和不愧为后人的前辈。

责任编辑:曹舒雅

猜你喜欢
前辈胜利长征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坚持就是胜利
他们为黄埔前辈画像
扩宽眼光才能认知更多 拜访南沙区前辈发烧李
青年志 三位青年“创业史”——心思始终“钉”在超越前辈
坚持
十九大胜利召开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长征六号为何能快速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