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姝帆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艺术学院 572022)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特征形成的因素
龙姝帆(海南热带海洋学院艺术学院572022)
20世纪上半叶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而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形成也包含了诸多因素,探究这些因素构成是了解这一时期作品的前提条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及社会意义。
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特征;形成因素
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历史急剧变革的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充斥着时代的发展,而处于这一特殊时期下的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也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无论是它诗意浓郁的歌词,还是在作曲技法上的运用,都受到了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整体文化的重大影响。
1.中国社会状态的时代独特性
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火攻破了中国蔽塞已久的国门,西方列强开始了对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侵略,从此人民内受欺侮、外受侵略、国无宁日、民不聊生。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宣誓就职从而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批判一切封建思想文化,提倡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新知识的热潮,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新兴文化事业的发展;而随后的三十年是中国社会急剧动荡的年代,大致包括两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直到1949年 10月1日中国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古老的中国才争取到民族独立和面向世界的现代化。这些历史事件深刻的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活、道德、意识、观念、行为、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而在二十年代悄然兴起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亦是如此。作曲家在当时新音乐文化的冲击下,试图借鉴西方现代科学文明去反映鸦片战争以来国家所遭受的凌辱,唤醒国民的爱国意识,试图改变落后贫穷的状态。因此,富国强兵、抵御外侮、救亡图存、主张女权等这些都成为作曲家创作的主题,但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不可能完全直言不讳地道出人民的爱憎,揭露社会的种种矛盾,因此作曲家以音乐为武器,借助具有深层涵义的古典诗词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大有“借古抒怀”“以古喻今”之意。
另一方面,长期处于战争年代的作曲家在创作心理、创作题材、创作手法、包括选择作品风格上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作曲家选用古诗词作为创作对象,可能也是一种逃避残酷现实的表现,幻想从美好的诗词意境中得到一丝心灵的慰藉,但是也为民族解放斗争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2.音乐社团及专业音乐院校(科)的建立
自“五四”以后,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事业逐步建立起来。首先是社会音乐教育的蓬勃发展,许多爱好音乐的社会人士、教师、学生纷纷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建立起各种新的音乐社团,其中较重要的有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1919年)、上海中华美育会(1919年)、北京爱美乐社(1927年)等,这些音乐社团实际上是我国最早的一批音乐“学校”,它们通过定期讲习会、教学研讨、实践演出和期刊出版等各项活动,既培养了一定数量的音乐人才,又提高了艺术教师的业务水平,对当时社会音乐教育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和贡献。另一类是以发展民族音乐为主的社团,如上海大同乐会(1920年)、北京国乐改进社(1927年)等,它们的活动包括挖掘、整理和推广我国传统音乐,对民族乐器进行改革,同时还培养了不少著名的民乐人才。这些业余性质的新式音乐团体的建立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专业音乐教育的早日形成做了组织、思想和实践上的准备,也为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都作了很多奠基的工作。
在这些社会音乐团体的基础上,专业音乐教育从早期的学堂乐歌基础上得以迅速发展,如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1910年)、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乐歌体育专修科(1915年)、上海专科师范学校音乐科(1919年)、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1920年)、国立北平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科(1925年)、上海国立音乐院(1927年)等。其中,1927年11月27日,在蔡元培的支持下,萧友梅先生在上海建立的我国第一所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标志着中国专业音乐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更高层次的历史阶段,办学初期借鉴德国的专业音乐教育体系以系统、科学的教育制度和方法培养学生,并且引进高水平的中外师资任教,中国一大批早期的专业古诗词艺术歌曲作曲家、演唱家都是从这陆续毕业走向社会,大都成为发展近现代音乐事业建设的中流砥柱。如曾留学美国、毕业即回国的黄自先生,可以说是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的积极探索者和实践者,创作了大量高水平的作品,代表作有《南乡子》(宋•辛弃疾词)、《点绛唇》(宋•王灼词)、《花非花》(唐•白居易词)等,这些艺术歌曲具有古典高雅气质,不少至今仍然是音乐会的保留曲目。而黄自先生在国立音专任教的八年间,还培养了许多杰出的理论作曲人才,如陈田鹤、江定仙、刘雪庵、贺绿汀等,他们的音乐创作均受其业师黄自的影响,侧重于抒情性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于此同时,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还造就了一批独唱人才,如喻宜萱、郎毓秀、斯义桂1等,他们通过自身的影响力,为当时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客观条件。
再一方面,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能得以传播,还得益于个专业音乐院校主办的学术性刊物,如国立音专的《乐艺》(1930年创刊,青主任主编,共出版6期)《音乐杂志》(1934年创刊,易韦斋、萧友梅任主编,共出版4期)等。由这些刊物出版发行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为作曲家们的创作提供了展示的平台,也为推广和传播古诗词艺术歌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正因为有了这些客观因素,才使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繁荣在二十世纪上半叶成为可能。
1.专业作曲技法的传入
20世纪初,为需求救国之路,不少有志青年纷纷走出国门,近采日本、远法德国,寻求先进的科技和文化。在这一背景影响下,到国外学习音乐的人数不断增加,如学堂乐歌先驱者沈心工1902年东渡日本跟随铃木米次郎学习乐理和唱歌;中国专业音乐教育创始人萧友梅在1902年赴日本学习唱歌与钢琴,又于1912年官费派往德国莱比锡音乐院学习,并获哲学博士学位;人民音乐家冼星海1930年抵法国勤工俭学,跟随奥别多菲尔、丹第等小提琴家和作曲名家学习,并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女音乐家萧淑娴1930年进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音乐院学习理论作曲,1935年参加舍尔新开设的指挥班;黄自1924年公派赴美留学,先在欧柏林学院兼修音乐,后于1926年、1928年分别在欧柏林音乐院和耶鲁大学音乐院专攻音乐,并获学士学位。此外,还有赴美留学的黄友葵、宜萱喻,赴法留学的周小燕等。
上述留学的作曲家系统地学习国外先进的作曲技法、完备的专业理论知识、科学的教育制度,再加上他们本身大多数人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厚的修养,因此回国后即投入到实践创作中,而兴起于三十年代的古诗词艺术歌曲自然成为他们创作对象的首选,他们成为了中国乐坛上第一批通晓古今、学贯中西的现代新型作曲家。
2.作曲家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我国最早为古体诗谱曲的作曲家,有青主、黄自、李惟宁、陈田鹤、应尚能、刘雪庵等,他们的作品均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最早的这一批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作曲家大都是学者,从小便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文学修养高深,精通和喜爱古典诗词,并且能够灵活驾驭。例如冼星海,在岭南大学读附中时,就曾以《春思》为题,填词赠友,他总是随身携带着诗词选集不时翻阅,这已成为他生活中的一种乐趣和习惯;后来他离开延安赴苏联,在滞留乌兰巴托期间,曾给一位中国工人题写了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星海如此喜爱古体诗词,于此可窥见一斑。青主也是自幼聪明过人,背诵《左传》《战国策》《诗经》,打下了深厚国学基础。再如作曲家刘雪庵,他早年就读于私塾攻读古文与诗词,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深。可见,当时的作曲家们对古诗词如此喜爱,他们选用古诗词进行艺术歌曲创作不是随意或偶然的,古诗词那种典雅含蓄、广博的哲理、优美的韵律和与生俱来的一抑一扬的节奏等艺术特质,不断感染着作曲家们,并触动着他们的创作热情,继而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在创作中,那些传颂了千百年的古代诗词几乎成为了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粮仓”。另外,由于作曲家们较深的文化底蕴,他们在选择古诗词进行创作的时候,并不是盲目或者随意的乱选,他们本身从小对古诗词的熟悉度,诸如诗词的意境、风韵、格律,以及产生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向、艺术特色等,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体现。因此,20世纪上半叶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大多是内容和形式高度统一且具有极强文学性及诗意盎然的佳作。
综上所述,20世纪上半叶古诗词艺术歌曲有着独特的历史成因,客观及主观因素缺一不可。一方面,由于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生长在特定的历史时段,所以带有浓厚的现实意义,它的社会价值从而凸现。另一方面,在当时虽然这是一种新型的艺术形式,但由于作曲家们独特的创作技法和创作思想,即使到现在某些作品仍然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注释:
1.斯义桂(1915—1994),著名男中低音歌唱艺术家。生于上海。1930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专,毕业后参加上海交响乐团,1942年任国立音乐学院分院声乐教授,40年代末以后,他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经常举办独唱音乐会,获得高度评价。1970年后,斯义桂先后在美国克利夫兰音乐学院担任声乐教授,在罗切斯特大学伊斯曼特音乐学院任声乐系主任、终身教授。
[1]邓宗舒.冼星海古诗词歌曲旋律探微[J].音乐研究,1993(3).
[2]左霞.再唱烟柳枝—浅析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及其艺术启示[J].人民音乐,2007(12).
[3]王希若.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意蕴[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7(6).
[4]王飞.中国艺术歌曲的起源与发展特征[J].黄河之声,2008(4).
[5]陈新平.中国艺术歌曲发展之我见[J].人民音乐,2008(2).
[6]章绍同.中国艺术歌曲与中国文化[J].人民音乐,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