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立即引发社会讨论热潮。
教育界對核心素养的关注热度尤甚。从目前的舆情看,讨论多集中在核心素养概念辨析和具体指标遴选上。
讨论的聚焦是否准确、问题结构是否良好,会影响舆情走向。怎样科学、
理性、全面地认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如何回到核心素养的源头去厘清它的丰富内涵和价值定位,如何梳理它与中国教育传统的关系,这些都会影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下一阶段的落地和转化工作。
具体内涵上,核心素养的体系、内部结构是什么?中国特色是如何体现的?这是舆论关注的焦点。我们认为,其内涵的科学界定更应该重点辨析一系列关系,比如需要解释清楚核心素养与党的教育方针的关系,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核心素养与“双基”的关系,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核心素养与质量标准的关系,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的关系,等等。
只有从源头厘清核心素养与中国教育传统的关系,大家才能清晰地认识到,核心素养其实是一套具有系统规划与设计的完整育人目标系统,不仅包括“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还包括“为什么培养”“如何培养”“培养得怎么样”等问题;也才可能在基于前期遴选和概念界定的基础上,从多种途径引导整个教育系统进行变革,从而实现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
研究成果的公布只是开端,路漫漫其修远兮。从指标遴选到实践落地,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只有协同各个教育系统、环节,共同努力,从“人”出发的核心素养顶层设计才能最终回归到“人”——培养出能够健康发展、幸福生活、成功应对未来挑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