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幕后皮影到大戏舞台的转变——关于弦板腔的探索

2016-07-12 12:26:04戌付梦杰吉
大众文艺 2016年14期
关键词:乾县皮影戏皮影

张 戌付梦杰吉 泽

(1.2.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710128;3.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710021)

由幕后皮影到大戏舞台的转变——关于弦板腔的探索

张戌1付梦杰2吉泽3

(1.2.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710128;3.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710021)

弦板腔作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海内外享有盛名,最初的弦板腔只是流行于陕西部分地区的地方剧种,后来与西路皮影戏相互融合,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隔帘说书的幕后皮影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弦板腔为了寻求长远的发展从幕后搬至了前台,逐渐发展演变成现在的大戏舞台剧并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本文将简要探索和研究由幕后皮影走向大戏舞台的陕西弦板腔。

幕后皮影;大戏舞台;转变;弦板腔

本文为:2016年陕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新媒体环境下西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与发展的传播行为研究——以华阴迷胡、弦板腔等地方戏剧为例,项目编号:1758。

我国陕西关中乾县、礼泉、永寿、兴平等地流行一种小型的当地剧种名为弦板腔,弦板腔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朝,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早期是从隔帘说书的皮影戏发展而来的,特别是在经济落后,缺乏其他娱乐形式的旧社会,弦板腔是人们最受欢迎的艺术形式之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弦板腔也逐渐由幕后皮影转变为大戏舞台,并且为观众奉献了一个又一个的优秀剧目,为我国培养了许多的优秀艺术家。

一、弦板腔的概述

(一)弦板腔的内容

弦板腔也被陕西人民称作是板板腔,是风靡于陕西关中乾县、户县、咸阳、周至一代的汉族地方剧种,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为二弦或三弦,还有呆呆也就是板,主要有二板和蚱板,加之当地豪放悲壮却又婉转柔和的独特唱腔,因此被人们称作是弦板腔。早期的弦板腔依附于皮影戏,因此其乐队人数虽然很少但是贵在精细,无论是柔缓舒展的文戏还是场面激烈的打戏均能展现出来,音乐唱腔富有激情、音量高亢,能够将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全方位的表现出来,由于弦板腔的受众群体大多是朴实的老百姓,因此其演唱剧目基本上贴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语言比较通俗易懂,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一般以历史传说、神话故事或是民间故事为主,又以表现各路英雄豪杰以武会友、武艺高强的打戏为主,这也充分展现了西北人民生性豪放、粗犷豪迈、乐观向上的性格特点1。

(二)弦板腔的特色

弦板腔虽然与秦腔同属一种语音体系,但是它要比秦腔来得更加简单直接,弦板腔的板腔主要有用来抒情和叙事的欢音、苦音,用来叙事的弦板腔唱腔多奔放豪迈、气势恢宏,用来抒情的弦板腔唱腔多柔美婉转、细腻清亮,民间的艺人更愿意将弦板腔分为慢板、正板,正板的弦板腔通过一上一下的固定句式构成一个简单的段式,其唱词句式也多以十言句和七言句居多,当然也有六字句、八字句、九字句等,弦板腔的唱腔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往往根据不同的演唱者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因此与一板一眼的秦腔相比,弦板腔则增添了一份随意性和潇洒性,也正因为如此,弦板腔才更加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2。

二、弦板腔与皮影戏

据史料记载,弦板腔最早可以追溯至宋朝,起源于当时隔帘说书的皮影戏,即艺人们用皮革制作出相应的戏剧人物,然后江西放置在展开的透光幕布上进行挑动,配合着光影完成表演,早期的弦板腔皮影戏由于手工艺欠发达,皮影不仅做工粗糙且体型巨大,而且只有四个人表演,因此又被人们形象的称作是“四人忙”,四个人需要分工合作,在幕布前挑动皮影并且完成说唱工作的人被称作是四人中的前手,与之相对的剩下三人因为是在幕后负责乐队,因此也被人们叫做弦板腔的后手,后手中有一人负责弹奏三弦和打鼓,另外一人负责弹奏二弦和拍铙钹,最后剩下的人就是负责敲锣,吹唢呐、小号和甩板子,在宋朝以来,特别是农村只要是逢年过节、祭祀祈福、祝寿祭奠等重大活动,均会出现弦板腔皮影戏的身影,特别是在清代中后期,弦板腔皮影戏可谓是发展到了一个巅峰的高度,一共成立了四大著名的弦板腔皮影戏班,人们用“一挂牛四个人,绳子四条椽四根”形象生动的描绘了当时弦板腔皮影戏的表演盛况,慢慢发展到后期弦板腔皮影戏还分成了东路和西路两大流派,其中东路主要是以武打戏为主,演唱曲目多为《西游记》《封神榜》等神话传说为主,并且诞生出了一批以礼泉王元德为代表的优秀表演艺术家;西路则与东路成为对比,西路的唱腔柔美细腻、婉转抒情,早期以演唱《桃园结义》《三请诸葛》《回荆州》等三国戏为主,发展到后期又多以《十三姐妹闯三关》《七星剑》等传奇戏为主,诞生了一批以郝振安、马怀玉为首的优秀老艺人,到了现代弦板腔有与京剧相结合,创作出《穷人恨》《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移植剧3。

三、幕后皮影到大戏舞台的转变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弦板腔也跟着发展壮大了起来,在1958年成立的乾县弦板腔剧团首次将其从幕后转移至了台前,通过在场景布置和道具上进行扩大和创新,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艺术风格,《槐荫媒》的成功汇演成为了我国历史上弦板腔第一次由幕后皮影到大戏舞台的转变,同年5月弦板腔剧目《紫金簪》的大获成功更是坚定了弦板腔由幕后皮影向大戏舞台转变的道路,在我国1960年正式将弦板腔作为陕西省重点培养剧种,受到了领导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在1979年建国30周年庆典上,再一次演出了弦板腔《紫金簪》并且受到一致好评,在1982年乾县弦板腔剧团扩展出第二剧团,主要集中在甘肃一带进行演唱表演,两年之后由于部分演员专业,剧团又恢复会原来规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娱乐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电影、电视等媒体行业的大力兴起,弦板腔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并且逐渐消失在社会公众的视野当中,发展到现在,陕西乾县仅仅只有一家弦板腔剧团,并且其演出条件十分落后,已经无法再上演舞台大戏,只能在乡下张罗红白喜事的时候简单常常弦板腔选段助助兴4。

总而言之,在我国提出宣传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中,弦板腔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人们通过聆听弦板腔能够感受到岁月的变迁,特别是弦板腔独特的音乐魅力,变化多端的唱腔和明朗高亢的口语式唱法,为人们带来了一种别样的艺术享受,虽然现在皮影戏已经逐渐成为尘封的记忆,但是结合大戏舞台的弦板腔仍旧持续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我国艺术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注释:

1.梁挺,赵明博,吴俊英.弦板腔由幕后皮影戏走上大戏舞台[A].三秦文化研究会年録(2014)[C],2014:5.

2.韩望愈.“一枝红艳露凝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弦板腔》序[J].当代戏剧,2013,06:24-25.

3.赵明博.鲜活的艺术形象 多彩的戏剧人生 新编弦板腔近代历史剧《范紫东》观后[J].当代戏剧,2014,06:28.

4.马生采.略谈弦板腔的音乐——乾县第一剧团演出《双命案》观后[J].陕西戏剧,2015,07:36-37.

猜你喜欢
乾县皮影戏皮影
我们来演皮影戏
大灰狼画报(2022年6期)2022-08-06 07:39:30
皮影戏
创建你的生活手册
月光皮影
我爱皮影
少儿美术(2019年1期)2019-12-14 08:01:34
不老的皮影
皮影戏的秘密
乾县学习十九大再增新动力
当代陕西(2017年12期)2018-01-19 01:42:19
皮影的来历
皮影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