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雕塑中衣纹的风格形成与处理
——试论中西方雕塑的衣纹处理

2016-07-13 07:20:36李晓云南通大学226019
大众文艺 2016年12期
关键词:衣纹古希腊衣物

李晓云 (南通大学 226019)

人物雕塑中衣纹的风格形成与处理
——试论中西方雕塑的衣纹处理

李晓云 (南通大学 226019)

本文分为三大部分:古希腊与中国气候环境人物思想等对比分析和古代中西方人物雕塑中衣纹对比差异。在第一部分中,分析古希腊与古中国气候环境和地域影响下带来的直接的影响雕塑服饰风格的原因。以及,气候环境地域不同加上人口种族不同导致的人口素质与社会风气的差异,间接影响着古希腊与古中国的思想文化审美哲学的差别化,然后进一步的导致古代希腊和中国服饰风格的差异;第二部分中,直接分析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下,古希腊人物雕塑衣纹中的“体”化的处理方式受:1.衣纹是随着内在形态结构而变。2.衣纹随着材质而变化。3.衣纹随着动势强弱而变化。三方面因素的影响。相对的,中国人物雕塑衣纹“线”化的风格由:1.抓重点,捉主线。2.以衣纹上线的软硬代表衣物的软硬。3.以衣物的裁剪款型穿着方式影响着衣纹的表现形式。三大方面因素影响。侧重“点,线,面,体”的不同,处理方式受影响方向也不尽相同。第三部分略写了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处理方式下的希腊成品雕塑与中国画的共性,雕塑中衣纹的艺术风格与“曹衣出水”理念的惊人一致。最终总结,在大相径庭的不同国家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在各自充满不同特色的艺术追求中,艺术无国界。

中西方雕塑中自古以来,人物雕塑是雕塑题材中的一大类,关于各种人像雕塑的著名作品也比比皆是,多为具象作品。具象的人物雕塑作为空间立体性质的美术形式,其身体与衣物之间的关系处理占居很重要的位置,两者相辅相成处理的恰到好处才可能成为一件好的作品。然而,观古代到今的中西方许多雕塑作品中,发现西方人物雕塑的衣纹处理与中国人物雕塑衣纹处理的方式大不一样,追求的精神也是大相径庭的,而在某些方面似乎又存在着某些共点。

一、古希腊与中国气候环境人物思想等对比分析

人物雕塑的衣纹结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覆盖物的体型,衣物的材质厚度,受力的程度,款式裁剪等等。追寻雕塑衣纹对象的源头,中西方古代的衣物风格造型材质等等的迥异由许多的主客观因素造成,主要因素有:

1.气候环境地域等的不同造成的直接原因

古代希腊地处于地中海地区,属于地中海气候,冬季只有海拔高的高山地区有雪,气候比较炎热,冬季反而潮湿比较多雨,而夏季却干燥少雨,气候盛产亚麻。由于炎热的气候和亚麻的清爽细腻,量感重却质感轻,所以古希腊人民喜欢用单纯朴素的颜色和宽松简单的裁剪,从而容易形成优美流畅体积感强的活褶。

2.气候环境地域等的不同造成的间接原因

地中海迥异的地域环境,异于其他类型气候,加上其区域的土质土壤等问题,往往造成作物生长的季节与雨季无法配合,因此地中海农业区的作物种类往往为耐旱的蔬果,物产并不丰富。自然资源有限,却四面环海,海洋资源丰富,所以古希腊时期航海技术非常发达,海上贸易往来交换物品频繁;而中国自古以来面积广阔,气候分部较广,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生长,物产较为丰富,并且一直奉行着一种自给自足的封闭式农作模式。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有句名言“地中海是一个大池塘,各城邦则是相互鸣叫的青蛙”;相对于这句话中国老子则曰“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再有地域上古希腊地域面积狭小,人口较小,这样的国家便于统治者管理。中国疆域辽阔,种族众多,难以管理稳定全民教育,造成了古希腊与古中国人文思想与社会文化的完全不同。

(1)文化思想的不同。

古代希腊陆路交通不便,但四面环海,海洋文明繁盛,形成一种独立自由平和的社会风气和开明的地区政治。加上开放的思想,形成古希腊人浪漫而洒脱,追求自由追求美的民族气质。他们追求着智慧的发展与健美的人体,经常锻炼身体,以强壮的身体为美,不人物裸体是羞耻,反而极力表现人体美,尊重人的本我。他们的服饰没有严格的区分男女样式,形式趋于单一,直接用最自然的形体包裹人体。服饰简洁料少,有的甚至直接披一块布,以腰带固定,形成自然的垂直波浪褶样式,在衣纹中勾勒身体的起伏变化,裸露出健美的体格,展现出高贵优雅而又自由散漫的气质。

而中国古代从春秋战国到以后奉行孔孟之道,重视道德教育和素质培养,注重气节操守。社会文化风气较为保守,如若“衣不蔽体”,那么将是一种不知羞耻不知自重的严重行为,所以古代中国的衣物往往从里到外分了很多层,除了头手足其他地方都被紧紧包裹起来,尤其女子,更是手脚都不能随意露出。另外,举止动作也有很大要求,须得不慌不造镇定自若悠然自得方为举止得体,女子更要“静若处子”。在这样的文化思想下,衣服都是紧紧贴身,层次较多,并且不会有很大的动势拉伸变化,衣褶很难有西方衣物那种起伏潇洒的深层立体感,主要在手肘或膝盖转折处会有比较明显的衣纹褶皱。

(2)审美哲学的不同。

古希腊人追求自由热爱哲理,喜欢追求事物的哲理和“永恒的美”。他们有着严谨的计算理念,认为美有精确的计算比例和具体形式。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来西方美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美是数的和谐。美不是主客体交融产生的朦胧意象,而是可以由人来规矩的形式:直线构成的最佳形式为’黄金分割’的矩形(长:宽=1:0.168);曲线构成的最佳形式为立体球形和平面圆形……”许多原理被广泛的运用到雕塑建筑或者衣物的设计中。他们的服饰中追求流动的优美的波浪形衣纹,对衣纹的方向、数量、体积等都有着精确的计算。

中国古代美学的基本精神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之上的,中国讲究自我的冥想,讲究道法自然,意蕴和精神,可意会不可言传。特别在中国的山水画和书法中,更是讲究气和韵的追求,重视笔法风骨。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的“气韵生动”;唐代画家张璪提出的“外事造化,中得心源”都属于中国古代重要的美学思想范畴。中国人所崇尚的“美”不是中心范畴也不是最高层次的范畴,而是对于高层次的世界观人生观的追求,对于内心某种精神的追求。将自己的品涵精神赋予自己的画作之上,在人物雕塑作品中求神而忘形,对于线条也能有千差万别的变化。

二、古代中西方人物雕塑中衣纹对比差异

1.古希腊雕塑中衣纹风格与影响因素

西方雕塑总结来说,似乎更加注重于“体”的把握,一直都在追求着一种“真实的美”,追求深层的衣纹体积。尤其可以从古希腊四个时期的雕塑演变以及到后来的文艺复兴时期等,都可以看的出来。而在其人物雕塑的衣纹处理上,西方雕塑家们似乎也是带着同样的追求,力求真实,衣物上的每一条衣纹起势走向或深浅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1)衣纹是随着内在形态结构而变。

将同样材质大小的一块布以相同条件放在一个有棱有角的物体上和放在一个平缓圆润的物体上,其走势线条是完全不一样的。对于有棱角的物体,衣纹在高处由支撑点起,相较于圆润物的起点其走势起伏肯定是比较深大,褶皱也会相对密集些。而西方雕塑家们对于这一点相当熟悉,他们熟知人体骨骼肌肉的转折起伏与变化。在处理身体上的衣物时,衣纹随着身体的起伏走势,或贴着身体,包裹着肌肉皮肤,将身体曲线完美呈现;或与皮肤间存在一定空间,褶皱汇集转折显出身体关节的转折。

(2)衣纹随着材质而变化。

衣服布料的材质多种多样,并且种类还在不断的增加中,有的衣物质地坚硬而粗糙,有的衣物细腻柔滑,有的则是稀薄而轻透。而一般质地坚硬的衣料在附着人体时的褶皱变化和质地柔软轻薄的衣料附着人体时的起伏变化也是完全不同。在西方人物雕塑衣物的作品中,雕塑家们通过衣物的褶皱起势变化,将衣服的材质完美表现,让人一眼就能辨出是丝绸是麻布。引几个例子来做下对比:

《命运三女神》中的坐立女神,连衣裙松软而轻薄,由于身体的起伏而形成横竖疏密的变化,束腰繁复揉褶向下,轻透的衣褶从整体看疏密变化有致;躺卧的女神由于姿势而显出优美的体形和堆积于身上波浪式的衣纹曲线疏密,在有节奏的流动,平稳又柔和。衣物质地轻细薄软,附着力强容易贴着身体;而雕塑《受伤的尼俄柏的女儿》相对于《命运三女神》,这件作品中的衣物质地柔软,随着腿部落下,垂重性强,比图一明显厚一些,类似于一种绒质布料;最后贝尼尼的《圣特蕾莎的沉迷》 人物所身穿的衣物明显质地坚硬一些,并没有前面两图中这么柔软,衣纹起伏折叠深度较大厚重感强,质地偏向皮质一类。

(3)衣纹随着动势强弱而变化。

衣物穿着在身体上时,人物身体的动势之间影响着衣纹的起伏变化。这样来说,当将衣物独自放置在放松状态时,其衣纹的深浅变化与线条就比较放松弯曲;当抓住衣物用力向两边拉伸时候,衣纹线条肯定处于一种笔直紧张的状态,呈现出紧绷绷的感觉。所以当身体动势较大时,衣物的拉伸较大,衣纹就起着变化。

对比《雅典娜》和《米罗岛维纳斯》,《雅典娜》中,人物处于一种静立的状态,所以衣物放松衣纹垂立着;而雕塑《米罗岛维纳斯》因为左腿的向上抬起,所以围在身上的衣服就被拉伸起来,相对的衣纹就紧张起来。

2.古代中国雕塑中衣纹风格与影响因素

中国的人物雕塑的衣纹表现,普遍是带着雕塑大师的主观整理结合真实的衣纹物理关系,“点线面体”四个要素中,“线”运用的最多且丰富变化。作品中透漏着一种意韵,某种精神,衣物上的纹理只抓住重要的象征性的几条线寥寥几笔,表达意味却深具代表性。

(1)抓重点,捉主线。

在处理衣物与身体结构走势的关系时,不同于西方雕塑作品中衣纹的极尽写实,有多少褶皱,褶皱的深浅都全部都表现出来,中国人物雕塑的衣纹,经过作者的概括简练,表现出来的只有几个重要的转折点和几个代表性的线,所谓几个重要的转折点,例如肩膀到手臂的转折,胳臂肘处的转折,膝盖处的转折等;而几个代表性的线可能是往往衣物上最常或最短的几条。

按照时间朝代顺序依次排序下来。秦代《侍女陶俑》,隋唐五代吴越墓出土《男铜侍俑》,云冈石窟佛像,明代《张三丰铜像》,明代《晋祠水母楼-侍女像》,晚清《蒋门神像》。都可以看出,中国雕塑衣纹波动起伏较浅偏向于线。“点线面体”四个要素中,如果说西方将衣纹的“体”积空间运用到极致,那么中国雕塑中对衣纹的概括就是将“线”运用到了极致。

(2)以衣纹上线的软硬代表衣物的软硬。

中国雕塑中衣物材质的软硬基本是根据衣纹线条的软硬来判定的,类似于中国画中的人物白描,线条柔软贴身则表现了衣物的柔软服帖,线条刚硬干脆,则显示了衣物的干硬粗糙。就拿《张三丰像》与《蒋门神像》的比较,雕塑《张三丰像》中的衣物明显要比《蒋门神像》的衣物柔软许多。

(3)以衣物的裁剪款型穿着方式影响着衣纹的表现形式。

西方古代衣物大都偏整体宽松,大多以单一整块的衣布套在身上,身体与衣物间空间甚大。而中国自古至今,衣物的款型变化多种多样,却都随着人类的体型而裁剪得当贴合身体。有长裙短褂,长袍中衣,穿衣方式层层叠加对身体肌肉起伏表现等含蓄而隐晦,从而极少会形成西方衣物上那种深浅不一或者衣物直接贴合身体起伏的衣纹样式。

由上述所现,西方雕塑家们在处理人物雕塑的衣纹关系时,深深把握着现实世界中衣物与身体之间的物理关系,遵循着严谨的写实主义,丰富运用“点线面体”将最自然真实的衣纹表现的恰到好处,追求着“真实的美”。中国古代人物雕塑的衣纹处理方式,就是以“线”为主要表现形式,将衣纹简练的概括却能准确精炼地表达出衣褶的物理形态,以简练的衣纹衬托人物的动作神态达到最终的“线”尽而意味无穷。

三、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处理方式下的希腊成品雕塑与中国画的共性

西方人物雕塑中衣纹的处理方式虽与中国人物雕塑不同,所追求的精神也不同,但如若仔细翻看西方雕塑中某些作品,会发现其作品中衣纹的效果却与中国某些著名的绘画作品中风格惊人相似。北齐著名的画佛高手曹仲达,其所画作品中,人物的衣纹稠密细腻且贴身,似乎刚从水中出来,人称“曹衣出水”。这样的感觉让我想起来我最喜欢的一副希腊化时期的雕塑作品《自由女神像》还有一幅古典时期的《命运三女神》。

这两幅作品中,衣纹的起伏表现虽略有不同,但人物的衣物同样的轻薄细腻,衣纹也是细碎稠密紧贴着身体。《自由女神像》中胸腹部与大腿上的衣纹处理,感觉就像被水打湿的衣物紧紧贴在身上的感觉。再看《命运三女神》,女神胸部领口的贴合感和躺着的女神的大腿上裹着的衣纹更有一直穿着湿淋淋衣服的感觉。这与曹仲达的“曹衣出水”到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分析对比中西方人物雕塑中衣纹处理的相同与差异性,由小见大,虽然中西方雕塑中所追求的技法与精神大相径庭,但是总能发现某些方面惊人的相似,在这历时性,共时性不相同的两种国家艺术历史长河中,偶尔发现一两点如此相似的共性,这是令人惊异的。但同时又说明雕塑家虽然处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代,对于雕塑艺术的追求过程,往往是具有共性的,毕竟艺术无国界,艺术相通性是很强大的。

[1]吴素梅.古希腊民族形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2]郭雪松.中西服饰审美文化溯源与比较[D].苏州大学,2009.

[3]刘建平.“中国艺术精神”问题研究 ——以徐复观为出发点[D].武汉大学,2010.

[4]邓柯.雕塑衣纹中的构成要素与韵律节奏[J].美苑.2015(03).

[5]葛晓弘.异曲同工 一脉相承——古希腊、古罗马服饰风格分析[J].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2).

[6]冯国豪.衣纹在具像雕塑创作中的运用及我见[J].雕塑,2013(02).

[7]常宝麟.浅析青州龙兴寺佛像——北齐时期佛教窖藏佛像衣纹研究[J].大众文艺,2015(09).

[8]刘芳.论古希腊服饰造型艺术[J].大舞台,2013(03).

[9]刘毅青.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美育内涵[J].美育学刊,2012(03).

猜你喜欢
衣纹古希腊衣物
Clothes Donation Box
“泥人张”的“独门秘籍”
在高校雕塑基础教学中衣纹塑造的重要性分析
浅析法海寺壁画中的线描艺术
世界家苑(2020年4期)2020-06-30 15:34:30
璀璨的古希腊艺术
第五回 热爱“实用而宏大”的古希腊人
艺术启蒙(2018年11期)2018-12-04 05:31:06
保暖的衣物
小太阳画报(2018年2期)2018-05-14 17:19:26
动脑筋,仔细看
古希腊人眼中的世界
探索科学(2017年5期)2017-06-21 21:16:16
女人衣物寄存公司
华人时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