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驷宇 魏双学
疾控尖兵张伟龙
文/张驷宇魏双学
“首都奥运安保现场有你忙碌的英姿,玉树抗震救灾战场有你战斗的身影,藏区处突维稳前线有你奔波的足迹,高原执勤官兵一线有你书写的传奇,哪里出现疫情,你就在哪里与各种病毒展开殊死的搏斗,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你在全力防疫维护官兵的生命健康……”让武警部队后勤部政委詹海观将军如此不吝赞美之词的,就是我们的主人公,二等功荣立者、武警部队卫生工作先进个人、武警综合保障基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监控科主任张伟龙。
在北京南郊的大兴区,有座因元代时阻击狼群袭扰而得名的村庄——“狼垡”。武警部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就坐落在狼垡村的遗址上,与600多年前封建统治者为维护都城安全与狼作战不同的是,疾控专家张伟龙和他的战友在这里为官兵健康而与“狼群式”病毒作战。
13年前,当“非典”疫情肆虐之际,37岁的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呼吸消化内科主任张伟龙临危受命,被上级紧急抽调到武警部队应急防疫队,为及时确诊,预防和避免大面积在部队传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上级领导发现他在防疫方面是个难得的人才,便决定由他牵头组建武警部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当领导征求张伟龙的意见时,他有些犹豫了:一边是发展前景看好的临床大内科主任,一边是白手起家和面临的家庭困难,刚上小学的儿子急需他的辅导,父亲年迈多病正需他的照料。但想到深入基层部队与“非典”搏斗的经历,想到部队的确亟待加强卫生防疫工作,想到预防医学对减少部队非战斗力减员的重要性,张伟龙便不再犹豫。
创业伊始,张伟龙与3名筹备人员,临时借用了6间房,不要说实验设备,就是办公设施也缺东少西。张伟龙亲当设计师,多次到全军疾控中心学习本领,拜国家疾控中心专家为师,先后设计出各种图纸数百稿。随后,张伟龙和同事们获得了上级财力支持,开始严格按照国内一流标准搞建设。5个月行程万余公里,跑遍北京、武汉、西安等城市50多个厂家,签订购买各类设计图纸方案40余份,开发实验仪器300余台,最终建成武警部队首家生物安全实验中心。
该实验中心由5大实验平台30余个实验室组成,可对传染病疫情、中毒事件开展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的培养、分离和鉴定,可现场对生物恐怖袭击进行快速侦检,完全具备快速检测常见病毒、细菌能力,可快速判明病原,在当时即具有全军领先水平。该实验中心也赢得了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书记卢金星的高度好评:“你们实验室是P2的级别,P3的标准,就称为P2+吧。”
为随时能“拉得出、判得明、防得住”,张伟龙在平日就带领战友苦练本领、不断积蓄力量。创建工作刚起步时,张伟龙就建议将一些有限的经费优先用来购买两台应急检测车,并经常带队员们到陌生地域进行以重大传染病暴发等为实战背景的演习,锤炼卫勤硬功。
近年来,他带领大家围绕“早期发现、快速诊断、有效预防”三大课题开展联合攻关,担纲的国家“重大传染病监测平台”项目已持续6年。他牵头申报的国务院艾滋病防治专项课题、全军生物菌控履约和生物反恐课题等重大科研项目已达5项,还相继研发了便携式有害微生物侦检系统、生物侦检车等机动卫生装备,确保能全时空提供卫勤保障。
近年来,随着自然灾害的多发,传染性疾病呈频发状态,且病原不明,感染机率高,危险性大,给防疫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但疫情就是命令,防疫就是战斗。面对生死考验,张伟龙临危不惧,始终战斗在疫情处置最前沿,先后出色完成了奥运安保、拉萨“3·14”事件、新疆“7·5”事件、玉树抗震救灾等重特大卫勤保障,成功地处置了“甲型H1N1流感”“牛布氏杆菌病”“甲型肝炎”“H7N9”“流行性出血病”等20余起疫情。
2013年初,驻沿海武警某部新训基地发生数名战士腺病毒疫情,地方疾控部门告知:“需5天才能检测出结果。”时间就是生命,张伟龙带领应急分队紧急赶赴现场,他不顾随时被传染的危险,亲自进行咽拭子采样和实验室检测。通过认真细致对多种病毒的筛选,仅用了不到7个小时,就诊断查找出了病原“55型腺病毒”。随即,张伟龙果断采取了隔离封控、现场消毒、防疫督查等紧急措施,连续奋战20天,终于有效遏制了疫情疯狂蔓延,成为全军疾控战线的典范战例。
征尘未洗,张伟龙和战友们就又奉命踏上了新的征程。2013年8月15日,云南西双版纳发生首例登革热疫情,仅半年时间,该地先后有1000多人感染,因驻地疫情较重,当地政府需抽调武警西双版纳支队200名官兵协助灭蚊防疫。登革热病毒是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的,每天穿梭在闹市区参加灭蚊执勤的官兵,要防蚊咬,谈何容易?张伟龙想出一个“土办法”:他召集队员连夜加班,为每名执勤官兵订制了一顶“防蚊罩”,就像养蜂人头上戴的那种防蜂帽。公共厕所更是蚊子聚集地,他就在门口挂上纱帘,甚至进行蹲点跟班,一旦有如厕的人来,他就先进去蹲在茅池旁喷洒驱蚊药物,并叮嘱他们蹲下后要及时用手扇以防屁股被蚊咬。营区内,张伟龙则背着药箱对蚊子滋生地——所有水塘,喷洒灭蚊药。正是他这种视防疫如战斗的严谨作风,才确保了西双版纳支队千余名官兵无一人感染。
2014年6月,广东又突发登革热疫情,在短时间内全省感染4万余例,死亡10余名患者。张伟龙闻讯后主动请缨,再次奔赴疫情一线。全省十几个支队,他几乎跑了个遍,每个支队都要具体指导7天以上。针对有的支队执勤点多、官兵分散、医务人员少、集中培训条件不具备的现状,张伟龙连夜修改防控方案,并及时提出时间再紧,困难再多,我们防疫队员必须深入到每个执勤点,把防控知识传授到每个人,确保执勤官兵零感染。
广东总队登革热疫情处置零感染,令国家疫情控制中心专家再次瞩目武警部队疾控中心。武警综合保障基地主任樊启山告诉记者:“手有金刚钻,才敢揽瓷器活。针对不同疫情,张伟龙主任制定了9类保障预案和25种技术方案,才确保了官兵健康安全无忧。”
刚刚化疗不久,张伟龙同志就重返工作岗位,进行细菌培养鉴定
“保官兵健康,就是保部队战斗力,搞临床当名医的确有成就感,但疾病防控为我提供了为官兵面对面诊治服务的平台。”早在10年前,张伟龙就亮明了自己的观点。他始终视官兵健康为己任,哪里条件艰苦,哪里疫情高发多发,他就往哪里跑,平均每年深入基层150余天,指导开展疾病防疫防控工作。近年来先后保障了27个建制单位3万余人,诊治患者15000余人次,抢救急危重症患者18名,遂行卫勤保障任务8次,现场培训基层军医、卫生员和炊事员200余人,开展防疫知识讲座25场,对抓捕队和打击队等重点分队官兵开展心理疏导900余人次,被部队官兵誉为遂行卫勤保障任务的“保护神”。
两年前,四川甘孜、阿坝等藏区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张伟龙积极请战,主动要求上高原。受领任务后,他立即终止春节休假,急赴藏区。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他历经79天,行程4000余公里,先后深入武警一线维稳部队15个驻勤点,确保部队官兵无一人发生重症高原病和传染病。初上高原,他的高原反应十分强烈,嘴唇发紫、头晕、呼吸困难、胸闷气短、血压高,再加上过敏性鼻炎引发的哮喘,令他心力交瘁,甚至出现了尿失禁,但他边用药治疗边克服适应。当他在检疫中发现某师战士因患感冒发高烧,疑似甲流症状时,张伟龙心急如焚,硬是背着氧气袋在战友的搀扶下,为这名战士做疫情隔离处置和精心治疗,不但使他很快恢复了健康,也有效阻止了甲流的传播。
保官兵健康,光凭一腔热情和一股干劲是不够的,还要靠精湛的医术和现代化的高科技作支撑。为此张伟龙坚持把提高科研水平作为践行强军目标的具体行动,积极探索卫生防疫前沿理论,亲自编写了10套防疫手册,在专业和核心杂志上发表50多篇有分量的学术论文。他牵头研制的全军首台“移动生物侦检车”科研项目,具有生物安全防护二级水平,使武警部队疾控中心的病原微生物现场侦检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我国支援非洲地区抗击埃博拉病毒疫情时,就曾征用过这台“战车”。
对照习主席提出的“不断增强基于信息系统的执勤处突体系能力”,张伟龙寝食难安,又全身心地投入到改革创新疾控中心信息化建设上。在他和战友们的勤奋努力下,该中心目前已成为集信息、监测、防疫、科研、培训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疾控中心。
一旦出现疫情时,他们会在第一时间为每个疑似患者配发手牌,通过红外感应检测各项体征,而后发射装置发送给监控人员,以节省大量人力;平时,通过配发的“基层部队侦测系统”终端,各种样本可实现远程传输,通过计算机平台进行监控分析判明疫情;遂行任务时,建成由卫生防疫车、生物侦测车、检验车、防疫指挥车等4种特种车辆组成的防疫方舱,形成具有远程机动能力的集检测、监督、消杀等功能于一体的疾控保障单元,这使张伟龙和他的战友们真正成为武警部队处置疫情时的“杀手锏”。
去年1月,张伟龙突然发现有便血现象,经查是结肠癌。这时,有许多战友劝他说:“张主任,保命要紧啊!该停下来歇口气了,该好好治疗了!”但张伟龙的回答是:“只要生命没有终止,决不离开疾控岗位。”手术之后,张伟龙边接受化疗,边一如既往地投身在疾控防疫战场,坚守在自己的战斗岗位,始终保持着冲锋战斗的姿态。
责任编辑:曹舒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