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的乐舞美学思想

2016-07-12 12:26:04王媛媛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743000
大众文艺 2016年14期
关键词:乐舞时期美学

王媛媛 (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743000)

先秦时期的乐舞美学思想

王媛媛(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743000)

先秦时期,以儒、道、墨、法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开启了理论思想的大阐发、大交流、大论战,带来了精神领域的空前解放和自由,为古典美学奠定了哲学、文化的思想基础。本文从先秦时期的舞蹈、乐舞理论及乐舞美学思想着手阐述了先秦时期的乐舞及其较为突出的美学思想。

先秦;乐舞;美学思想

一、先秦时期历史概况

先秦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是指原始社会到战国时期这段历史。起自远古人类产生时期,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为止。先秦时期先秦原始社会经过原始的群居生活到氏族公社的出现。进入阶级社会后,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先秦是中国历史上自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在长达180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其中夏、商时期的甲骨文,殷商的青铜器,都是人类文明的历史标志。这一时期,学术思想自由,文化繁荣,产生了诸子百家,诸子如孔子、老子、韩非子,百家如儒家、道家、法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学术的繁荣,史称“百家争鸣”。

二、先秦时期的乐舞理论

(一)孔子的乐舞观

孔子的乐舞观是直接建立在他的社会观政治观的基础之上,这些主要体现在“仁”的观念之中。他认为:音乐舞蹈是人们思想感情的表现,可以从中观察到一个国家的政治面貌和风俗民情。乐舞诗歌等艺术不仅是人们思想感情表现和外观,同时反过来也是人们的思想感情发生作用,因而他认为乐舞是移风易俗的最有效的工具,是教化民众的有力工具。他主张将乐舞用于教育和政治,正是他比较深刻地认识到乐舞艺术对于人的思想感情的反作用力,这个观点反映了乐舞艺术的真实本性之一,孔子极力赞成“雅颂正声”,反对“郑卫之音”。

(二)墨子的“非乐”理论

墨子的“非乐”理论即否定乐舞的价值和意义。墨子对乐舞的根本认识与儒家是有明显的差别,墨子提出,乐舞是一种奢侈享乐的活动,乐舞从根本上并不能对政治、对现实生活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认为乐舞活动因为占用大量可以从事生产的劳动力,使男人放弃农耕生活,女人不务纺线织布,这对发展生产是不利的;不仅如此,墨子还认为欣赏乐舞本身也影响劳动者的劳作及王公大人的日常政务。

(三)道家对乐舞的否定中生成的乐舞美学思想

道家学派的哲学观是主张清净无为,远离尘世,返璞归真。道家反对乐舞的观点又于墨家的观点不同,是从根本上否定了乐舞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道家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对乐舞的一个基本认识是认为乐舞是违背自然的,是人为的事物,认为乐舞能够迷失人的天然“本性”,诱发人的情欲,使人“目盲”“耳聋”,失去人的自然“真”;还认为从道家的返璞归真的哲学追求引申出美学境界更高的乐舞理想。

三、先秦时期的舞蹈美学思想

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奠基的时期,这一时期对古典美学发端起着决定性影响的是先秦的理性精神和哲学思想。先秦理性精神的形成来自于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思想家们不约而同的将目光投入到乐舞中,致使其在先秦美学思想中乐论占有相当比重。

(一)舞以祀神

舞蹈之能通神,还在于神与舞似乎有一种天然的联系。《山海经》记载:“有载民国……爰有歌舞之鸟,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祭祀乐舞仪式能够从“人”与“舞”两个层面凸显它的意义:在人,证明其身份和资格,在舞,显示其社会功能和礼教地位。因此,祭祀乐舞的仪式性,体现着宗教制度的井然有序,其庄严肃穆,使繁缛的仪节不但不被怠慢,反而更增强了其神圣性和权威性,突出了神权和族权,成为凝聚全体氏族、邦国成员的有力武器。

(二)舞以乐人

《礼记》云:“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乐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人之道也。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于此。”《礼记》明确指出,“乐”是要给人以快乐的。

在春秋中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领域出现了与周礼要求不相融的局面,在国与国交涉活动中,女乐被统治者作为一种工具被利用,成为其推行政治阴谋的手段。这期间在列国兴盛起来的民间音乐舞蹈,被称为“新乐”。当时就有人把民间歌舞称作“新乐”,又是也称为“郑卫之音”,而把六代舞等雅乐称为“古乐”或者“先王之乐”。雅乐舞蹈在历史发展中,逐渐退缩到宗教、祭祀、庆典礼仪等场合中,代表着国家王权的正统面孔,成为统治阶级偶然使用的文化工具。女乐舞蹈在以舞谋生的夹缝中,随着女乐个体的命运线索或蓬勃发展或销声匿迹,从而形成了雅乐古舞和女乐俗舞并存的新局面。

(三)舞以陶性

《论语》云:“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意为:孔子说:“读《诗》兴发我的心志、理想,尊礼使我能在社会上立足,习乐使我能完成好我的人格和人生修养。”结合孔子的乐舞思想,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凡人,兴起于《诗》的教化,立身于礼的约束,完成于乐的陶冶。

乐舞的艺术特征首先表现为乐舞是一种以情感为中心的艺术——“情动于中而形于外”。乐舞的感染人,是通过唤起人内心情感的共鸣,从而打动人并启发人的向善尚美之心的。所以音乐舞蹈被现代美学家们称为“情感的符号”。

(四)舞以彰德

周代是我国古代乐舞教育体系形成的重要阶段,在“六代舞”中的,即表现天子作为功德的宫廷雅乐,如《大章》是表彰尧之大德;《咸池》是歌颂黄帝政德的全面;《韶》是颂扬舜能继承尧的品行;《夏》便是赞美禹能发扬光大尧舜之德。说明殷周两代的乐舞即详备又尽显了乐舞的深意。

所以,舞蹈之彰德颂功,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成为了一个较为固定并被广泛认同的乐舞思想和审美理念。

(五)舞以示礼

天子专用的八佾舞队(64人),倘为诸侯僭用,则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孔子曾经怒斥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周代的礼乐制度,是以“舞佾”和“乐悬”来体现等级尊卑的。“舞佾”之“佾”是指舞蹈队伍的行列,每佾八人。班固云:“八佾者何谓也?佾者,列也,以八人为行列,八八六十四人也。诸公六六为行,诸侯四四为行……”可见,周代礼乐制度在礼仪方面的严明,也体现了乐舞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通政”作用。

(六)舞尽美善

乐舞要求“尽善尽美”,这不仅是先秦舞蹈美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而且成为人们鉴别乐舞优劣的一个审美标准,这一标准影响了从此两千多年的乐舞审美文化,奠定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艺术审美观。

一般来说,“美”主要指艺术形式方面的东西,“善”主要指德礼情感的东西。在先秦美学思想中,德礼是决定“乐”是否能成其为“乐”的重要条件——“德音之为乐”——只有“德音”才能称为“乐”。

先秦舞蹈美学思想,散见于相关典籍和各诸子的著作、论乐文字中。梳理、整合、分析、研究这些文献资料,先秦舞蹈美学思想的基本状况和理论命题也就清晰地呈现出来。

[1]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 冯双白,茅慧 .中国舞蹈史及作品赏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王媛媛,硕士,讲师,从事舞蹈教学、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乐舞时期美学
仝仺美学馆
杭州(2023年3期)2023-04-03 07:22:36
盘中的意式美学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08
龟兹乐舞
金秋(2021年22期)2021-12-02 03:26:33
先秦时期乐舞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10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商周刊(2017年22期)2017-11-09 05:08:34
纯白美学
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 02:01:37
邹城汉画像中的乐舞百戏
丝路艺术(2017年5期)2017-04-17 03:12:20
“妆”饰美学
Coco薇(2015年5期)2016-03-29 23:16:36