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纳斯塔拉《第一钢琴奏鸣曲OP22》的音乐风格及演奏分析

2016-07-12 12:26:04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250014
大众文艺 2016年14期
关键词:奏鸣曲手腕乐章

唐 庆 (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250014)

希纳斯塔拉《第一钢琴奏鸣曲OP22》的音乐风格及演奏分析

唐庆(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250014)

《第一钢琴奏鸣曲》(OP.22)创作于1952年,希纳斯塔拉在这首作品中采用了古典、浪漫、印象主义到现代派音乐作品的各种创作技法。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着重突出的快板;第二乐章,神秘不可预测的急板;第三乐章,热情的柔板;第四乐章,粗犷的固定音型。本文在具体研究内容上着重分析了该作品的音乐特色和音乐风格,以及如何用钢琴演奏来诠释作者的音乐特点,如何演绎这首作品所要表达的特有的精神以及对以后音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希纳斯塔拉;第一钢琴奏鸣曲;音乐风格;演奏

一、 引言

希纳斯塔拉是上世纪南美洲杰出的音乐家之一,是独树一帜的拉美音乐代表人物,希纳斯塔拉的音乐所体现的是伊比利亚半岛音乐和印第安本土音乐的完美结合,这些多样化的音乐元素融入在他的音乐创作中。本文以钢琴的演奏技巧为例,提到了演奏的重难点以及音乐情感的表达,既体现了他的音乐风格与阿根廷传统音乐存在的共性,又不失保持着自己的个性化元素,文章通过对其作品和演奏技巧的分析,更好的向人们展示希纳斯塔拉独具魅力的音乐风格。

二、《第一钢琴奏鸣曲》作品分析

《第一钢琴奏鸣曲OP.22》属于希纳斯塔拉的主观民族主义阶段的典型代表,同时也是他第一次结合传统曲式创作的钢琴作品。此首作品受卡内基学院和宾州女子学院的委托所写,第一次演出是在匹兹堡的国际音乐节上,由哈里斯担纲主演,第三年,在北欧国家挪威的首都奥斯陆国际现代音乐节中再次登台亮相,反响很热烈。创作的作品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一)节拍与节奏的错位

节拍和节奏是旋律中的重要因素,具有十分独立的表现能力。欣赏过《第一钢琴奏鸣曲OP.22》的听众都觉得这首曲子没有什么规律可循,这也就是音乐制作人的能力所在,将传统的节拍完全打乱,更多的通过长音加强、转音、卡顿、变换拍号等方式,使得曲目的整体节奏性减弱,这也使得音乐的整个旋律变得极具特点,这种创新在一、四两章中有很多的表现。

就比如说,在乐曲的第一阶段,每三个节拍中就有会有一个拍号的出现,在101到116这一部分中,一共只有16个小节,却在这16个小节中都出现了这种方式的处理,通过对5/8代替6/8的改动和9/8和3/4的无缝转变,都使得这一段乐曲的表演极具特点,让所有的听众都能够深深地记住乐曲的旋律。同时,这一部分的主旋律,还使用连线的切分形式。把原曲中的3/4中的弱-弱-弱巧妙地换为强-强-强。类似这样的出现方式在乐曲的很多地方都要使用,特别是在第四章中,从171之后的小节同,6/8拍一直都在使用这种切分音的方式,这就会使得低重音之间的对比变大,形成很大的冲击感。

听完全部曲目之后就会发现,作曲者这种看似随意的乐曲节奏安排,似乎又存在某种程度上带有一种连续性的表达。

(二)音程与和弦的平行进行

作曲者在4个章节中多次的使用双音重叠和三度、五度音效重和的方式,通过对平行使用多种和弦,让曲目的整体形式变化多端,不容易被别人猜到,就像在乐曲的第四部分开始之后的21小节,右手就使用了双音平行的方式来对此处的乐曲进行了处理,这样的处理方式,使得曲目整体变得很有现代感。同时在乐曲进行到五十一小节之后,右手的弹奏方式再次发生改变,使用平行六和弦的方式,让乐曲的演奏更加能够体现出作曲家的内心特点,他的作曲风格不单单如此,还常常在演奏过程中使用变调和转音的方式,使得乐曲演奏难度提高,个性化色彩变强,同时,他还常常会进行一些半音变调,让音乐的整体结构发生了变化,增加了演奏的色彩,他又会在复杂的转音过程中增加一些简单的和弦,让乐曲整体变得更加跳跃生动。

三、《第一钢琴奏鸣曲》的音乐风格及演奏分析

《第一钢琴奏鸣曲》是一首轰动业界的经典作品。这首奏鸣曲虽然打破了传统的手法,但作曲家将现代钢琴弹奏技法,以及现代作曲的方法和地方民间风格的元素完美融合在一起,赋予了音乐独特的表达方式。

(一)第一乐章:着重突出的快板

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章主要体现的是尖锐明亮的音质。笔者在弹奏的时候,用的触键技术的发力点是手腕和上臂,这样可以更好的表达。

在第一乐章的六十四小节,我仍然采用以手腕为发力起点的按键方法。这种触键法,在弹奏速度较快的时候,以手腕为轴心,还要保持手腕的正确姿势。这种演奏方法一般出现在三六八度,包括弹奏的中断和连续弹奏,以获得更为尖锐、明亮的音色。

而在第192小节中八度和弦的弹奏,使用的是大臂作为主要发力源的按键方法。在弹奏的过程中,兼顾肩部的力量和腿部的力量,以大臂为发力点,带动手指的力量,并配合制音踏板,这种方法不适合用于快速弹奏中。

而在第一乐章第200-204小节处,则体现的是和弦的弹奏法。和弦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音符构成的,而中间的声部又是给和弦定位的重要标志,因而在弹奏时,应注意中声部音符的准确性。除此之外,在弹奏和旋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手腕与手掌的位置要齐平,指尖在按键时的力量变化,还有演奏家借助腰腹和肩部的力量正确的演奏和弦。

(二)第二乐章:神秘不可预测的急板

在这一奏鸣曲的第二乐章中,作曲家运用了十二音音列的写作技法,从而产生了新鲜的并带有朦胧的飘逸音色。作曲家标记了“Prestore misterioso”,以ABACABA的四弦奏鸣曲式写成。在连续弹奏双三度、双六度音阶进行时,最容易出现手指用力不匀而导致声音参差不齐,因此,双三度双六度的弹奏成为钢琴演奏中很难攻克的技巧。

在弹奏第二乐章第36-37、163-166小节处的双六度和双三度,首先应合理地设定指法,并保证无论在上行或下行的换指中,将上方的旋律音连续地奏出。其次,在弹奏过程中,位置和框架应该是固定的音调手组,以及手臂、手腕向左或向右移动的动作幅度;提高指尖按键的速率,并且力量要均匀,不能集中在一个点,保证音准的整体效果。

谱例3:《第一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

(三)第三乐章:热情的柔板

第三乐章是第二乐章的延伸,不同的是在这一章节多用富有热情的柔板表现,在这一乐章中主要是解决八度的奏法和连奏的方法。以下简单介绍几种关于八度的练习方法。

重力奏法的目的是尽量让弹奏使用的手腕保持轻松的状态,以及用手指弹奏的发力点的解决。这种弹奏方法需要一定的力度来作支撑,当力度上去之后,弹奏的速度就逐渐降了下来,因此对速度的要求并不高。在第三乐章中,当弹奏到34至35小节过程中,以肩膀和上臂的力量为支撑点,按键的同时,肘部关节组织要做好发力的紧张准备,和钢琴踏板形成良好的默契效应,使弹奏出的音色保持明亮。

断奏法,这种弹奏方法的发力点是人体的手腕部位,并提高手掌向下的速率,从而快速按键的过程。如第四乐章中,在第124小节处,使用的就是断奏法,它的优点在于能够精确的进行八度弹奏,提高弹奏八度音的速度。连奏法的演奏方法是通过手腕的左右运动,提高多个八度音的连贯效果。

关于连奏的弹奏方法有很多,最基本的是歌唱式的奏法。这种奏法适用于慢节奏的音乐演奏中。手指尽量不离开琴键,通过手腕的左右平行运动,保证触键的流畅性,就像歌唱一样顺畅的奏出旋律。如:第三乐章第57—62小节处,适合采用这种方法来弹奏。在弹奏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手腕和手掌要保持齐平,按键的动作不能太快,要缓慢进行,把大臂和手腕的力量平缓的输送到手指的指尖,增加按键的受力面积,目的是弹奏出柔和连贯的音质和效果。

(四)第四乐章:粗犷的固定音型

第四乐章的乐曲风格是拉美粗犷的音乐风格的典型代表。在这章中含有很多的八度和弦音,音色方面反差很大,音量多变,戏剧性很强。本乐章要求音色洪亮有力度,因此建议使用以小臂为着力点的按键方法,在按键之前手臂太高,以形成显著地力度,被称为高抬指的方法。

高抬指得方法,指的是手指在按键之前,保持一定的高度,并加速下落点击琴键,这种触键方法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弹奏的手指力度,以获得明亮有力的音色,在本章的开头阶段使用率很高。使用小臂为着力点的按键方法,其发力的输送源泉还是人的肘关节,把力量通过小臂传达给手指,并快速的按键。这种弹奏方法一般用在作品的高潮部分。

五指单音的练习法,在八度训练中是最关键的。这种弹奏法是指在八度音同时奏出之后,将低音(或高音)根音按住不动,以高抬指的练习方法将高音(或低音)旋律音用五指反复弹奏,这不仅可以稳定五指的支撑能力,还是提高八度音弹奏质量的最有效的方法,适用于第四乐章第171-174小节的练习中。

断奏可分为小臂断奏、大臂断奏、手腕断奏、手指断奏这四种弹奏法。在《第一钢琴奏鸣曲》中,经常采用的是后三种奏法。手腕断奏是以手腕为中心轴,在手指固定要弹奏的位置后,腕部向下快速击键,控制好适当的动作幅度,演奏的结果也是带有明快色彩的音乐。

通过对《第一钢琴奏鸣曲》的技术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钢琴音乐的发展规律,即20世纪初以后,钢琴音乐的艺术表现手法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众多作曲家虽然传承了传统的音乐创作方法,但大多数音乐线条较少。这就要求演奏者在弹奏的技术方面,需要上升一个更高的层次。

四、结语

希纳斯特拉创新了音乐的创作方法,让人们感受到了现代音乐的元素以及传统阿根廷民俗音乐的魅力。展现了希纳斯特拉的刚柔并济的音乐特质,用钢琴这种大众的音乐乐器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但是,我国的钢琴界总是致力于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作品创作,没有重视现代的钢琴作品的研究,由于改革开放时间不长,相关的文献资料和视频资料很匮乏,这也是造成研究理论成果不显著的主要原因。希纳斯特拉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特别是这三首钢琴奏鸣曲其中的第一首。同时还阐述了对《第一钢琴奏鸣曲OP22》演奏中的一些技术难点,心得体会等方面,进一步研究了作品的创作背景和音乐旋律和节奏上的特点。以期能够有助于对现代钢琴音乐理解的加深。

[1]蒋念.传统因素与现代技巧的融合—希纳斯塔拉《第一号钢琴奏鸣Op.22》研究[J].民族音乐,2012(3).

[2]孙佳.希纳斯塔拉钢琴奏鸣曲中的节奏技法[D].武汉音乐学院,2010年硕士论文.

[3]易帅.一颗多元民族文化与多元音乐艺术完美嵌合的明珠[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硕士论文.

唐庆(1979.10),男,汉,山东淄博,学历硕士,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钢琴系讲师,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教学,声乐钢琴艺术指导。

猜你喜欢
奏鸣曲手腕乐章
手机上的奏鸣曲
什么是“中华第一乐章”? 等
艺术启蒙(2022年4期)2022-04-25 08:00:32
谱写肌肤新乐章
现在,为手腕减点负
钟表(2020年5期)2020-11-06 06:36:20
春天的奏鸣曲
扳手腕
小主人报(2018年21期)2018-11-07 03:50:02
饥饿奏鸣曲
掰手腕
快乐语文(2016年10期)2016-11-07 09:44:57
祭献奏鸣曲(组诗)
鸭绿江(2013年10期)2013-03-11 19:41:55
思想的乐章
杂文选刊(2010年8期)2010-05-14 13:3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